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诸葛亮

发布时间:2020-05-28
1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位于哪里?祁山是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三国
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礼县祁山乡。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

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

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后连接三间悬山顶大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关羽殿院,院后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祁山位于县城东的阊江之畔,海拔237米,为县城诸山的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其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其下游数里原有崖石对峙,流急滩险,曰“阊门”。祁门于唐永泰2年(766年)建县,县名就是取祁山和阊门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关于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飘舒若旗...

查看详情>>
2

三国最强谋士是郭嘉还是诸葛亮?两者综合能力对比谁更聪明

三国
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
郭嘉和诸葛亮谁聪明

说起三国乱世的“最强大脑”,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想必绝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都是诸葛亮。作为罗贯中浓墨重彩所描写的一个人物,诸葛亮的演义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了,甚至连鲁迅先生都认为“诸葛之智多近妖”。然而在当时还有一位智谋卓绝之人,被许多人认为是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的存在。

人正是曹操麾下的郭嘉,一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就足以证明后世对他的抬爱。但是两人所活跃的时间是一前一后,从未有过正面交锋,要比较二人哪个更胜一筹也的确有些困难

郭嘉字奉孝,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青年才俊。未及弱冠就已预料到天下将要大乱,待弱冠之后便开始隐居,期间广交天下英豪。袁绍占据河北后声势浩大,加上四世三公之名号,吸引了众多人才前往投奔。21岁的郭嘉也在其中,但当他见到袁绍之后便一眼看出他难成气候,即便他当时是天下诸侯中最强的。很快郭嘉便离开了袁绍重新隐居,这一走便是6年,直到荀彧将他推荐给曹操。当时曹操的实力远不如袁绍,但是郭嘉却认为他是可以辅佐的对象,这才有了他后来的舞台。

在曹操帐下,郭嘉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屡次为曹操献上奇谋。但是这样一位聪明绝顶的谋士,却在37岁时英年早逝,给曹操留下了诸多的遗憾。郭嘉只在曹操帐下效命了10年出头,却完成了许多谋士无法做到的功绩。用曹操的原话来说他“忠良渊淑,体通性达……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

能得到曹老板如此高的评价,郭嘉的能力和贡献也可见一斑。郭嘉去世的第二年,诸葛亮初出茅庐,正式登上了三国的历史舞台。抛去罗贯中所移花接木过来的“草船借箭”和艺术加工的“借东风”,诸葛亮的军政能力依旧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对于天下大势的看法,诸葛亮并不输给郭嘉,在茅庐之中便已经有了“三分天下”的蓝图。而且他也知道挑选自己的明主,曹操和孙权再强,他也愿意辅佐实力最弱的刘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诸葛亮都是刘备集团内的重要角色,但并非是演义中的那般“近妖”。

众所周知,刘备得荆州后入蜀征战带的是庞统,诸葛亮则被留在荆州承担看守大本营的重任。在得到益州之后,刘备所倚仗的谋士则是法正。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蜀汉集团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偏向于内政方面。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拜相,他治蜀的美名至今仍在流传。如果用更早的历史人物来做比较的话,郭嘉于曹操而言,更像是张良对刘邦的作用。而诸葛亮于刘备而言,则偏向于是刘邦的萧何。比较郭嘉和诸葛亮,就更比较张良和萧何是一样的。放在同时代而言,曹操帐下承担与诸葛亮相同职能的,应该是同样抓内政的荀彧而不是郭嘉。

换言之,郭嘉而诸葛亮根本不是一个领域的人才,那么将二人强行做比较要以什么为标准呢?是比奇谋妙计,还是比治国能力呢?所以说,二人根本没有可比性,所谓的“郭嘉不死卧...

查看详情>>
3

“三国第一谋士”郭嘉真的很厉害吗?和诸葛亮一比就知道了

三国
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
郭嘉和诸葛亮谁聪明

对中国人来说,汉末三国是大家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谋士扎堆,猛将如云,各种势力斗智斗勇,精彩纷呈,但在后来人看来,这段历史则是充满了争论,甚至产生了无数谣言。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这句著名的话出现了。初读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郭嘉比诸葛亮厉害,他如果不死,诸葛亮就没机会出山施展才华了。据一条不知出自哪里的资料,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告诫诸葛亮、徐庶、庞统三人说:“奉孝锋芒太盛,他死之后,你们方能出山”,就连毛主席也夸赞郭嘉,说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于是,郭嘉声名鹊起,不仅得到了“鬼才”的称号,还得到了“三国第一谋士”的称号。

在《三国演义》中,郭嘉智谋超群,妙计频出,提出“十胜十败”之说鼓励曹操迎战袁绍,先是料死孙策,后是料死袁熙、袁尚,对天下大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只可惜他患病早亡,年仅38岁就死了。后来,曹操在赤壁战败,历尽艰难险阻,侥幸逃回南郡,曹仁置酒与曹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恸,众谋士不解,便问其故,曹操答道:“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于是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闻言,一个个都默然自惭。

毕竟,《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正史,想要了解真实的郭嘉,还必须回到《三国志》中,《三国志》对郭嘉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三国志》中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人)。他早年曾投奔名闻天下的袁绍,当他看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性格缺陷后,知道自己难和袁绍“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于是果断离开了袁绍。

后来,郭嘉在老乡荀彧的推荐下,接替另一个老乡戏志才的岗位,成了曹操身边的“筹画士”,担任司空军祭酒一职。郭嘉和曹操论天下事,志趣相投,对彼此都十分敬佩,于是一见如故。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屡战皆败,固守下邳,曹操久攻不克,士卒疲惫,于是,曹操心生退堂鼓,便想撤兵。这时,郭嘉和荀攸一起劝曹操急攻已是强弩之末的吕布,吕布因此败亡。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尽有江东的孙策谋划渡江袭击许都,众人对此感到担忧,郭嘉却说孙策经常在江东杀戮豪杰,又轻而无备,必将死于刺客的手里。同年,孙策果然死在了刺客手里。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进军河北,连败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诸将提议趁胜深入河北,郭嘉却持反对意见,建议曹操先南征刘表,待袁谭和袁尚发生内讧后再征讨河北,坐收渔翁之利。曹操依计行事,袁谭和袁尚果然在曹操撤兵后兵戎相见,袁谭被袁尚击败,被迫向曹操求援,曹操随后再次出兵河北,不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冀州。

河北平定后,曹操想要北征袁尚和三郡乌丸,众人又对占据荆州的刘表会派刘备袭击许都表示担忧,郭嘉却说袁尚借助三郡乌丸的力量重新崛起才是心头大患,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

查看详情>>
4

三国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各随其主,风格不同

三国
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
郭嘉和诸葛亮谁聪明

郭嘉和诸葛亮均是三国时代传奇谋士。而历史评价不同。虽然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显然多于郭嘉,但郭嘉的才能却无法埋没,特别是曹操成就大业,屡次征战胜利均归功于郭嘉的奇谋部署。

曹操历史上被称为枭雄,胆识过人,雄才韬略,刘备以德闻名,忠厚待人,郭嘉和诸葛亮各随其主,也能看出两者性格作风不同。

郭嘉(170-207),颍川今河南人,比诸葛亮早出生十多年,于三十八岁病死曹操营中。东汉末年在袁绍部下,后跟随曹操,是辅佐曹操平定中原的重要人物。曹操称之为奇佐。郭嘉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辅佐曹操对抗袁绍,征战东吴。曹操对战吕布,最后郭嘉献计,不撤军坚持再战,战而必胜,曹操征战袁谭袁尚,连赢准备再战,郭嘉却主张撤军,不需费兵力,坐等其内乱。曹操征战袁绍,征战乌丸,郭嘉的献计都是正确的。特别是乌丸之战更显出郭嘉的军事天分。可惜体弱多病,年终三十八病死军中。

郭嘉的谋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奇,险,狠,赌徒思维,和诸葛亮的显然不同,相比之下,郭嘉奇于军事谋断,而诸葛亮更擅长连结人心,谋识部署,稳中取胜,对于六年征战而不胜,也暴露出其军事上的不够决断。

两人各在其阵营对抗的敌军力量也不同。曹操东汉末年时实力不强,对抗吕布,剿灭袁绍部队,都属于积弱对强敌,然贵在郭嘉神机妙算,曹操敢于用听从郭嘉用上险招,最终为统一北方的打下了基础。刘备能屈能伸,礼贤下士,诸葛亮善用外交,纵横连结,取得赤壁胜利,之后收服的就是声势不大的南方少数民族。单从军事上来讲,郭嘉谋策的几场战役略胜诸葛亮一筹。

郭嘉帮助曹操的时候,曹操从一个很小的军阀一举统一北方,成长为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豪强;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从小沛战将二人,兵士两千起家,最终拥有川蜀大片肥沃的土地,终于能够和曹操相匹敌。无论是郭嘉还是诸葛亮,在两大势力集团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天妒英才。郭嘉在事业的高峰期,人生的大好年华就去世了。自从郭嘉去世,北方的曹操集团的扩张之路就显得漫长曲折,最后终于兵败赤壁,终其曹操一生再也没有实力出兵南下,统一中国了。因此在赤壁之后,曹操长叹,加入郭嘉现在还活着的话,我怎么会有今天的大祸呢。可见郭嘉的重要性,以及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郭嘉的能力出众无人能及了,虽然当时曹操军中有荀彧和程昱等出众的谋士,但是曹操唯独推崇郭嘉。

天降大任于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才接受刘备邀请,出山辅佐刘备。从被人打的到处跑,常常寄人篱下,妻离子散兄弟失联到独霸一方,称王称帝,诸葛亮功不可没。在刘备临死之际,还嘱托诸葛亮说,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无能,就让诸葛亮掌握朝政,一统天下。诸葛亮殚精竭虑,一心辅佐刘禅。后来诸葛亮一心想统一天下,六出祁山,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却永垂不朽。

历史没有如果,郭嘉英年早逝,和诸葛亮之间也没有过交锋,两人相处的环境以及服务对象差别都很大。因此,仅仅从两人的功绩来看,是没法比较谁更厉害的。


查看详情>>
5

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厉害吗?可以说庞德公直接影响到了三国

三国
庞德公厉害吗
庞德公是谁

三国牛人何其多?有三大雄主:曹操、刘备和孙权,名臣则有诸葛亮、庞统、关羽、荀彧、周瑜……当然还有司马懿,这位堪称是三国终结者,即便再不讨人喜欢,但三国牛人榜上缺了他,含金量也就不足了。

其中最牛、最知名的当属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协助弱小的刘备,完成惊人的逆袭。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更是独臂撑天,托举起了蜀汉。且最让人吃惊的是,还带领着最弱的蜀国,把强大的曹魏揍得只有招架之功,若非出了个司马懿,别管场面多难看,算是抵挡住了诸葛亮。不然的话,蜀汉还真有可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完成占领"陇右"地区的计划,兵锋指向长安,把战火推到曹魏腹地,再加上东吴的夹击,三国格局的逆转真不是梦。可惜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能量,注入到我们民族机体内。

而最被忽略的其实是庞统:虽一直跟诸葛亮齐名,但由于死得比较早,致使许多人都习惯把庞统跟法正对比。理由是,庞统对刘备取西川虽起到最关键作用,但若没有法正等做内应焉能成功?且法正又是决定了曹操、刘备的"汉中之战"胜负的首席功臣。但笔者却要说,如今绝大部分人所了解的庞统,仅是他加入蜀汉集团后,那么之前呢?其实庞统便是周瑜的左膀右臂。周瑜除了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外,还有一个更牛的谋略:建议孙权西取西川,坐拥荆州。并真就进行了相关准备工作,可惜周瑜一死,孙权就中止了这个战略,这才有了刘备借荆州,取西川,三国成三足鼎立之势。

现在要说的是,周瑜的这个战略意图,也就是庞统的。在周瑜死后庞统曾亲自送周瑜棺椁回江东,一时间引来了众多的江东名士拜会,庞统谈笑风生,还点评了不少江东名士,比如点评陆绩"如匹驽马",顾劭"犹如驽牛"等……然后这才加入了蜀汉集团,完成了取西川,可惜由于少了江东,这个战略意图未能直接进入到"双雄争锋"阶段。

那么庞统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许有人会说,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谁不知道。那么再追问一声:这句话是谁说得?恐怕大部分读者还会脱口而出:司马徽!还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所以司马徽是三国最牛的老者,早就看透了三国大势……

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厉害吗?

且慢,司马徽是个牛人,但说他是三国最牛的老者,却有失偏颇。因为在三国初期,还真就有一位更牛的老者,他只用了三个绰号,就深刻影响了三国,这位最牛老者,名叫:庞德公!

他是襄阳人,著名的名士,隐居在荆州。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但可知刘表屈尊请庞德公吗?在刘表当了荆州刺史后,通过跟当地豪强家族联姻等手段,比如娶了蔡夫人等算坐稳了荆州。但刘表最初也是一位积极进取的人物,得知庞德公大名后,曾亲自相请出山。

据《襄阳记》记载: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查看详情>>
6

三国时期的庞德公是谁?诸葛亮与庞德公竟然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三国
庞德公厉害吗
庞德公是谁

俗话说乱出英雄,而三国纷争的年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一些奇人异士都有自己独特的绰号,而三国最著名五大谋士的外号,则有这样的称号:北水镜、南凤雏、东卧龙、西冢虎、中幼麒。

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水镜是司马徽,西冢是司马懿,幼麒是姜维。其中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水镜司马徽的绰号的由来跟一个人有关——三国著名隐士庞德公。

三国时期的庞德公是谁?

庞德公,字尚长,属于襄阳人,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他有三大特点:一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胸藏不世之才。二是淡泊名利,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几次想请他出来作官,他认为刘表是个庸碌之辈,都谢绝了。他乐躬耕陇亩间,常在田野间弹琴、读书为乐。三是友善好客,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土交往甚密,交往颇深。

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居住地属于隔水相望,因为兴致相极,两人经常欢聚,潜心交谈。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司马徽找庞德公“叙旧”,结果庞德公去田间劳作去了。司马徽可没有直接打道回府,而是直入庞德公家的内屋,对着庞德公的妻子儿女直说自己还没吃早餐,心里饿得慌。庞德公妻子儿女马上去弄食物,把司马徽招呼的“不亦乐乎”。不久,庞德公回到家里,和司马徽促膝而谈,亲密的竟像家人一样,根本不分主客。而司马德操徽因为比庞德公小十岁,视庞德公为兄长,平常也称呼庞德公为”庞公“。庞德公的“庞公”之名由此传开。而庞德公却认为司马徽是水镜,如清水和明镜般,让他人明鉴自己,便称他为“水镜”,后来,因为司马徽成功打造了诸葛亮和庞统这对智冠天下的“双子星座”,其“水镜”之名名满天下。

无独有偶,诸葛亮的绰号"卧龙"的由来同样离不开庞德公。

诸葛亮和庞德公是亲戚关系,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因此,他们既是朋友,又是亲戚。诸葛亮经常登门向庞德公请教学问,研讨国家大事。

诸葛亮十分尊敬待德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庞德公是个慧眼识丁的人,他对诸葛亮的才能和抱负很敬佩,后来,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卧龙”,一方面肯定他的超级才智,如龙一样深渊。另一方面又暗指他还没有时机一展才华,还属于潜龙于渊,以待天时,他日必成大器。在庞德公的宣传和推广下,诸葛亮“卧龙”的绰号便流传开来。

更令人稀奇的还在后面,庞统的“凤雏”由来还是拜庞德公所赐。

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年轻时其貌不扬,为人单纯,其不世才干没人赏识,唯独庞德公对他另眼相看,并称庞统是“凤雏”。寓意着庞统像一个雏鸟时期凤凰,因为小而看不出来他的“独特”,但长大后定然会如凤凰一样飞黄腾达。为此,庞德公又向司马徽大力推荐庞统。

司马徽于是和庞统“谈心”,结果竟然不分昼夜。这次深谈后,司马徽叹道:“庞德公实在是知人,这里果然隐藏一只待飞的凤雏啊。”于是收庞统为徒,潜心教导。

因为“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是 “水镜”司马徽的两位得意弟子,司马徽后来还向天下人打出惊人广...

查看详情>>
7

三国时期宦官黄皓最后的下场怎样?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死他呢

三国
黄皓怎么死的
黄皓最后的下场

在动荡年代战乱时期想要有一番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是一个平民百姓,他在的辅佐之下才建立起了蜀汉,虽然根基不稳,但他也不希望很快就灭亡。诸葛亮拼尽全力,经过多年的奋斗才稳固了蜀国的基业,但在他去世国很快就灭亡了,造成这种局面的正是幼主身边的宦官黄皓,这人为非作歹,谄媚事主,不过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在中国史上,宦官专权导致国家沦丧的并不只有黄皓一人。在汉代也出现过这样的事情,特别是末年,由于过分听信宦官的话,使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蜀汉时期的也是由于宠任黄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不稳,父亲刘备辛苦一生建立的国家就在儿子手上被毁灭了。

为什么这些皇帝喜欢太监?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顾虑。皇帝之所以相信太监,是因为当时皇权受到威胁,外戚权势很大,所以他们想培养一批能够制约外戚权利的人,太监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同时,太监与大臣和外戚都不同,即使统治和反对的权力也是依靠皇帝的权力,也很少有篡夺的可能,不会对皇帝的地位造成威胁,所以皇帝敢于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

除了利用太监来制衡官吏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密切。刘备为了打天下忙忙碌碌,常常亲身领兵外出,很少有和刘禅交流的机会。刘禅作为一国储君又不能随便外出,终日只有和身旁的太监作伴,长时间接触下来,双方的关系自然更加亲近,相比于那些朝中大臣来说,刘禅肯定是更相信一直在自己身边的黄皓。黄皓很早的时候就跟在刘禅身旁,经历了很多谋士和将军,可他不但没有被杀掉反而取得更多的权势,最终为蜀汉招致了亡国之祸。诸葛亮和他的继任者都是忠诚而正直的,他们为什么不杀死这个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太监?

诸葛亮肯定有能力杀了黄皓,但他却一直没有这么做,这是由于他根本不想杀。第一,在他那个时候黄皓还是一个小太监,对诸葛亮来说构不成任何威胁。诸葛亮一天忙着操劳蜀汉的基业大事,哪有时间去管刘禅身旁的太监这样一个小角色。而且这个时候的黄皓既没有权势也没有作恶,根本不会对蜀汉造成任何威胁。第二点是诸葛亮尽管位高权重,刘禅很是敬服他,但他们毕竟是君臣关系,诸葛亮不可能没有任何缘由就把天子身边的太监给杀掉,这也不是诸葛亮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黄皓在诸葛亮辅佐幼主的时候不敢非分之想,办事也是严谨安分,后来别的谋士接任后他也是如此,所以他才能活了下来。当董允掌权的时候,黄皓就逐步有了一部分势力,董允这人很正直,经常对刘禅好言相劝,所以黄皓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但董允去世以后,黄皓的地位慢慢就越来越高了,最后他也开始伸手去管朝中的事情。

后来黄皓权势越来越大,就开始在朝中肆意妄为,经常排挤当朝一些有作为的将军和大臣。对此意见很大,他很多次向刘禅上奏折请求杀了黄皓。但刘禅却不听他的意见,他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小人,让他不要过于在意。姜维是的降将,不是蜀国本地的将军,尽管诸葛亮很赏识他的才干,但他连年交战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胜利,所以朝中很多大臣对他并不满意。黄皓作为刘禅身旁的红人,也...

查看详情>>
8

庞统和诸葛亮谁更厉害?谁才称得上三国最厉害的谋士

三国
庞统和诸葛亮
庞统和诸葛亮谁厉害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被人们称呼为一“龙”一“凤”。庞统号凤雏,而诸葛亮又自称卧龙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诸葛亮和庞统只要得到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那么统一天下不成问题。”由此可见,这二人的能力那是老大了,那么他们两个人到底谁更厉害一点呢?

庞统有意要投奔刘备,这个时候刘备已经有了诸葛亮这个军师。在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找刘备来了,为了不让刘备难做,庞统甘愿才最基层做起。过了一阶段,庞统的才华被刘备所认可,就连诸葛亮也谦虚的承认道:“庞统的才华比我高十倍啊”

但是诸葛亮真的是这么想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史记中我们得知,庞统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入刘备的领导圈子,那是因为诸葛亮在攻打西川的时候无能为力了。所以庞统来了,二人一个镇守荆州,一个攻打西川,同时也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要说这庞统就是比诸葛亮有才,他让刘备直接和刘璋摊牌!然后选用了黄忠和魏延这两个诸葛亮看不上的将士就实现了西川的突破。

庞统立下大功,诸葛亮就沉不住气了,眼看别人就要取代了他第一军师的地位。于是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诸葛亮是想利用庞统对刘备的忠心和刘备对庞统的喜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可谓是一石二鸟。

在是否攻打西川上,诸葛亮和庞统意见不统一,刘备是不想看到他两闹意见的,于是决定折中,打算退回荆州。庞统这个时候已经看透了刘备,他知道自己和诸葛亮让刘备现在左右为难,现在刘备这种犹豫不决的做法让他很是失望,这个时候庞统对刘备的忠心已经是急剧下滑了。庞统有了让位的打算,不打算再和诸葛亮争了。第一他宁可马革裹尸也不当逃兵。他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留住性命的,但是作为男子汉的性格不允许他这么做。这也是他与刘备性格的最大区别。第二是为了不影响诸葛亮,可以让诸葛亮继续完成收服西川的大业。庞统的马一直以来都不曾出问题,偏偏在出战的时候马失前蹄,难道是马也知道要死了害怕???他知道刘备迷信,在和刘备换了马以后不仅没有取到好的战果,反而战死了,这个锅,刘备只能背了。

刘备的到了龙和凤的帮助都没有得到天下到底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没有真正的收服她们!不具备驾驭这些人才的能力,做不到物尽其用,浪费人才,这只能说是刘备的悲哀,也是这些谋士的悲哀。可惜庞统一代人才,最后落得一个死在无名小卒手里,实在可悲。


查看详情>>
9

三国里诸葛亮七擒孟获只是个传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文献入手

三国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七擒孟获”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我们发现针对这起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载。例如《三国志》对于”七擒孟获”之事,没有一个字的记述。但是,《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和《水经注》则都记在了这一事件。学者孙建华认为根据清光绪二十七年出土的“孟孝琚碑”可知,孟姓确实当地的一大姓氏。但是,尽管如此,孙建华还是认为”七擒孟获”是不可能存在,因为诸葛亮五月的时候才率军南征,根据《三国志》记载到了秋季诸葛亮就平定了南部反叛。孙建华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因此这一叛乱存在多年)是不可能的。

学者王保钰则认为诸葛亮心思缜密,做事谨慎小心,作为反叛头目的孟获不可能反复放走,王先生认为此举与放虎归山无异。所以”七擒孟获”的行为与诸葛亮的性格不相符合;除此以外,王先生认为南人反叛并没有随着孟获被擒而停止。因此孟获擒获后,南人便不反叛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综上所述,王保钰和孙建华都认为”七擒孟获”只是一个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有的学者认为”七擒孟获”是真实存在,他们(李廷贵、陆显禄)认为南人仍有反叛是历史事实,但是从侗族人只祭祀孟婆,而不祭祀孟公来看;继续反叛的人很有可能是孟婆,也就是孟获的妻子,而不是孟获本人。孟获本人之所以不再反叛,原因就在于其真的归顺蜀汉。

从目前的历史文献来看,”七擒孟获”更多的是传说,而不是历史事实。侗族人只祭祀孟婆这一点的各种缘由是不是真如李廷贵等学者所言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查看详情>>
10

三国里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其实史实上孟获这个人都不存在

三国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诸葛亮是中国政治史中少有的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风格的人们所共同称道而享有美誉的政治家,在民间,他又成为智慧的象征。诸葛亮自陈心志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一种献身精神的典范。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刘备死后,蛮王孟获联结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他们攻城略地,蜀汉边境地区扰攘不宁,人心大乱。为巩固蜀汉大后方,以便全力与曹魏抗衡,诸葛亮亲率川军南征。他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屡擒屡纵,共达七次之多,终于征服了孟获。这个桀骜难驯的蛮王带领妻子兄弟和死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指天发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也!”“七擒孟获”乃是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上大书特书的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诸葛亮的南征确是史实,连“七擒孟获”也是见诸于史料记载的。《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道,诸葛亮到南中之后,连战连捷。他得知孟获在当地深得人心,便设计活捉了他,但孟获并不心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让他再来一战。结果盂获一连被俘虏了七次,才真正心悦诚服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中,也留下了“七擒孟获”的记载。

此事虽见于史书,但并不等于就是确凿的史实。因为即使以常理推论,所谓“七擒孟获”也很难经得起推敲,《续云南通志》认为,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从成都出兵,当年秋天到达滇池(今云南昆明),并彻底平息了这场大规模的叛乱。诸葛亮渡泸至滇池,仅用了五六个月时间,岂容如此耽搁时日。

从四川盆地到云南中部,路程达一千多公里,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在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古代,南征大军光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三个月以上。剩下的三四个月,蜀汉军队还分别平定了其它几个地方的叛乱。这样一来,用于平定益州地区叛乱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孟获,都不可能组织起多达七次的战役。

其次,严峻的形势也不容许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搞什么“七擒七纵”。诸葛亮南征的时候、正是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之秋”。刘备东征,被陆逊火烧连营,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北方有强大 的曹魏虎视耽耽,东方好不容易才同东吴恢复了睦邻友好关系,而大后方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清代撰修的《通鉴辑览》指出,对于诸葛亮来说,当务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南方叛乱,然后立即挥师北上,对付蜀汉的头号敌人——曹魏。所以,即使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对盂获屡纵屡擒,一生以谨慎著称的他也不会这么干。

正如《通鉴辑览》所说,“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而实际上却是“无识已甚”。

陈寿所撰《三国志》乃是记载三国史实的最权威的史籍,此书中不但没有“七擒”的记载,连孟获其人也没有,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不采用这个传说,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距离曹魏时间比较近。出于陈寿的立场,他在《三国志》中,将魏晋作为正统,孙吴和刘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所以对诸...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