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晏子治东阿

发布时间:2020-08-14
1

晏子治东阿讲了什么道理 晏子为何请求告老还乡

春秋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的道理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逐鹿中原。曾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到春秋后期齐景公时,虽不可再如当年齐桓公称霸中原时那般辉煌,却出了一位千古称颂的治国名相——晏子。

晏子,名叫晏婴。出身上大夫之家。如搁到现在,当属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不仅德行出众,而且学识渊博,堪比齐桓公时之管仲,具有匡扶社稷之才。但他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贵族强权。

公元前528年,齐景公任命他去齐国西部的重镇——东阿(今山东聊城市东阿县)任阿城宰,即为东阿县令, 治理东阿地方事务。领命之后的晏子,怀揣一腔热情马不停蹄地赴东阿上任。车子行驶在空旷荒杂的原野上,一路上伴随他的除了“吱吱”的车轮声外,还有那颗急欲施展抱负的火热的心。

晏子上任后便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他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民情,采取符合东阿实际情况的治理措施。面对当地落后交通状况,晏子亲自指挥修筑道路,方便了当地人以及广大外地客商们的出行和交流。他还颁布法令惩治懒人、恶人,净化民俗民风;倡导节俭、尊老爱幼;开辟田地,奖励农耕;秉公执政,不畏权贵。经过三个酷暑轮回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但是晏子的做法得罪了不少朝中贵人,他们纷纷在齐景公面前说晏子坏话,将晏子治理的东阿说成人间地狱。景公非常不高兴,急忙把晏子从东阿召回,当面斥责说:“我本以为你能胜任,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如今东阿被你治理的混乱不堪,实在令我失望,我要重重责罚你,退下去好好反省吧!”晏子见景公大为不悦,并未做任何解释,只在谢恩后对景公说“晏婴知道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治理东阿的机会,三年之后必让主公听到赞誉声,不然,臣情愿受死。”景公答应下来。

晏子再次到东阿赴任,一改前次的做法。一年之后,景公便听到许多赞誉晏子的话。经过三年,果然晏子的好名声传遍全国,景公非常高兴,亲自迎接晏子回国都并向他表示祝贺。说:“你把东阿治理的太好了,我要好好奖励你。” 晏子却婉然谢绝,不肯接受。齐景公不解,便问晏子:“你治东阿有功,为什么不接受赏赐呢?”晏子回答说:前一次我去治理东阿,不允许请托,不允许行贿,池塘的鱼类全部归贫苦百姓。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

如今我再次治理东阿,允许走后门,允许行贿,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都便宜了左右的官吏,池塘里的鱼也归有权势的人所有。现在,过半百姓食不果腹,国君您反倒亲自迎接我、祝贺我。臣愚昧,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于是,晏子向齐景公郑重地拜了两拜,准备离去。景公此时方才醒悟,认定晏子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赔礼说:“你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你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后来晏子被任命为国相,在晏子的精心辅佐下,三年后齐国大兴,史称“景公中兴”。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

查看详情>>
2

晏子治东阿的故事 清官难做 唯有套路的人心

春秋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的道理

遍翻历史典籍, 很难发现一个故事能在一本史书里单独讲两遍, 《晏子春秋》是个例外。

关于晏子治东阿的故事,分别出现在《晏子春秋》的内篇和外篇里面, 故事情节没有多大的不同,只是详略有所差异。难道是刘向在整理史料时,老眼昏花犯糊涂了?刘向身为西汉宗室大臣,才学举世公认,奉命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是不太可能犯重复编写这类低级错误的。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故事无论是对于君主还是臣子来说,都极为重要。

晏子是齐国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东阿是齐国都城临淄的西边门户。为了把东阿治理好、守护好,齐景公对晏子寄予厚望,任命他为东阿的最高行政长官。

可事与愿违,在晏子治理东阿的三年内,关于他的各种绯闻、投诉、控告不绝于耳。齐景公很生气,把晏子召回朝中,当众罢免了他的职位,还放言要狠狠惩治他。

晏子觉得很委屈,但是心明如镜的他略一思索,便知道了问题所在,于是恭敬地对齐景公说:“大王,我知道错了,请让我再治理东阿一次,如果三年之后我没做出政绩来,请治我死罪。”齐景公看晏子的态度极其诚恳,于是答应了。

果不其然,晏子在这三年里,政绩斐然,好评如潮。齐景公非常高兴,把晏子召回朝中,准备大加封赏,并饶有兴趣地询问晏子是怎么做到的。

晏子回答道:“我之前治理东阿的时候,为了城里的治安,把小路堵死、把后门紧闭,于是喜欢走歪门邪道的人很不高兴;我奖励节俭孝悌、惩治偷奸耍滑之辈, 于是好逸恶劳的人很不高兴;我判案子的时候不偏不倚,于是当地的豪强很不高兴;大王您的左右求我办事,如果要求合理,我就去处理,不合理的我就置之不理,于是您的左右很不高兴;我侍奉权贵们严格遵守礼的规定 ,于是权贵们很不高兴。因此,东阿当地的这些人就到处说我坏话,大王您身边的近臣和权贵们也都说我坏话,这就是头三年我治理东阿政绩很差的根本原因。

晏子喘了口气儿,接着说道:“我在这三年换了一种治理方式。我不封堵小路,也不关闭后门了,于是邪民们很开心;我不奖励节俭孝悌、也不惩罚偷奸耍滑的行为,于是懒民们很开心; 我断案的时候左右讨好,于是当地豪强们很开心; 大王您左右的人给我递条子,我一切照办,于是您身边的人很开心;我侍奉权贵们超出了礼的规定,于是权贵们很开心。因此地方上的邪民、懒民、豪强,大王您身边的近臣和权贵们都说我的好话,这就是我这三年政绩卓著的原因。”

晏子最后做了一下总结陈词:“大王, 按道理来讲,我头三年的政绩理应得到奖赏的而不是要受惩罚,我近三年的所作所为理应受到惩罚而不是获得奖赏。愿大王三思。”

自此以后, 齐景公任命晏子为国相辅佐政事,三年之后齐国实力大增,屹立于诸侯之林。

不知道大家从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中,有没有发现似曾相识的东西。晏子第一次治理东阿,维持社会治安、整顿社会风气、执法公平公正、不向地方豪强低头、不向权贵们阿谀奉承,是恪守原则、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清官。但是这样的清官,不仅没有受到奖励,反...

查看详情>>
3

晏子治东阿为何被诽谤 晏子怎么做还自己清白

春秋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的道理

晏子,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人,他不仅德信出众,智慧过人,而且从不追名逐利也不攀求富贵强权。当时齐景公当政,晏子受到重用,被派往东阿这个地方进行治理工作。

没想到,在治理东阿的三年中,晏子的名声败坏到国人皆知的地步。齐景公知道后,传回晏子,然后责问他:“我以为凭先生的才能去治理东阿,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才相信你,派你去了那里,没想到不但没治理好,还让百姓那样评价你。”

于是,齐景公罢免了晏子的官。晏子此时对齐景公说:“大王,我知道自己错了,我请求大王将我再派到东阿去,三年后如果治理不好的话,自愿受重罚。”

齐景公答应了。不久以后晏子的名声就有了改善。齐景公很高兴,派去监督晏子的人说,晏子和达官贵人相处和睦,东阿一切稳定。三年后,晏子再去拜见齐景公,东阿再也没有批评晏子的人了,都说他将东阿治理的很好。

齐景公高兴地要奖励晏子,但晏子婉言拒绝了。

晏子摇了摇头,对齐景公说:“大王,虽然东阿非常太平,我的名声也很好,但是我却十分担心。”

齐景公好奇的说:“先生这样说是为什么呢?”

晏子说:“这个情况我说了大王也不会相信,不过您只要找一个可靠的人,仔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齐景公沉思良久,选了一个身边信任的人,暗中去调查。谁知不查则已,一查就出了问题。

第一个三年,晏子来到东阿开辟交通,修筑道路,防遏盗贼,故使淫邪放逸之人厌恶;尚勤尚俭,处罚偷盗懒惰,故使懒惰成性之人厌恶;判决讼案,不畏强权,故使贵族厌恶;左右近侍有所求,合法就答应,违法就拒绝,故使左右近侍不悦。

这些人都对晏子不满,到处散播谣言,毁坏晏子的名声。

第二个三年,晏子改变策略,不修道路,不奖励勤俭孝悌,也不处罚偷盗奸邪,有人前来贿赂也不拒绝,加重税赋少纳仓库,媚事君左右。如此那些讨厌他的人也都喜欢了,不说他坏话了。

知道真相的齐景公大惊。

由此可见,对一个领导人来说,懂得是非,辨别谗言,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基本功。那些历史上的明君,也多是能够将谗言和直谏分清楚的人,如此,才能使治下兴盛。


查看详情>>
4

晏子治东阿是怎么回事 对我们有什么警醒作用

春秋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的道理

齐景公派遣大夫晏子治理东阿。三年后,晏子“毁闻于国”(即他的坏名声传遍全国)。

景公于是召晏子回来,当面训责并要严惩他。晏子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三年时间,并保证一定会“誉满全国”。果然,三年后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晏子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齐景公决定奖赏晏子,而晏子却婉言谢绝并请求辞职让贤。景公问起原因,晏子才向齐景公说起了自己的“困惑”和“不解”。

前面三年,他在东阿开辟交通,修筑道路,勤于地方行政,防遏盗贼,让淫邪放逸之人厌恶;他尚勤尚俭,奖励勤俭孝悌,处罚偷盗懒惰,让懒惰成性之人厌恶;他判决讼案,不避贵族强权,遭强权贵族厌恶(晏子把这些淫邪放逸、懒惰成性以及贵族强权的人称为“三邪”);而对于向他“求情办事”的齐景公身边的人,合法就答应,违法就拒绝,又得罪了景公“左右近侍”;他在侍奉公族贵戚时谨守礼节,不越礼犯分,因此也使贵人们对他不满(晏子把景公身边“左右近侍”和“公族贵戚”称为“二谗”)。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邪二谗”们就到处宣扬他的“恶名”,于是他便“毁闻于国”了。

而后面三年他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小心处理政务,不修道路,延缓建设;不奖励勤俭孝悌,也不处罚偷盗奸邪;判决讼案时尊重权贵们的意见,“三邪”们因此对他赞誉在外,齐景王的左右近侍有所请求他也一律答应。加重赋税却少纳国库,媚事君王左右,阿谀权贵,如此“二谗”们也在君王面前称颂他,他的善名美誉便传于“内外”。然而,前三年他秉公守礼治理东阿时,救济贫民,百姓无一受冻挨饿;后三年他的作为却使民无积贮,百姓食不果腹,原本应受奖赏的做法却使君王恼怒并欲加严惩;现今应被杀头的作为却受到君王的赏赐和祝贺。他实在“愚昧不明”其中道理,所以不能再治理东阿,并请求让位于贤者,也不敢接受君王的赏赐。

齐景公听完晏子的这段解释后恍然大悟,连忙请求晏子继续治理东阿,并允诺以后不再干预东阿事务。由此事,齐景公也知道了晏子的贤德,后来重用他辅佐国家大政,三年后齐国大兴。

这段故事的主人公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记》曾专门为他立传,记载了他出使楚国、不入狗洞、舌战群儒的著名故事。史载晏子在齐国为相期间,始终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仁政原则,先后辅政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近五十年,使齐国复兴了管仲时期建立的霸业。晏子的“善政之道”和“显赫声名”就连同时代的孔子也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心仪晏子,声称假令和晏子生活于一个时代,愿意为他执鞭当马夫。可见晏子在当时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晏子治东阿”的故事警醒我们,如何确立共产党员的“名誉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利用人的“好名之心”去克制“私利欲望”。共产党人也从来不讳言“名誉”,因为在共产党人看来,真正的“名誉”是人民群众对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员的最高评价和最大褒奖。因此,真正优秀的党员干部都把“政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