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是怎样的 没想到这个称号还是匈奴人给的
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是怎样的
汉景帝刘启久闻李广的勇武以极其精湛的剑术,特派身边宦官来实地检验。宦官率汉军出去巡视途中,遇到匈奴骑兵,不战而逃。
李广得知以后,猜测是匈奴的射雕人,他率100名骑兵追赶着三个匈奴人。因为匈奴兵放马慢行,很快就被李广追上,于是,李广连忙命令自己的部队左右撒开,自己一马当先,朝匈奴兵大吼一声:“匈奴慢走,瞧本将军的箭法!”
说完以后,一箭就把一个匈奴兵射倒,另外两个见李广威风凛凛,心中有三分惧怕,撒腿而逃。李广一见,喝道:“哪里跑!”又射倒一个,最后一个匈奴兵见到实在不是对手,只好投降。
经过审问,他们三人是匈奴的射雕能手,而且是负有侦探任务,大部队还在后头。果然没过多久,数千匈奴骑兵蜂拥而来,敌众我寡,李广所率之兵见了都非常害怕,想往回跑。
李广对他们说道:“敌有数千,我只一百,而且双方相隔不过几里,能跑的掉吗?如果我们镇定自若,也许还能转危为安,顺利回到营寨。”说完以后,就命令部队继续向前走,到离匈奴军队只有二里远的地方才停下来,接着他又命令士兵下马解开鞍子,把马放开,让它吃草,而人则随便躺在地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悠然样子。
匈奴兵一见,很疑惑,以为李广等人是诱敌部队,就停留不进,并立即登上山头布置阵地。李广见到自己虚虚实实的办法见效,就一马当先,在阵前驰骋,并对匈奴大喊:“桥本将军的神箭!”
就在此时,天空中碰巧有一只大雁飞过,李广在马上一边跑,一边搭箭开弓,把大雁射落。匈奴兵一见,更为疑惧,李广捡起大雁,对匈奴喊道:“有本事的出来与本将军比试一下!”
这时,一个匈奴将领想靠前去看个究竟,李广一见,朝匈奴兵疾驰而去。匈奴兵见到李广飞驰而来,就搭箭备刀,准备一战,但李广快箭准,待匈奴兵欲射的时候,早已一箭飞到。匈奴将领应声落马,李广又上前砍下其人头,朝匈奴部队扬了扬,又立即飞奔回到自己的阵地上。
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一直到了晚上,匈奴也不敢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害怕中了汉军埋伏,就引兵退去。从此以后,他们就为李广取了个非常响亮的绰号“飞将军”。
每次与汉军交锋,只要闻李广之名,就自动引兵退去。几千年来,“飞将军” 成为了李广的代名词,流传于中国的军事史。
景帝的宦官回去以后向皇帝汇报,极赞李广之勇。说:“如遇大敌,李广可挡之。”于是景帝遣特使慰劳,并赐御酒一坛以示奖励。
李广投军到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几十年来,李广都是在边界上与匈奴进行着这样小规模的战斗。李广名气虽大,而且威猛,但是最终战绩总是不大,因此,一直到汉武帝大规模用兵,李广还是个将军兼俸禄两千石的太守。
所以,李广也决心在未来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好好厮杀一番,立下大功,拜将封侯,显名后世。
查看详情>>与“李广飞将军称号由来是怎样的 没想到这个称号还是匈奴人给的”相关的文章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这全是因为匈奴人愚昧无知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战功显赫,一代名将,最后却被满门抄斩。
李广射虎
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不小心被匈奴俘虏了.匈奴拿来一张网将他困住,然后用几匹马拖着他走,机智过人的李广看准时机,猛然从随行的匈奴身上夺过一把弯刀,将网割破,当其它匈奴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广已经再用那把弯刀连杀了数人,跃上一匹快马,逃离了匈奴的阵地.要知道这一连串的事情,只是发生在短短的十几秒钟之间.匈奴人愚昧无知,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地,自此便称李广为“飞将军”。更神奇的是,因为李广的名字威震边疆,据说匈奴人的婴儿夜晚哭啼,一但在耳边说出李广这个名字,婴儿就马上不敢哭了。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将,但缺乏战略意识,尤其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从他平时领军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第四次远征匈奴时,迷路大漠,贻误战机。李广有着耿直的军人脾气,一直以军人朴素的观念看待处理问题,缺乏政治意识,一代名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成为政客的牺牲品。
查看详情>>与“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这全是因为匈奴人愚昧无知”相关的文章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大汉王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王朝,两汉共历时4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给汉民族注入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使得汉民族得以在众多的民族中脱颖而出。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士族群魔乱舞的大汉王朝再也无法稳定天下的局面,全国各路英雄豪杰逐鹿中原,织席贩履的刘备打着汉室中山靖王之后,意图复兴汉室的名义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篡魏自立的司马家成功重整山河,大一统的晋王朝由此诞生。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以为随着新的王朝的建立,他们终于可以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不曾想这一切只是噩梦的前奏,更加混乱的场景即将拉开序幕。
匈奴人刘渊复立汉朝
刘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他的祖父是南匈奴的单于于扶罗,父亲刘豹是匈奴五部中的左部首领。他们这一支匈奴人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原的生活,一项以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自居,是匈奴与大汉和亲的产物,因此他们一直以汉朝的外甥自居,以汉朝的国姓刘为自己的姓氏。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开始总结反思司马家成功取代曹魏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曹家的宗室子弟权力太小,结果让士族势力趁机崛起。司马炎于是大封同姓为王,赋予各地的诸侯王军权、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让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彼此牵制,从而形成诸王拱卫中央皇权的安稳局面。司马炎的想法很好,可惜他死前没有选一个好的接班人,愚蠢的晋惠帝让野心勃勃的诸侯王们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而陷入死战。
面对动荡不安的朝局,长期受到汉族欺负的突厥五部图谋自立,重新恢复昔日匈奴人纵横草原的荣光,他们共同推举英明神武的左贤王刘渊担任大单于,带领大家建立一番功业。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报复的刘渊毫无犹豫选择趁势而起,很快便在左国城自立为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三祖,分别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五宗,分别是: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汉显宗明皇帝刘庄、汉肃宗章皇帝刘炟)的神位进行祭祀,而新成立的国家的国号就叫做汉。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刘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匈奴人,此次他起兵的主力是匈奴五部,但是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沿用大汉这个国号,这个让匈奴人最为忌惮的王朝,究其原因包括三点:
一是匈奴已然衰弱
西汉初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讨伐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团团包围,最终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政策才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汉武帝继位后多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会战,匈奴自此被汉人打残。接着匈奴内部为争夺汗位发生内乱,经过一系列的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部人马,其中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降汉朝,从此成为汉朝的属臣;而郅支单于则前往西域,继续与汉朝作对,结果被汉使陈汤斩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成为匈奴人心中永远的痛。
东汉初年,匈奴彻底分裂为南北两部,其中南匈奴投降汉朝,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生活;北匈奴则被汉朝联合南匈奴联手击败,不得不继续往...
查看详情>>与“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相关的文章
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其实这都是政治需要
《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记载,刘渊乃是“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冒顿单于就是那个曾经“鸣髇血污”杀了自己亲生父亲,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差点活捉刘邦,给吕后写信求爱的匈奴帝国建立者。那么,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晋书》中解释了刘渊姓刘的原因——“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冒顿单于本姓挛鞮氏,在白登之围后,刘邦首次采取了和亲的措施,那位宗室女与冒顿的后代,便以刘为姓。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右奥鞬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迁居中国。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南匈奴单于曾经出兵辅助平定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时,他们又入寇太原、河东等地,继续向中原地区挺进。
挺着挺着,他们就和汉人的区别越来越小了。史书记载,刘渊自幼学习汉族文化,《毛诗》、《春秋左氏传》、《孙子兵法》以及史书什么的全都涉猎,成为文武全才。晋朝建立不久之后就进入“八王之乱”的混战时期,刘渊也正是在此时迅速崛起。他的部下劝他摆脱没有希望的西晋的控制,毕竟“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意思是咱匈奴有精兵,打晋朝如摧枯拉朽,运气好了,可以像汉高祖一样统一天下,即便运气不好,也能像曹魏一样称霸一方。并且因为汉朝立国四百年,现在亡国不久,现在这种天下混战的局面,更让人思念稳定的大汉,所以我们应该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收买人心。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称汉王之后,果然“远人归附者数万”,他更是高举“反晋复汉”的旗帜,向全天下宣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并且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追封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正儿八经地以大汉继承者自居。
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天下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对招徕百姓,稳定政局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查看详情>>与“匈奴人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其实这都是政治需要”相关的文章
身为匈奴人的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这也跟幼年的他有关
身为匈奴人的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
西晋末年,一场宗室之间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使日益腐朽的司马氏政权江河日下,对国内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减。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攻城掠地,由此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刘渊,生年不详,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匈奴左贤王刘豹,母亲为匈奴呼延氏,是个地地道道的匈奴人。史料记载,匈奴刘姓源于汉匈和亲。当年,匈奴强盛时,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刘渊的叔祖刘宣、父亲刘豹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并取了汉名。承袭父祖,刘渊也跟着姓了刘。
刘渊生得体貌伟岸,姿仪不凡,深得时人崇重。由于他文武双全,语出惊人,司马昭对他另眼相看。西晋时,刘豹去世,刘渊代父之职,成为南匈奴左部帅,历任北部都尉、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期间,刘渊“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幽冀一带的名儒,也不远千里纷纷前来拜见,个人威望与日俱升。
“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执镇邺城,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当时,因为战乱,中原汉人大量流徙江南,并州境内的胡汉势力对比和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匈奴贵族刘宣等人见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有机可乘,便秘密推举声名显赫的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得到消息后,历经周折,成功摆脱司马颖,蛟龙终归大海。
西晋永兴元年(304)十月,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改元元熙。因晋氏犹在,四方未定,刘渊没有贸然称帝,而是效仿当年刘邦,权且称汉王,依照汉制设置百官。元熙五年(308),刘渊羽翼渐丰,便正式称帝。刘渊是匈奴人,一心想着兴邦复业,可他为何要称汉皇帝呢?笔者认为,这与刘渊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酷爱读书,痴迷汉文化,曾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中原的儒家经典和历史、军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诵之”,深受汉文化影响和熏陶。这一点,从刘渊七岁丧母时表现出“擗踊号叫,哀感旁邻”(《晋书》)的孝道礼仪上不难看出。在日后与太原名儒王昶、王浑、王济的密切交往中,刘渊逐渐成为一个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匈奴人。
崇尚汉文化,使刘渊倾心接受汉化;而刘渊在官场上受到的种种遭际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动向汉人、汉文化靠拢的一个重要因素。晋武帝时,王浑、王济等人举荐刘渊担当消灭孙吴的重任,却遭到了孔恂、杨珧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谏辞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晋书》)八个字,既刺痛了刘渊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汉匈之间难以消除的民族隔阂。
孔恂、杨珧是朝廷重臣,代表着朝野相当一部分汉人的思想和观念,他们鄙视、仇恨胡人,更抵触像刘渊这样文韬武略的匈奴人,使刘渊屡不得志,甚至一度险遭不测。刘渊虽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讲究门阀出身的魏晋时期,却很难得到汉人的支持和拥护。刘渊想成大业,...
查看详情>>与“身为匈奴人的刘渊为什么建国号为汉?这也跟幼年的他有关”相关的文章
匈奴人长相怎么样?匈奴人眼睛竟然是蓝色的
匈奴人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匈奴人往往是身材粗壮,膀大腰圆,大脸盘子,大耳朵,满脸胡茬子……总之就是给人一种彪悍之形象。
但匈奴人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我们对匈奴人固有形象的认知真的正确吗?
在我国的史料中几乎没有对匈奴人长相的记载,连司马迁也没有记录匈奴人的形貌。只有唐朝房玄龄曾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渊的身高,这刘渊是地道匈奴人,冒顿单于的后人。
房玄龄说刘渊“身姿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尺有二十四五厘米左右,也就是说刘渊有两米多?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匈奴人都长的很高大呢?还是匈奴人刘渊是个例而已?
不过遗憾的是房玄龄仍然没有记录匈奴人的长相,他们是大饼脸还是锥子脸,不得而知。
1927年蒙古国出土了一座匈奴墓葬,里面有完整的匈奴人头骨,可惜没有保存好,不然现在就可以通过人头骨来复原长相。在这座匈奴墓葬中还出土了一幅匈奴人像刺绣画,画中人有点像突厥人种,头发浓密,满脸胡须,前额宽阔,眼睛瞳孔是蓝色的。如果按照这幅画来看的话,匈奴人的长相可以参考中亚人、土耳其人。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一幅画就断定匈奴人是突厥人种。
然而拜占庭帝国曾有史料记载“上帝之鞭”阿提拉的长相,说他身材矮短,头很大,小眼睛,鼻子扁平,肤色较黑。这是典型的亚洲人相貌。不过我们还不能认为这种长相特点就是匈奴人,因为阿提拉是匈人,还没有证据证明匈人就是匈奴人,所以并不具有参考价值。而古罗马的史学家记载匈奴人身材壮硕,头比较大,四肢粗短,罗圈腿……这不是日本人吗?通过拜占庭帝国和古罗马的记载,总的来看匈奴人是偏亚洲人种长相的,所以应该不会是身材很高大,眼睛是蓝色的现代突厥人种的长相。
匈奴本来就是一个消失的种族,现在他们的后裔已经跟其他民族千百年混血,早已没有了原始匈奴人的相貌特征。这给我们解密匈奴人长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或许永远我们也不会知道匈奴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了吧。
查看详情>>与“匈奴人长相怎么样?匈奴人眼睛竟然是蓝色的”相关的文章
古代的匈奴竟然是汉人血统?匈奴人是靠什么方式活下来的
匈奴的族源问题是史学界长期聚讼不决的一桩公案,众口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也就是说,匈奴人是汉人血统。
吕思勉先生在《匈奴文化索隐》中赞同此观点,“匈奴风俗与中原相类者极多,此亦出于夏桀之一旁证也”。
然而,此说法疑点颇多。光就语系而言,匈奴人具有阿尔泰语系的明显特征,此种语系因阿尔泰山得名,现今普遍认为其属本土衍生,与汉人相距甚远。
再说其相似之风俗,现学者普遍认为原因在于汉人先进文化在当时的传播。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中直言,“此说自然不经”。
现今学者普遍支持的观点为,古代的荤粥、猃狁、獯粥、鬼方、混夷等皆是匈奴的不同称呼。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说:“古代所谓獯鬻、猃狁、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说 :“或日猃狁,或日獯鬻,或日匈奴,皆一音之异译。” 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认为,“匈奴实为汉族以外之异族”,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郑师许的《匈奴先世鬼方猃狁与殷周之交涉》皆持此种观点。
我们且认同此观点。以此溯源,荤粥等族的活动之地大多局限于漠南阴山、河套地区、山西北部一带,也就是说,匈奴人的起源极大可能位于我国北部及之上。
黑龙江民族丛刊刊载文章以匈奴的核心生产生活资料——马的驯化起源地域进一步推断匈奴及其先民生存地域,笔者认为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驴、驘(骡)、駃騠、騊駼、驒騱。……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可见,匈奴为典型的游牧经济民族,畜牧业直接关系他们的兴亡。
王明珂对匈奴游牧经济的研究表明,匈奴的牲畜以马、牛、羊为主。羊在游牧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因为它有迅速再繁殖的能力和强韧的适应能力。而马的移动性较强,可在远一点的牧场放牧,因此其无须与牛羊争食。
且马作为坐骑有利于控制和保护羊群,马在冬季能踏破冰层得到牧草,羊吃草更接近草根,可啃食冰下马吃过的草。牛则因有强韧的体力适于作迁徙时的牵引力。
我们可知,马、牛、羊在畜牧经济中是互补的。这其中,马是游牧生产的必须工具,没有马,匈奴的典型游牧生产方式就不可能实现,马作为匈奴的社会经济核心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其军事的核心和基础。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最初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汉族史籍记载中,其先并未有同样大的游牧政权存在过,再是匈奴不论农业还是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均不高,不可能通过其他生产方式转换为游牧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匈奴及其先民在无前人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动物的驯化和畜牧业的发展,匈奴的大量马匹由其自身繁衍而来。这个过程应是在马的生存地域完成的。也就...
查看详情>>与“古代的匈奴竟然是汉人血统?匈奴人是靠什么方式活下来的”相关的文章
古代的匈奴首领怎么称呼?匈奴被打败后去了这个地方
谈起古代匈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就是匈奴民族雄壮威猛,神勇好战。
华夏部族的一部分在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古华夏部族的一部分游牧化,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更是把匈奴人描写的所向披靡,这些不仅得益于匈奴人的威武雄壮,更得益于匈奴是游牧民族,有大量品种上好的骏马。同时游牧的季节性以及匈奴人居住的北方导致了匈奴人在冬季供给匮乏的情况下很是煎熬,这些也造就了匈奴好战的本性。当然生活、战争都少不了优秀的首领,那么古代匈奴首领被称为什么?
古代匈奴首领被称为什么?
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汉朝以后的匈奴进入了欧洲
汉朝的时候,匈奴被汉武帝打败,一部分归降了汉朝,和汉人逐渐融合到了一起,慢慢也就没有这个民族了。另一部分则向北迁徙进入了欧洲。
在西汉时期,匈奴北方放牧游猎为生,经常骚扰汉朝边境。在汉武帝时,匈奴同汉朝展开了十几年的战争,最后被打败,一部分投降,一部分继续向北迁移,在东汉时,汉朝再次进攻匈奴,匈奴被打败后,只能再次迁徙。
后来他们来到欧洲,大约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匈奴灭掉了西方的一个国家叫阿兰卿。随后匈奴又同西方东哥特和西哥特先后作战,西方这些国家都被打的大败。之后匈奴首领乌尔丁率领大军进入匈牙利追击哥特人,战火还燃到了意大利,这时候整个欧洲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许多国家都归降了匈奴。匈牙利的祖先就是匈奴人,匈牙利也算是一个匈奴国家。
查看详情>>与“古代的匈奴首领怎么称呼?匈奴被打败后去了这个地方”相关的文章
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为什么匈奴会被视为异族
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人的后裔?回答这个问题前来看一段《商书·伊尹朝献》中的文字。
据记载,商汤对伊尹说,诸侯进贡,有的没有拿得出手的,就胡乱凑上来。我想让大家根据自己土地所产,献上珍贵的贡物。你现在宣布四方进贡的法令,伊尹颁布了《四方令》。主要内容是:
我要求正东方的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瓯、断发文身的部族,以鱼皮刀鞘、乌贼鱼酱、鲨鱼盾牌、利剑作贡品。
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以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鸟羽、菌地鹤、矮脚狗为贡品,
正西方的昆仑、犬戎、鬼方、枳巳、阀耳、贯胸、刺额、离身、黑齿,以朱砂、白旄牛尾、毛毡、江历、龙角、神龟为贡品。
正北方的崆峒、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貊胡、代狄、匈奴、楼烦、月氏、新犁、其龙、东胡等,以骆驼、白玉,野马、驹赊、驮骣、良弓为贡物。
商汤灭夏发生在前1600年,夏桀被流放,商朝入主中原。四夷来伏,通过记载匈奴也已臣伏于商汤。《四方令》中提及的部落,有的渐渐融入华夏民族,有的远遁不知所踪,有的被灭,命运各不相同。
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翻译一下:匈奴先祖是夏后氏后代,名叫淳维。唐尧虞舜之前,就有山戎、殓允、薰粥居住北部,随水草畜牧迁居转移。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说上古黄帝至舜禹时期,北部有山戎、殓允、薰粥等部落居住,夏被灭后,后代淳维逃入北部,与他们杂居,渐成匈奴一族。
《史记》称,从淳维到匈奴首领头曼过了千余年,部落时大时小,流离不断,王族的资料也没有记载。到首领冒顿(mò dú)时,匈奴最强大,打败所有北夷,与中原汉朝为敌,其王族的世传、国名、官号开始流传并记载下来。
为啥匈奴会被视为异族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匈奴确实是华夏民族,因为国灭逃入北部荒漠,与当地的部落融合,经过数千年生息,终成北部最强大部落。也许,他们祖先世代流传“我的家在中原黄河之畔……”所以才深入汉朝,一次次向兄弟索要财富、土地。
匈奴之所以被视为异族、入侵者,与古中国世界观有关。古人认为,中原是天地中心,四方为夷狄蛮族。《春秋》说,中原把夷狄视为外族,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贪婪好利”,披散着头发,衣服是左衽,人面兽心,生性贪婪、贪财。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认为要视匈奴为兽类,不立约盟誓,不发生战争。立盟约对方也不遵守,枉费钱财,发生战争使国力受损。要敬而远之,不必实施教化,来犯就打,败退就防。来朝贡,以礼相待,不主动断绝关系,使对方理亏。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避居于四方的夷狄蛮族,就开始与中原各国发生战争。说到底都是对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是对稀缺生产资源的占有权。这些“被发左衽”的族群,自然会被中原视为异族。
匈奴也认为和汉人是兄弟
这里讲一个历史故事。东汉的刘飒、陈遵出使匈奴...
查看详情>>与“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为什么匈奴会被视为异族”相关的文章
古代的匈奴究竟来自哪里?匈奴人与哪些朝代发生了战争
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战国时 期始称匈奴。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 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 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 侵伐。”“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秦在昭王时, 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 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 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战国末年,匈奴经常侵扰赵国。赵国的名将李牧以千三百乘, 战马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势力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不敢侵扰赵国。
燕国北与东胡为邻。战国后期,燕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回国后,率军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至襄平(今辽宁辽 阳)。在北部地区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漁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阳)五郡。后来,匈奴向东发展,占 据了燕长城以北之地。《史记.匈奴列传》曰:“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秦、赵、燕)边于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的期间,匈奴各部统一,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意思是“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单于族姓挛鞮氏,贵...
查看详情>>与“古代的匈奴究竟来自哪里?匈奴人与哪些朝代发生了战争”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