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宣宗是明君吗

发布时间:2020-08-17
1

明宣宗是明君吗 为什么在位时的他要把这位臣子给杀死呢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明君吗

说起明宣宗,不知道你会怎样评价他。有的人或许会说明宣宗仁政爱民,有的或许会说他知人善任,还有的或许会说他励精图治。但不管怎样形容,我肯定对于明宣宗,大家还是褒奖更多。

不错,明宣宗朱瞻基的确是位明君,虽然他和父亲朱高炽一样,在位时间都不算很长,但父子俩开创“仁宣之治”的功绩,在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这样一位明君,按理来说,应该是很容易接纳别人善意的建议才对。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大臣向朱瞻基提建议的故事。

戴纶和林长懋都是文官,于永乐朝得到朱棣提拔,戴纶被提拔为礼科给事中,林长懋则为编修。众所周知,朱棣最看重的人,就是自己的嫡长孙朱瞻基,更是在永乐九年,就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孙。

为了培养这位“好圣孙”,朱棣选了很多有才学的人,负责教导朱瞻基,而戴纶和林长懋,就负责为皇太孙说书。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朱瞻基成为太子,而戴纶也升任为太子洗马,仍然负责为太子讲学。因此,戴纶和林长懋都算是朱瞻基的老师。

作为太子的老师,将来等太子继位,一定会被重重封赏,并且得到重用才对,那么戴纶和林长懋,最终结果如何呢?答案就是,两人的结局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林长懋还好一点,只是被关押了,戴纶就惨了,他活活被朱瞻基给下令打死了。

前面说了,不管用什么词来形容朱瞻基,大家对他都是褒奖多于贬低,这样一位明君,为何即位后,却将自己的老师活活打死呢?

这就要回到永乐时期了。当初朱棣为了培养皇太孙,不仅让戴纶、林长懋等人为他讲学,还命知名的武将教他骑射,而朱瞻基最喜爱的就是练武。可戴纶和林长懋却认为,皇太孙还年轻,不应该整天记挂着骑马射箭,于是劝皇太孙不要耽于游乐,结果被朱瞻基记恨。

朱瞻基喜爱骑射,所以对戴纶二人的劝诫并不放在心上,戴纶无奈之下,只好上书给朱棣。有一天朱棣问朱瞻基,在朝中与哪位大臣关系最好,朱瞻基回答是戴纶。于是朱棣将戴纶的奏折拿给朱瞻基看,朱瞻基就更是记恨戴纶了。

虽然心中记恨戴纶,但再怎么说,他还是自己的老师,因此朱瞻基即位后,还是升任戴纶为兵部侍郎。没想到不久之后,戴纶又再次劝谏朱瞻基,让他不要耽于游猎,朱瞻基这次就贬了戴纶的官职。

朱瞻基越想越生气,于是干脆又下令,将戴纶关押起来,同时将与戴纶交好的林长懋也一同关了起来。后来朱瞻基亲自审问他们,戴纶仍然坚持申辩,更加激怒朱瞻基,结果“触帝怒,立箠死,籍其家。”

就这样,戴纶因彻底触怒皇帝而被活活打死,其家族也被抄家下狱。林长懋因为没有极力抗辩,从而保住一命,不过仍然一直被关押在牢里。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才将林长懋放了出来,并且官复原职。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即使英明如明宣宗,也不喜欢别人老是妨碍自己的爱好,就算这样的建议是善意的,也免不了引起震怒。可见“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适用。

而戴纶作为臣子,也的确太过正直了。他劝谏皇帝不要耽于游乐是善意,但是他不注意尺度,在朱瞻基震怒之下,仍然坚持抗辩,这样只会起到反效果。所以说...

查看详情>>
2

当时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看看 他在位做的时间就清楚了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当时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朱瞻基,称为五大圣君之一。在他治理下的三十余年当中,政通人和,国家繁荣昌盛,国力雄厚。他重视民生,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文化领域内则独树一帜,一改先皇重武的作风,他非常重视文人墨客,并且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史学家称"仁宣之治"。

一:内政外交,明宣宗朱瞻基功绩堪比文景。

明代内阁制度最早确立在明成祖朱棣,权分六部,之后,随着皇权越来越集中,内阁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到了后来权利高到影响皇权的趋势。明宣宗后,为了防止内阁权利过高,影响皇权,设立锦衣卫、东厂为司礼监,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皇帝每天的工作量,又保证了皇帝独掌大权,稳坐天下,为自己赢得大量的闲暇时间来品茶娱乐还不误正事。

在处理国家边疆问题上,朱瞻基更是杀伐果断。当时蒙古国的胡人入侵中原,朱瞻基当即率领精兵,分两路,包围了蒙古的敌军。并且亲自带兵数百,长驱而入,胡人看到御驾亲征,大展神威,节节败退,当即倒戈投降。

番邦国安南反叛,多次袭击朝廷守卫,朱瞻基认为长期征战亏损国库,不利于民生发展,黎利叛乱,朝中大臣提议征伐安南,朱瞻基高瞻远瞩却认为册封黎利为王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之后事实也证明安南国年年上贡,番邦平定安稳。

外交方面,朱瞻基也建功丰硕,他委命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督促各番国按时上贡。明朝时,周边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都来上贡,几乎从未少过。当时,郑和下西洋不仅在中国史上,在世界史上都算规模最大,历时时间久,跨地区广,难度最大的航行。而这次航行也极大程度的宣扬了明朝廷的威德,展示了本朝的政治经济上的雄厚实力,传播了本国的文化。郑和也代表了明朝廷成为周边各国的和平使者。当时众多国家学习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活习俗,对明朝廷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进献的贡品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华物产,航海路线将不同的宗教文化沟通联系起来,甚至之后清朝外国的侵略,也一部分因为当时明朝廷为他们勾勒的对美好国度的向往。

二: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成功辅佐其父登基

朱瞻基精于政务,又任政爱民,在位期间国泰民安。这些成果得益于从小的学文习武,他从小过目不忘,博学多识。朱棣对他格外重视,可以说朱棣起兵篡位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一天朱元璋梦中托话,醒来便得知有孙子出世,这个孙子便是朱瞻基。这个带有命中注定意味的天选之子大大鼓励了朱棣篡位的决心。之后朱棣成功登基后,对朱瞻基的宠爱超过了一众皇子皇孙,这样的光芒也为他招来朱高煦、朱高燧的记恨。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按规矩朱棣驾崩后由朱高炽继位,但朱高炽身体多病,善文轻武,遭到崇尚武力的朱棣的分外鄙弃。朱高煦、朱高燧便从中煽风点火对他下手。

幸运的是,朱高炽有个优秀的儿子,在朱瞻基辅助下成功登位,朱高煦对这个结果很是气愤,多次叛乱企图篡夺皇位,朱高炽对他却尽仁尽义,封他长子为世子,还赏赐他很多财物。...

查看详情>>
3

明宣宗是明君吗 他为何会不顾一切要杀死自己亲人呢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明君吗

在史官的笔下,明宣宗朱瞻基被描绘成一位宽厚仁慈、勤于政事的明君形象,而他在位的10年间,也被后世赞美为“盛世”,可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媲美。但是问题来了,明宣宗既然贵为一代明君,却为何不顾名声,执意要杀死自己的亲叔叔朱高煦?一切,还要从朱高煦的经历说起。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虽然生性凶悍、言行轻佻,但由于相貌颇肖其父,加之勇武绝伦,因此深受朱棣的喜爱。反观长子朱高炽,虽然很早便被立为世子,但由于他身患残疾、肥胖臃肿,因此朱棣并不喜欢他,而是希望册立朱高煦为储君。尤其是在“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煦多次救助其父的性命,更是让朱棣易储的想法异常强烈。

然而,朱棣篡位称帝后,却考虑到朱高炽仁慈宽厚、深得百官拥护,而朱高煦虽然功勋盖世,但为人阴毒狠厉,如果把江山托付给他,恐怕会闹出大乱子。不仅如此,朱棣还特别喜欢孙儿朱瞻基,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为一代英主。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朱棣最终接受大学士解缙的建议,册立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则只获得汉王的封号。

对于这种结果,朱高煦非常不满意,除了唆使党羽诬陷太子及其僚属外,还经常在京城为非作歹,以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影响极其恶劣。朱棣对儿子的做法甚是愤怒,为防止朱高煦举兵作乱,便将他赶往乐安就封,非有诏旨禁止入京。对此,朱高煦更加怨恨不已,所以刚刚到达乐安,便积极策划谋反事宜,并准备在明成祖去世后正式发难。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朱高炽上台后,将朱高煦召至京师,不仅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而且还将其长子封为世子,其他诸子均封为郡王,极尽笼络之能事。然而,朱高煦回到乐安后,却加紧谋划造反事宜,即使多次收到皇兄的劝诫信也不改“初心”,可谓冥顽不灵。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继位。朱高煦得到消息后,打算在半路设伏以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过于仓猝,最终没能成功。朱瞻基即位之初,虽然很清楚叔父朱高煦的野心,但并没有进行严惩,反而对他刻意笼络,希望其能幡然悔悟。但事实证明,朱高煦就是个“喂不饱的白眼狼”,丝毫没有感恩之心。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自认为时机成熟的朱高煦,正式勾结山东都指挥靳荣造反,公然在乐安城内设立伪朝廷,并掠夺周边府县的马匹,一时间山东全省骚然。为增强胜算,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后者告发。宣宗获悉朱高煦反叛的消息后,听从大学士杨荣的建议亲征,很快便打到乐安城下。

乐安城内的军民本来就不愿替朱高煦做“炮灰”,如今听闻皇帝御驾亲征,马上便有大批将士准备倒戈,将朱高煦抓获后献城投降。朱高煦刚刚竖起反旗,便发现已经是穷寇末路,为避免落得被出卖的下场,便只好亲自出城投降。就这样,一场本来会给帝国带来大动荡的叛乱,最终以离奇的方式收场。

明宣宗平定叛乱后,念及骨肉亲情,并没有将叔父明正典刑,而只是将朱高煦父子...

查看详情>>
4

明宣宗是明君吗 我们该怎么评价明宣宗这个人呢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好皇帝之一,他从小就表现的十分出色,而且开创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被人们称为是难得的守成君王。明宣宗非常的有文化素养,他的丹青十分出众,同时他还爱好各种好的诗词,但是曾经有人说过他还是一个喜欢蟋蟀的人,或许是因为这些事情和他皇帝的身份不相符,所以正史上的记载非常少。那么明宣宗朱瞻基是蟋蟀皇帝吗?

明宣宗朱瞻基是蟋蟀皇帝吗这个问题也曾被很多历史学家关注,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蟋蟀兴起开始说起,有人说过斗蟋蟀这件事情是从唐朝开始的,到了宋朝就成了十分著名的游戏形式,而明清时代则是斗蟋蟀最为鼎盛的时期。这样看来明宣宗朱瞻基是蟋蟀皇帝吗这个问题似乎也有了一些答案。既然明清时代斗蟋蟀已经十分的风靡,那么明宣宗有这个爱好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有着极深的关系。

另外历史上对这件事还有着一些记载,在《天顺日录》中曾经记载过,明宣宗去世之后,他的母后曾经下过命令,命人将他所有玩的玩意全部砸碎。然而在1993年的时候景德镇曾经找到了一些青花的残片,在成功将这些东西复原之后发现原来竟然是蟋蟀罐,而且这些东西除了是碎片之外保存的都十分好,这就说明当时张太后让人砸碎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是蟋蟀罐,那么明宣宗也十分有可能就是位斗蟋蟀的专家。

朱瞻基是谁

明宣宗朱瞻基是汉朝的第五个皇帝,他的皇位之路非常顺利,因为他小的时候就非常受祖父朱棣和父亲明仁宗的喜欢,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

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太子都是因为朱棣特别欣赏朱瞻基,从这可以看出朱瞻基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优秀的。但也因为他的优秀以及受到朱棣的重视,朱高煦等人为了皇位自然将他和他父亲看成眼中钉。朱高煦等人在对付朱瞻基父亲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放过朱瞻基这样一个大威胁。

年少的朱瞻基便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不过朱瞻基却没有害怕,而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解除自己和父亲的危机。再加上朱棣的偏爱,朱瞻基总是能逢凶化吉,所以朱高煦等人最后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朱瞻基也在父亲之后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朱瞻基在位时间只有10年,不过在位期间,朱瞻基在政事上十分清明,也注重文臣和武将的共同培养,并不听信谗言,使得朝野上下一片清明,所以虽然他在位时间不长,但是所取得的成就在历史上却能够和“文景之治”相媲美,从这可以看出朱瞻基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不过明宣宗朱瞻基最后却因为疾病逝世了,在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逝世后,被尊称为章皇帝,而宣宗是他的号,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怎么评价明宣宗这个人

明宣宗是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却让许多人感觉到十分的敬佩。他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明宣宗在统治期间,开创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这样的功绩是十分崇高的,所以不管人们怎么评价明宣宗,他的功德是不能被磨灭的。那么人们究竟是怎么评价明宣宗...

查看详情>>
5

明朝历史上明宣宗是明君吗 他在位时史称“仁宣之治”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朝有不少痴情皇帝,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哭了好几天,没有再立过皇后。成化帝深爱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贵妃,居然十几年里除了万贵妃,没有再宠幸过其他女人。明孝宗一生只爱张皇后一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嫔妃的皇帝。我们今天说说明宣宗朱瞻基,他喜欢自己的青梅竹马,不惜废掉皇后,也要让自己深爱的女人当皇后。历史上称颂杨贵妃和李隆基的爱情,杨贵妃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贵妃而已。朱瞻基实实在在把天下能给一个女人最尊贵的地位,给了自己的爱人。孙氏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1398年2月9日,明宣宗朱瞻基出生在燕王封地。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出生那一年,明朝已立国30年,其曾祖父朱元璋在这年去世了,爷爷朱棣在这年开始发起靖难之役,等他记事开始,爷爷已经成功推翻朱瞻基的堂伯父朱允炆的皇位,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在他6岁的时候,其父,即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随后朱瞻基自己被立为皇太孙。整个明朝历史上,只有两次立过皇太孙,为什么才两次?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短命,大多还没有孙子就挂了。朱棣有3个儿子,同父同母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相比朱元璋有26个儿子,简直太少了。3个儿子,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不算多,所以,可以想象,朱棣对儿子们的疼爱。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自小就得到祖父朱棣的疼爱,经常带在身边,甚至出征漠北也带在身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朱瞻基,其优越感、自信心非常人可比。少年时代的朱瞻基,对经史子集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以至于他的老师经常向他的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告状,朱棣对这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关心,因为朱棣作为皇子的时候对那些玩意也不感兴趣,好在朱瞻基对骑马射箭、舞刀弄棒很感兴趣,这点和朱棣十分相似,其实这两个人长相也很像,朱瞻基算是得到爷爷真传。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

查看详情>>
6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他的小爱好你绝对想不到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猝死,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朱瞻基登基之后,延续了父亲宽松治国、与民休息的政策。任用“三杨”内阁,吏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被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明史纪事本末》

朱瞻基和朱高炽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这短短十一年堪称明朝的黄金时代,史料中对这段盛世的溢美之词多不胜数。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是历朝守成君王中最好的典范。史学家们也常常拿“文景之治”、“仁宣之治”作比较。

朱瞻基爱民如子、不好酒色、任用贤臣、开创盛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但朱瞻基做了一件事,被后世认为正是这件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426年,明宣宗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后来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怕宦官专权,严禁太监识字。朱允炆和朱棣也考虑到宦官干政的可怕之处,严格执行太祖的这项制度。那么为什么明宣宗反其道而行之,特意设立机构教太监读书呢?

明宣宗是明君,但是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爷爷一样精力旺盛。每天的奏折多如牛毛,皇帝整日劳作却也力不从心,不能讲每个奏折都看一遍并想出解决的办法。明宣宗让内阁成员先浏览奏折,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再送到他手中,这样工作就轻松了很多。内阁自此拥有了“票拟”权。

因此,文官集团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文官集团有一个特点:宽于律己、严于待人。明仁宗朱高炽是公认的品德高尚、待人宽厚、为政勤勉的好皇帝。但是因为他登记之后换了几个侍女、小小的修缮了以下宫殿。被某文官说成:“所谓谨嗜欲者此也,所谓节民力者此也。”并且因为身体不好,连续几天没有上朝被某文官批判:“所谓勤政事者此也。”所以啊,皇帝也不好当,文官骂人不带脏字却字字诛心。偏偏皇帝还不能反驳,因为一旦反驳就是昏君,而谏言的大臣反而成了直臣,受天下人所尊敬。

朱瞻基也有一个小爱好:喜欢斗蝈蝈。虽然没有因为自己的爱好荒于政事,但却给了文臣们批判的突破口,被文官们批判了无数次,流传至今被称为“蟋蟀皇帝”。文官集团对明宣宗的批判越来越肆无忌惮。但是,为了维护自己采纳谏言的明君形象,明宣宗也只能默默忍受文臣们对自己的抨击。

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明宣宗想要找一个绝对听话的集团去制衡他们。谁最听话呢?宦官最听话。于是,明宣宗赋予了太监“批红”权。当然,明宣宗深知“批红”的重要性,虽然委托太监代笔,但也从未放松过对“批红”权的掌握。文官集团和太监集团两者权力相当,而文官集团再想要上奏批判皇帝就必须先过了太监这一关。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相权就是为了能够集中权力,明宣宗却又将集中的权力分给两个部门。我认为这个结果是必然会出现。

皇帝不是工作机器,他一个人并不能解决奏疏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内阁的“票拟”权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拥有了“票拟”权的内阁势力越来越大,大到让皇帝...

查看详情>>
7

明宣宗是明君吗 他是一位明君但也得为明朝的灭亡负责任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明君吗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即明宣宗。他幼年就得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在永乐九年还被朱棣立为皇太孙。在性格上朱瞻基与自己的父亲朱高炽相似,比较仁厚。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但施行的各项政策都十分有利于国家发展,一改永乐一朝的弊政。他任用贤臣,去除冗官;废除宫刑;平反冤案错案;减免赋税;开放山河供百姓渔猎;停止对外大量用兵;改革科举制度。这一系列仁政都被朱瞻基很好的继承了,所以朱瞻基继位不久就缔造了大明王朝的又一个治世——仁宣之治(也称仁宣盛世)。

明朝在经历朱元璋和朱棣两朝多年的厉兵秣马后,财政已经十分紧张,国库也不充盈,有战争百姓日子也不好过。好在朱棣选的太子和太孙都是仁义之君,停止了对外大量用兵,让百姓休养生息。朱瞻基作为一代圣君,在位时也十分虚心纳谏,任用贤臣,宣德年间政治十分开明。不过即使是盛世之君也是会犯错误的,朱瞻基就不小心给明留了一个大隐患,而且这个隐患贯穿了明朝始终,那就是宦官之祸。

朱瞻基继位时文官势力已经过于强大了,严重威胁到皇权,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朱瞻基转而培养了另一个集团,那就是宦官集团,以达到相互制约平衡的目的。不过宦官终究没有文官有学问,很多宦官大字都不识一个,可是此时的朱瞻基已经“饥不择食”了,所以他专门设置了“内书房”供官宦读书识字。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宦官才有了舞文弄墨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个制度也成为明朝的既定制度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其势力也渗入朝中,在明朝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像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实在是祸国殃民。

之后的事我们先不说,暂且说宣德一朝的。等到朱瞻基觉得时机成熟时,他就开始启用宦官参与政事。起初规定的是由皇帝亲自批阅数本奏章文书,然后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按照阁票所拟字样照录,用朱笔批之,也就是“批红”。

宦官有了“批红”这个权力相当于有了各项政策的决定权,当然朱瞻基属于圣君,凡事他都会亲历亲为,宦官“批红”也都是他的决定,但是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大都就深居后宫了,政事荒废,此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批红”权就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了,一般认为官宦势力就是从此时实际攫取了宰相之权。正是因为朱瞻基启用了宦官,才导致明朝的宦官乱政问题最为严重,而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宦官擅权,由此看来朱瞻基确实得为明朝的灭亡负一定责任。不过他自己应该也想不到他的这一决定最终会酿成了荼毒大明百年的宦官之祸。

查看详情>>
8

明宣宗是明君吗 他在登基之路上差点被亲叔叔截杀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明君吗

宣德大帝朱瞻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一代雄主,最应该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那个人,一代治世明君,书画天才,能文能武,从小开始就是我家太宗棣棣的“好圣孙”,却被後世恶搞抹黑成“促织天子”,“蟋蟀皇帝”,我相信,恶搞他的,抹黑他的,是那些恨他死的早的!如果他晚死二十年,历史绝对会被改写!

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

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役也有很大的作用。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的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

查看详情>>
9

历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清朝人是怎么评价这位皇帝的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历史上的明宣宗是明君吗

《促织》说,明宣宗年间,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地方官吏为了获得极品供奉给皇帝取乐,借机媚上邀宠,为自己升官谋取资本,在民间征收蟋蟀。老实忠厚的成名被迫去抓蟋蟀,因为交纳不上一只好的蟋蟀,被官府打得两股间脓血流漓。成名的妻子遂向巫婆求教,成名根据巫婆的指点,终于抓到了一只上等蟋蟀;但是好奇的儿子却不小心弄死了身系全家人性命的蟋蟀。成名夫妇“怒索儿”,儿子害怕、投井自杀。最后,为了挽救 全家人的性命,成名之子魂魄化作了一只勇猛善斗的蟋蟀,被献给了皇帝,并且各级官员以及成名全家都因为这只蟋蟀而获得了丰厚的奖赏。

在这个故事中,蒲松龄以极其严肃而且冷静的态度,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从精神至肉体上的极度摧残。

但是,蒲松龄的好友,对蒲松龄的创作一向关切的王士祯,虽然一方面不得不对“以草虫织物,殃民至此”表示遗憾,另一方面却也对故事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因为明朝宣德年间是治世,明宣宗也是明主。而他的台阁大臣又是“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以及夏元吉等诸位老先生,这些都是治世能臣,恐怕殃民只是一时的误传吧。

不得不说,王士祯的怀疑是很有道理的。宣德年间距离明朝开国已有数十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但明宣宗却不同,他是一位较为贤良的一个。明人张千垒所作的《名山藏》就称赞他对百姓“涵濡以醇懿,陶植以德义”、“闻四方有水旱蝗虫之灾,忧形于色,遣人赈救,如恐不及。隆冬盛暑,苏洗冤狱,奏上刑名,垂神省察,并从轻典”。

而在清朝人所修的《明史》中,对他也是赞不绝口,称赞他勤政爱民。在《宣帝纪》中,还记述了这样的一件事,有一年在天降大雪的时候,视为丰年之祥而作《喜雪歌》;他曾作《织妇词》,“复绘图揭于宫掖及戚里,令知民事之艰”;他还作有《悯农》、《减租》等诗,赐予臣下。在《捕蝗》这首诗中,他说道“蝗虫虽微物,为忠良不细”,感叹“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告诫臣下“拯民于水火,勗哉勿玩惕”。

当然,这些诗不见得有多高明,顶多比打油诗要好一点,但诗中一片真诚可见一斑,贵为天子,能知稼穑之艰,能如此体察民情,真可谓是难能可贵了。

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朱瞻基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这些都说明明宣宗的确是一位仁政爱民的有道明君。

但是,斗蟋蟀又的确是他的爱好。明人王世贞在《国朝从义》中说:

宣德九年七月,敕苏...

查看详情>>
10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这位皇帝的最后遗言是怎样的呢

明宣宗是明君吗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朝

明宣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或称宣德帝,明仁宗皇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 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7岁。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乱,和其父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过,他也开启此后宦官干政的局面。

明成祖时,朱瞻基父亲朱高炽(仁宗)为太子,生性仁厚端重,但有时不免失之于懦怯。成祖最喜爱次子汉王朱高煦,觉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废太子立汉王,但徐皇后和大臣们一直阻拦。而且朱瞻基自幼聪慧好学,与生母张氏皆深得成祖的喜爱,所以最终才没有废太子,并对朱瞻基悉心栽培。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因南京地震多发,奉旨前往居守;同年六月仁宗驾崩,宣宗继位。

明宣宗在位十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宗原先只将他禁锢,仍前往探视,却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一怒,将朱高煦用鼎扣住,烧烤至死,诸子全部处死。为了休兵养民,宣宗一改永乐时期的讨伐政策,主动从交阯撤兵。

宣宗整顿统治机构,罢免“贪津不律”、“不达政体”、“年老体疾”的官员,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而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宣宗实行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减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宣德三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

在宦官问题上,因明代初期宦官多由藩属国进贡或没入各地罪犯家属,在语言沟通上发生很大问题,言不同语只好以书同文来解决,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不过,明太祖苦心谋划的女官制度虽经成祖时期略加破坏,在此时仍发挥其防制阉党之祸的功用,可是宣宗下令容许教导宦官读书一举,无意中却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之先兆,尤其在明神宗后,因气候变迁造成北方官话区大量贫困百姓自宫入朝廷谋职,万历至崇祯(1573-1644年)这71年间自宫入廷的阉宦总计高达三万人,使得教导宦官成为明朝覆灭的其中原因,也是最受后世批评之处。不过与唐朝相比,皇帝并不受宦官控制,并通过宦官来制约大臣的权力。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皇帝崩于乾清宫,时年37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