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文景之治的内容

发布时间:2020-07-25
1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怎么实施的?对汉朝来说有什么意义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汉朝

很多人提到汉朝赞不绝口的皇帝就是汉武帝,以为功绩卓越的君主,但仔细一想,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完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基础,汉武帝有才能也施展不出来。

那么‘文景之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文景之治’的背景又是什么?文景之治怎么实施的,有什么意义?

秦末汉初,经过数年的战乱导致人丁稀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社会虽然经历战乱后平静了下来,但战争造成的损失让西汉初期发生了大饥荒,就连人吃人的场面都出现了。面对国内外情形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

汉高祖死后吕后掌权,但吕后在施政方面也是推崇着着‘无为之治’,朝廷内部虽然权力斗争混乱,但社会经济一直在发展恢复。及至后面平定了‘吕氏外戚专权’的汉文帝也同样采取‘与民修养’的政策,减轻赋税,着力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政策让汉朝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越来越稳定,百姓日子越发富足。

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景帝的施政倾向仍旧在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还在宫内大力提倡节俭,以皇室带头吃苦耐劳,连郡国诸侯献宝也禁止,目的就在于节约开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生产发展中。有皇室带头起示范作用,那些大臣贵族也不敢奢侈无度。

两位皇帝对外也是如此,能不动兵的就尽量不动兵,发生冲突或者干嘛的双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好好聊聊天,尽量把事情解决掉,别动不动就要出兵打战,因为打战确实很贵,劳命伤财,大家都穷,不出兵能把事情解决最好不过。

随着两位皇帝的施政,国内一拍太平,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富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查看详情>>
2

文景之治的这些内容,让汉朝走向了繁荣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汉朝

谈到封建社会时期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我们都会想到是"文景之治",它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我们都知道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的楚汉争霸,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汉初,社会经济依旧衰弱、人烟稀少。经过汉高祖刘邦的初步治理,经济开始恢复。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汉王朝走向了繁荣,成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他们是怎么"治"的呢?

刑德兼施。

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由于秦的严刑酷法,引起了天下大乱。而文帝认为,这种法律是残暴的,不利于治理社会,法律只有公正,人民才会诚实,判罪恰当,人民才会服从。各级官吏不能引导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平的法律去治罪,只能造成社会更加混乱。因此,在在文景时期,连坐、肉刑基本废除了。文景二帝执法宽平,诛赏慎重,做到了"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先秦时期老子在政治方面的总原则。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西汉坚持"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思想治国。汉文帝即位后,也是一直延续之前的政策,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不搞频繁调动,保持相对的稳定,使得社会持续发展。"文景之治"的出现与这种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善用人才

文景"大治"局面的出现,与"臣"的作为有很大关系。文帝治理23年、景帝治理16年,开辟盛世,离不开一批良臣进言献策。文景父子要求身为人臣,须敢于进谏,助君完善自身;其次思考良方,建言献策,助君治理。汉代正是因为有着许多的这样的才人相助,才会使汉朝实现国泰民安,走向盛世局面。

重视农业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多少,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富裕程度。汉文帝刘恒做了皇帝以后,把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亲自下田耕作,给各级官员做出榜样,人民受到很大鼓舞。文景二帝还采纳了晁错提出的"贵五谷而贱金银玉"的主张,鼓励富人高价购买农民的粮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降低田租税率,这些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景二帝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为广大人民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治世局面也是必然的。

查看详情>>
3

文景之治实行了哪些改革内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功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刘邦和项羽起义共同推翻了秦朝。这楚汉相争中打败了项羽,并且扫平宇内各种地方势力,建立了统一汉朝,建立健全的汉朝制度。但是在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肆起用吕氐家族的成员。后来在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的主持下扫清吕氏家族,汉朝的权利又回到了刘氏手中。从此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使汉朝的经济得了快速发展国强民富,人民安居乐业。那么,“文景之治”有哪些内容?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为巩固汉朝起得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釆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国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文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景二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下地亲自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早期西汉在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后,使当时的全国进入了十分繁荣发展的景象。那么他们釆用了哪些内容、改革了那些法制呢?

一,革除陋习、积蔽,废除暴法,还利于民

1,文帝登位之初就提出建立公正的法律

文帝说:“公正的法律,是为了禁此暴乱而能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现在有人触犯了法律已经被定罪受到惩罚,还要使他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们受牵连而坐罪,以致被收入为奴婢。朕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你们应该商量一下。”

这个连坐法在秦朝以前便是各诸侯国通用的法律,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都要遭受到法律惩罚。历代帝王都认为这个方法是杜绝犯罪的最好法律,简单易行,使民畏法不敢犯罪。其实错得远,秦始皇及以前的其他诸侯国都实施了这种法律,为什么还是有人要造反,秦朝仍然被推翻呢?

当文帝提出来改革这个“连坐”法以后,也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特别是主管法律的一些官员,他们认为老百姓不能自律,所以才制定法律来管制他们,而实行连坐,使犯罪的人顾及家人而不去犯罪。皇帝认为只要法律公正,老百姓就会诚实守信,如果治罪恰当,老百姓就不会去犯罪。最后说服了主管法律的官员,最后下令废除了“连坐”法律。

修改刑罚,汉朝初期继承秦朝的法律,只要是犯罪就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份子的情节轻重,规定服刑的期限,刑满后就为庶人。

文帝这些法律的改革受到广大群众和官员的欢迎,认为这是皇帝广施仁德,功德无量。

2,文帝又提出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汉朝初建之时,继承了秦朝时期的一些严刑悛法。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难就移过于臣下。文帝于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

查看详情>>
4

文景之治实施了哪些措施?带你了解文景之治的意义和弊端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在经过数十年的混战后,全国生产活动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国力极度虚弱。汉高祖刘邦出行时都不能配齐颜色相同的马匹,其余官员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没有任何储存。

汉朝统治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作为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秩序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稳定富裕景象,人生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执政的四十一年中,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使汉朝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也为后世的全盛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文景之治”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诸多弊端,影响到了后世。下面,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文景之治”背后的成就和弊端。

“文景之治”的措施

一、放活工商业

汉初,政府面对经济极度孱弱的景象,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措施,让民间的商人参与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分配当中。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政府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开关梁就是对商品流通不做限制,减少了物流和关税成本。弛山泽之禁就是放开了对于山林矿藏资源的垄断,开放给民间的商人。

这种做法使得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两大政策的施行导致物流交易的活跃和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个阶段也是古代商人们第一次获得自由发展的安定时期。

二、恢复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时期,朝廷对农业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文帝在位期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汉文帝在减免田租赋税的同时,还鼓励提高粮食价格。通过这样的政策,促进了农民阶层的发展,提高农民们的收入,减轻他们的负担。

三、对外走和平路线

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日渐强盛,汉高祖更是被匈奴困于白登,自此开启了屈辱的和亲政策。文景两帝继承了和亲政策,多次对匈奴进行安抚,并且在双方边界开放商贸市场,尽可能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

虽然采取了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但是匈奴仍是屡犯边境。面对这种情况,汉朝仍旧选择克制忍让的态度,以免双方大动干戈。

汉朝的执政者认识到自身国力比较弱小,如果不能忍受这种屈辱就贸然出兵,便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尽量委曲求全,通过和亲来维持和平。这种做法给国内的生产恢复创造了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增强了自身的国力。

“文景之治”的积极意义

“文景之治”时期,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国家财政充实,与建国初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朽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露积在外,以至腐烂不能食用。

从汉初将相只能乘坐牛车,到了文景时期后,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

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

查看详情>>
5

文景之治的实施离不开汉高祖创造的条件,文景之治的内容有哪些?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作为四大盛世之一的文景之治,揭了整个西汉盛世的序幕,一改从秦末以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局面,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康的局面,被以后的历朝历代以及现在所称道。

西汉经过刘邦的初期治理,已经为文景二帝继位后继续治国安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文景二帝在之前的基础上,以黄老学说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努力发展农业、调和社会矛盾等多重政策和手段,打造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西汉得以实现文景之治的原因

在分析总结秦亡缘由的基础上,刘邦在制定政策上,对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方面格外重视,通过各种手段,以不同的政策恢复人口,增加生产力,并力保内部社会的安稳,给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

1.汉初政策为文景之治做的先期准备

①释放奴隶、遣散士兵增加生产力

在面对秦末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土地荒芜的背景下,汉初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以恢复生产。对待因战争自卖为奴的人,“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免为庶人。”对于数量过多的士兵,按“以有功劳行田宅”,遣散回乡。

而在秦末战乱这一时期,除了各个军阀拥有的正规军之外,大量地主拥有的自卫武装,以及农民为求自保结成的武装组织,更是占有巨大的人口,刘邦对这类人也特意制定政策,使这类人重返为民,消除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并增加了社会生产力。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

②裂土封侯与铲除异姓王

在汉初,刘邦并没有完全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而是结合郡县制与分封制,发展出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有效的安抚了对开国有功的功臣或者手握重兵的军阀,六国遗族也得以复爵回乡,重新成为统治阶层,使刘邦得以以最小的代价逐一铲除对王朝的威胁。

在铲除异姓王之后,刘邦又极力分封同姓王,将刘氏宗族子弟分封到各个战略要地为王,做为拱卫京师,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手段。产除异姓王与大封同姓王,使汉朝内部社会实现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

③对匈奴以和亲与互市之策安抚

对待匈奴问题上,刘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建立汉朝之初,刘邦也企图仿照秦始皇的手段,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但是在与匈奴交锋之后,经历白登之围后,刘邦意识到汉朝同匈奴之间的军事差距,改而以和亲政策安抚。

与匈奴和亲政策,从刘邦确立,执行了整个汉初直至汉武帝初期,这七十余年时间,匈奴虽不时打破合约进攻汉朝,但是规模和频率都十分小,基本上化解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大威胁,保证了汉朝周边环境的安定。

汉高祖刘邦已经为文景之治在政策、经济、生产力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景时期,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汉初的相关政策,打造除了文景之治,揭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序幕。文景之治的内容有哪些?

①扩大轻徭薄赋的范围

文景时期,对普通的百姓的徭役要求大大降低,以囚犯代替征民为主要手段,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征发百姓修城筑宫、大建皇陵的事情发生。汉景帝还把征发男子的年龄从15岁提高到了20岁,进一步缩...

查看详情>>
6

文景之治为何如此特殊?它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时期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据《汉书·食货志》中的描述,在“文景之治”后期,武帝初年,如果没有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都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各地的仓廪充实,国库中的钱币和粮食多的无法多得不可数计,以至于串钱的缗都腐朽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叠加一年的堆积起来,以至于多得没地方放,溢出到了门外,只能任其在风雨中霉烂掉。民间的街头巷尾都有马匹,乡间更是野马成群,以至于骑乘母马的人会被歧视,不准参加聚会。连普通人都能吃到膏粱肥肉……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描写盛世之景的,都会特别突出的强调钱和粮充足,无论是汉朝本身的“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还是南宋的富庶等等,概莫如此,再多点的不过是加上服装材料的提升。但是,“文景之治”的描述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点,却是这些后世的“治世”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充足的马匹和老百姓能轻松吃肉。

马匹多,说明:1,蓄力充足,人均耕作的土地面积更大,人力需求降低;2,物流的效率和速度高;3,百姓的生活水平高;4,军队的机动性高、战斗力强。

老百姓能轻松吃上肉,说明:1,西汉的农业中畜牧业还占有相当的比例;2,营养水平跟得上,百姓的体质强健;3,老百姓的富裕是真的,民富国强。文景之治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将“文景之治”塑造的如此特殊呢?

第一,历史最低的税率,算赋和徭役。

汉高祖登基后确定的税率是“什五而税一”,等到了文帝和景帝时代,直接给减半变成“三十税一”,随后变成了汉代的固定税率,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低的税率。此外,汉文帝时,算赋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故而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第二,没有贻害千年的“盐铁专卖”制度,反倒“弛山泽之禁”,以此来增加民间的财富。汉文帝特意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而后世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制度,一直持续清朝,甚至贻害至今。

第三,从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到汉武帝登基之前,汉帝国没有遇到特别严重的外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的大军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山,显而易见,当时战场上的态势是匈奴占据优势并掌握主动权,但攻坚非其所长,故而激战数日也没有将汉军击溃,最终不得不撤围而去。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是匈奴与汉帝国之间的一次相互试探,确认对方都不是好对付的,故而随后汉帝国采取了防御策略,匈奴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入侵。因此,从客观上讲,白登山之役给汉帝国带来了难得的数十年和平。汉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在“异物内流,利不外泄”的原则下,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便是最好的例证。

第四,从汉初到武帝朝,帝国内部在长达70年的时间内局势相对平静,没有发生大范围的动乱。从表面上看,汉初到武帝之间经历了七位皇帝,但实际上的统治者仅仅是刘邦、吕后、文帝...

查看详情>>
7

文景之治百姓苛捐杂税繁重,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千百年来,人们对汉文帝、景帝父子治下的“盛世”很是推崇,称颂那个时代社会安定、国富民强,不仅人口数量和财富激增,而且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几乎可以跟尧帝、舜帝时期的“大治之世”相媲美。后世史学家在描述“文景之治”时不吝赞美之词,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称赞当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如果只看史籍的正面描述,那么“文景之治”的确是个令人憧憬的时代,其成就确实值得歌颂。但若是抛弃先入为主的观点,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尤其是对当时人的议论来做详细的解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所谓的“文景之治”其实是一个贫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百姓充其量只能填饱肚子的时代,如果非要称它为“盛世”,那也不过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首先,文、景时代的贫富悬殊现象极其严重。西汉初年崇尚黄老学说,实行“无为之治”,这固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却也助长了贵族、豪强和商贾等势力的“野蛮成长”。凭借着与官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为雄厚的财力,这些人疯狂地兼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落为流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

兼并者集团在侵占大量的土地后,一方面向佃农征收多达50%的地租,一方面则按照国家颁布的税率,向朝廷缴纳税率极低的地租(三十税一,即3.33%),从中赚取数量极为惊人的差价,迅速积累起庞大的财富。而接下来,他们又会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如此循环往复,渐渐地便使得社会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见《汉纪·武帝纪四》)。

文景之世的百姓生活极苦。虽然跟秦末汉初相比,“文景之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而已。原因无他,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和徭役极多,令百姓穷于应对的同时,难以实质性提高生活质量。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赋税约有二十种名目,主要的是“田税”和“口赋”,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虽然田税税率极低,但口赋和徭役却很沉重,而这也是造成汉朝百姓困苦的根源之一。

“文景之治”的百姓生活有多苦?可以在当时名臣晁错、董仲舒的奏议中窥见一斑。作为景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在《论贵粟疏》中不无沉痛地提到,当下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每年辛苦耕种一百亩土地,要应对官府的各种税目和徭役,如果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尚能填饱肚子,但如果不幸遭遇灾荒之年,则难免会忍饥挨饿,有甚者还要售卖儿女、田宅来完税或应付徭役。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见《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与此同时,董仲舒在向汉武帝上书时,也曾议论到“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现状,称他...

查看详情>>
8

文景之治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文景之治是“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意义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一个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这个盛世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内容?

一是“轻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征集起来,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边防设施,修皇家宫殿等等。

在征集老百姓的过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义务劳动,也有一些会发一定的补贴。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国家建设。

而“轻徭”,就是很少征集老百姓干这些事,当然也就是很少搞国家建设。

二是“薄赋”。“赋”就是税收。“薄赋”就是减免税收。汉文帝在位期间,有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文帝十三年的时候,还全年免田税。

汉景帝虽然在收税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汉文帝的政策。

三是“减刑”。秦朝的时候有很多严酷的刑罚,汉文帝的时候,把很有严酷的刑罚都减轻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宫”这样的肉刑,汉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节用”。也就是从上到下讲究节约。汉文帝非常讲究节约,他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时候甚至穿着草鞋上朝。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四条措施,我们会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叫什么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做事。或者用一个比较书面的语言,就叫做“无为而治”。

我们都有个概念,一个政府要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那必须大干苦干。修桥补路,搞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推进等等。只有这样搞,经济才上得去。

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诀竟然是“无为而治”,竟然是“不治”,这个怎么还能称作“治世”呢?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没有提倡的东西。“文景之治”的时候,非常提倡一点,就是“德”。选拔官员的时候以“德”为先,官员要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同时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过,“德”却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务虚的东西。这对促进经济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所以说,当孩子们在学习这个“文景之治”的时候,会觉得迷惑不解。历史老师在讲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有些说不清,因为实在没什么“治”可讲。

然而,恰恰是什么也不做的“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理经验。

中国古代社会和其他地区的古代社会不一样。比如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社会,其能够强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战神。只有出现了战神,他才能带着大家结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状态,征服别的地区。这样,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会才会出现盛世。欧洲古代,由于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国北方的游牧社会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腊能打,所以战胜波斯,强盛起来。罗马能打,所以战胜希腊,强盛起来。英帝国能打,所以到处都是其殖民地,让它强盛起来。

但是中国古代不一样。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让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自然就会丰收。粮食生产丰收了,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