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古代的匈奴

发布时间:2020-07-24
1

匈奴人长相怎么样?匈奴人眼睛竟然是蓝色的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人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匈奴人往往是身材粗壮,膀大腰圆,大脸盘子,大耳朵,满脸胡茬子……总之就是给人一种彪悍之形象。

但匈奴人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我们对匈奴人固有形象的认知真的正确吗?

在我国的史料中几乎没有对匈奴人长相的记载,连司马迁也没有记录匈奴人的形貌。只有唐朝房玄龄曾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渊的身高,这刘渊是地道匈奴人,冒顿单于的后人。

房玄龄说刘渊“身姿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尺有二十四五厘米左右,也就是说刘渊有两米多?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匈奴人都长的很高大呢?还是匈奴人刘渊是个例而已?

不过遗憾的是房玄龄仍然没有记录匈奴人的长相,他们是大饼脸还是锥子脸,不得而知。

1927年蒙古国出土了一座匈奴墓葬,里面有完整的匈奴人头骨,可惜没有保存好,不然现在就可以通过人头骨来复原长相。在这座匈奴墓葬中还出土了一幅匈奴人像刺绣画,画中人有点像突厥人种,头发浓密,满脸胡须,前额宽阔,眼睛瞳孔是蓝色的。如果按照这幅画来看的话,匈奴人的长相可以参考中亚人、土耳其人。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一幅画就断定匈奴人是突厥人种。

然而拜占庭帝国曾有史料记载“上帝之鞭”阿提拉的长相,说他身材矮短,头很大,小眼睛,鼻子扁平,肤色较黑。这是典型的亚洲人相貌。不过我们还不能认为这种长相特点就是匈奴人,因为阿提拉是匈人,还没有证据证明匈人就是匈奴人,所以并不具有参考价值。而古罗马的史学家记载匈奴人身材壮硕,头比较大,四肢粗短,罗圈腿……这不是日本人吗?通过拜占庭帝国和古罗马的记载,总的来看匈奴人是偏亚洲人种长相的,所以应该不会是身材很高大,眼睛是蓝色的现代突厥人种的长相。

匈奴本来就是一个消失的种族,现在他们的后裔已经跟其他民族千百年混血,早已没有了原始匈奴人的相貌特征。这给我们解密匈奴人长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或许永远我们也不会知道匈奴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了吧。

查看详情>>
2

古代的匈奴竟然是汉人血统?匈奴人是靠什么方式活下来的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的族源问题是史学界长期聚讼不决的一桩公案,众口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也就是说,匈奴人是汉人血统。

吕思勉先生在《匈奴文化索隐》中赞同此观点,“匈奴风俗与中原相类者极多,此亦出于夏桀之一旁证也”。

然而,此说法疑点颇多。光就语系而言,匈奴人具有阿尔泰语系的明显特征,此种语系因阿尔泰山得名,现今普遍认为其属本土衍生,与汉人相距甚远。

再说其相似之风俗,现学者普遍认为原因在于汉人先进文化在当时的传播。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中直言,“此说自然不经”。

现今学者普遍支持的观点为,古代的荤粥、猃狁、獯粥、鬼方、混夷等皆是匈奴的不同称呼。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说:“古代所谓獯鬻、猃狁、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

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说 :“或日猃狁,或日獯鬻,或日匈奴,皆一音之异译。” 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认为,“匈奴实为汉族以外之异族”,胡君泊的《匈奴源流考》、郑师许的《匈奴先世鬼方猃狁与殷周之交涉》皆持此种观点。

我们且认同此观点。以此溯源,荤粥等族的活动之地大多局限于漠南阴山、河套地区、山西北部一带,也就是说,匈奴人的起源极大可能位于我国北部及之上。

黑龙江民族丛刊刊载文章以匈奴的核心生产生活资料——马的驯化起源地域进一步推断匈奴及其先民生存地域,笔者认为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驴、驘(骡)、駃騠、騊駼、驒騱。……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可见,匈奴为典型的游牧经济民族,畜牧业直接关系他们的兴亡。

王明珂对匈奴游牧经济的研究表明,匈奴的牲畜以马、牛、羊为主。羊在游牧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因为它有迅速再繁殖的能力和强韧的适应能力。而马的移动性较强,可在远一点的牧场放牧,因此其无须与牛羊争食。

且马作为坐骑有利于控制和保护羊群,马在冬季能踏破冰层得到牧草,羊吃草更接近草根,可啃食冰下马吃过的草。牛则因有强韧的体力适于作迁徙时的牵引力。

我们可知,马、牛、羊在畜牧经济中是互补的。这其中,马是游牧生产的必须工具,没有马,匈奴的典型游牧生产方式就不可能实现,马作为匈奴的社会经济核心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其军事的核心和基础。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最初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汉族史籍记载中,其先并未有同样大的游牧政权存在过,再是匈奴不论农业还是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均不高,不可能通过其他生产方式转换为游牧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匈奴及其先民在无前人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动物的驯化和畜牧业的发展,匈奴的大量马匹由其自身繁衍而来。这个过程应是在马的生存地域完成的。也就...

查看详情>>
3

古代的匈奴首领怎么称呼?匈奴被打败后去了这个地方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谈起古代匈奴,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就是匈奴民族雄壮威猛,神勇好战。

华夏部族的一部分在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古华夏部族的一部分游牧化,匈奴帝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更是把匈奴人描写的所向披靡,这些不仅得益于匈奴人的威武雄壮,更得益于匈奴是游牧民族,有大量品种上好的骏马。同时游牧的季节性以及匈奴人居住的北方导致了匈奴人在冬季供给匮乏的情况下很是煎熬,这些也造就了匈奴好战的本性。当然生活、战争都少不了优秀的首领,那么古代匈奴首领被称为什么?

古代匈奴首领被称为什么?

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汉朝以后的匈奴进入了欧洲

汉朝的时候,匈奴被汉武帝打败,一部分归降了汉朝,和汉人逐渐融合到了一起,慢慢也就没有这个民族了。另一部分则向北迁徙进入了欧洲。

在西汉时期,匈奴北方放牧游猎为生,经常骚扰汉朝边境。在汉武帝时,匈奴同汉朝展开了十几年的战争,最后被打败,一部分投降,一部分继续向北迁移,在东汉时,汉朝再次进攻匈奴,匈奴被打败后,只能再次迁徙。

后来他们来到欧洲,大约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匈奴灭掉了西方的一个国家叫阿兰卿。随后匈奴又同西方东哥特和西哥特先后作战,西方这些国家都被打的大败。之后匈奴首领乌尔丁率领大军进入匈牙利追击哥特人,战火还燃到了意大利,这时候整个欧洲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许多国家都归降了匈奴。匈牙利的祖先就是匈奴人,匈牙利也算是一个匈奴国家。

查看详情>>
4

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为什么匈奴会被视为异族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人的后裔?回答这个问题前来看一段《商书·伊尹朝献》中的文字。

据记载,商汤对伊尹说,诸侯进贡,有的没有拿得出手的,就胡乱凑上来。我想让大家根据自己土地所产,献上珍贵的贡物。你现在宣布四方进贡的法令,伊尹颁布了《四方令》。主要内容是:

我要求正东方的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瓯、断发文身的部族,以鱼皮刀鞘、乌贼鱼酱、鲨鱼盾牌、利剑作贡品。

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以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鸟羽、菌地鹤、矮脚狗为贡品,

正西方的昆仑、犬戎、鬼方、枳巳、阀耳、贯胸、刺额、离身、黑齿,以朱砂、白旄牛尾、毛毡、江历、龙角、神龟为贡品。

正北方的崆峒、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貊胡、代狄、匈奴、楼烦、月氏、新犁、其龙、东胡等,以骆驼、白玉,野马、驹赊、驮骣、良弓为贡物。

商汤灭夏发生在前1600年,夏桀被流放,商朝入主中原。四夷来伏,通过记载匈奴也已臣伏于商汤。《四方令》中提及的部落,有的渐渐融入华夏民族,有的远遁不知所踪,有的被灭,命运各不相同。

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翻译一下:匈奴先祖是夏后氏后代,名叫淳维。唐尧虞舜之前,就有山戎、殓允、薰粥居住北部,随水草畜牧迁居转移。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说上古黄帝至舜禹时期,北部有山戎、殓允、薰粥等部落居住,夏被灭后,后代淳维逃入北部,与他们杂居,渐成匈奴一族。

《史记》称,从淳维到匈奴首领头曼过了千余年,部落时大时小,流离不断,王族的资料也没有记载。到首领冒顿(mò dú)时,匈奴最强大,打败所有北夷,与中原汉朝为敌,其王族的世传、国名、官号开始流传并记载下来。

为啥匈奴会被视为异族

通过上述记载,可知匈奴确实是华夏民族,因为国灭逃入北部荒漠,与当地的部落融合,经过数千年生息,终成北部最强大部落。也许,他们祖先世代流传“我的家在中原黄河之畔……”所以才深入汉朝,一次次向兄弟索要财富、土地。

匈奴之所以被视为异族、入侵者,与古中国世界观有关。古人认为,中原是天地中心,四方为夷狄蛮族。《春秋》说,中原把夷狄视为外族,称“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贪婪好利”,披散着头发,衣服是左衽,人面兽心,生性贪婪、贪财。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认为要视匈奴为兽类,不立约盟誓,不发生战争。立盟约对方也不遵守,枉费钱财,发生战争使国力受损。要敬而远之,不必实施教化,来犯就打,败退就防。来朝贡,以礼相待,不主动断绝关系,使对方理亏。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避居于四方的夷狄蛮族,就开始与中原各国发生战争。说到底都是对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是对稀缺生产资源的占有权。这些“被发左衽”的族群,自然会被中原视为异族。

匈奴也认为和汉人是兄弟

这里讲一个历史故事。东汉的刘飒、陈遵出使匈奴...

查看详情>>
5

古代的匈奴究竟来自哪里?匈奴人与哪些朝代发生了战争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胡族的一支。战国时 期始称匈奴。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 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 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 侵伐。”“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秦在昭王时, 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 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 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战国末年,匈奴经常侵扰赵国。赵国的名将李牧以千三百乘, 战马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与匈奴会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势力大大削弱,此后十余年,不敢侵扰赵国。

燕国北与东胡为邻。战国后期,燕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回国后,率军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至襄平(今辽宁辽 阳)。在北部地区设置上谷(今河北怀来)、漁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阳)五郡。后来,匈奴向东发展,占 据了燕长城以北之地。《史记.匈奴列传》曰:“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秦、赵、燕)边于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的期间,匈奴各部统一,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意思是“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单于族姓挛鞮氏,贵...

查看详情>>
6

这些姓氏很有可能是古代的匈奴后裔,匈奴和哪些民族融合在一起?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准确来说匈奴其实也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匈奴原是夏朝的一支,夏灭亡后,这一支逃到草原和漠北,吞并其他民族形成匈奴。 有意思的是,商朝的甲骨文中,称之为龙方,也说明匈奴前身与华夏同源。

那么,汉朝击溃匈奴后,匈奴人去哪里了?其实这就太复杂了。

南匈奴大部分和北匈奴一部分,汉化了。中原汉化他族的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到了现代也不例外。南匈奴大部分和北匈奴一部分人南迁,逐渐适应耕种,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如今,北方汉族中姓氏为独孤 、呼延有一部分就是匈奴后裔。陕北一带,刘姓的也有一部分就是匈奴后裔。

为什么说这三个姓氏有可能是匈奴后裔呢?

因为匈奴内部的部族是很多的。进入中原以后,很多人就以自己的部族或者家族的名称做为自己的汉姓。独孤、呼延本身就是原匈奴部族的名称,是所以这两个姓氏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是原来的匈奴后裔。

那么刘姓呢?我们知道,汉朝对匈奴的影响是巨大的,皇帝姓刘,给匈奴人赐姓也是很常见的。灭西晋的刘渊就是匈奴人,还号称汉朝皇家的后人呢。再往后来,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的父亲也是姓刘,而赫连勃勃这一脉其实也是匈奴人。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北方,尤其是西北一带,刘姓中确实有不少匈奴后裔。

另一部分匈奴人,则和其他民族融合,成为中国历史上其他民族的一部分,比较主要的就是鲜卑人。不是说鲜卑人就是匈奴人,而是说,鲜卑人中有很多就是匈奴人后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根据考证,匈奴被击溃后,北方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占有匈奴故地,在当时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至于是融入中亚其他民族是有的,但是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和资料来证明。最后就是传得沸沸扬扬的匈牙利。这个说法怎么来的呢?基本来源是西迁的匈奴人。他们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 并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匈奴王国,随后又快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中。有人说,匈牙利就是匈奴王国的继承者,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著名的隋唐史专家王世平就认为,匈牙利人和欧洲其他人长相区别较大,而且发音和风俗和现在中国甘肃、陕西一带有着一定的关联。就连前匈牙利大使优山度都赞成这个观点。

也许,匈奴和其他民族融合生成新的民族,而新民族又被汉化融合。关于这些,我们似乎很难说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如今的华夏民族一定包含有匈奴的遗迹。

查看详情>>
7

猖獗一时的古代匈奴怎么消失的?他们为什么被历史遗忘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国王夏桀的遗民,向西迁移的历史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中国的匈奴基本是生存在古代蒙古大漠,戈壁,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初也是在蒙古建立了国家,在建立国家以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基本情况就是一些“时大时小,别散分离”的部落和部族联盟,其中有一个部族联盟就是匈奴部族联盟,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族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一些草原上的其他部族联盟、部落以及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北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当时的匈奴部落的首领之子冒顿发动政变继位匈奴王,自封冒顿单于,在其继位后,开始对外扩张。在大败东胡王之后,随即并吞了其他的匈奴部落,并收复了一些被秦王朝侵占的领地,并对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后来向西进攻月氏,老上单于继位后,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徒。还迫使北方及西北一带的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崛起的匈奴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匈奴民族有完善的军事装备,以匈奴骑兵闻名于世。《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匈奴兵器“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劲、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形成“尽为甲骑”、机动灵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骑兵。

在汉初前,汉朝与匈奴进行的战斗中,汉朝确实吃过亏的,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还有汉高祖刘邦还亲率大军征讨过匈奴,却因为冒进,中了匈奴人的诡计,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大军围困。经过斗智斗勇,汉高祖还是脱险了,而在脱险后,当时的汉朝开始明白,以目前的国力是无法一时战胜强大的匈奴人,于是开始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还给了匈奴一些钱财,并开放了民间贸易,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然而贪婪的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

直到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经过近70年的忍辱负重,休养生息,国力大大增强。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也正是这个时期,汉武帝开始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前127年,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击败入侵的九万匈奴骑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寻歼匈奴主力,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这也是“封狼居胥”成语典故的由来。宋代词人辛弃疾还写下了千古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卫青则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汉军共获俘七万多人,伊稚斜单于...

查看详情>>
8

古代的匈奴被汉武帝瓦解后分散到了哪里?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是曾经游荡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的草原游牧民族。

他们勇猛彪悍,骁勇善战,像狼群一样。他们从草原崛起,他们与强大的秦汉对峙,称雄数百年。他们以铁骑征服土地,他们的牛羊吃草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疆域。

那么这个曾经强悍的名贯中西方的马背民族,如今为什么不见踪迹了呢?首先,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来追溯一下这个民族的发展史。根据中国古籍中的讲述,古代的匈奴人,其来历无据可考。有人说是夏朝移民,也有人说是中亚白种人。匈奴的兴衰发展,则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政局的变化。从战国时起,我国北方的燕赵等国就饱受匈奴侵犯之苦。《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中,都有关于匈奴的记载。

当时的战国大将李牧,前半生的赫赫战功,基本就是在与匈奴的战斗中书写的;秦国名将蒙恬,在秦统一后,曾率三十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大军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马”。到了西汉时期,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匈奴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他们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造成威胁。至汉武帝时期,因不甘心一边被勒索一边被骚扰,汉武帝兴兵主动出击,跟匈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决战。

“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当时抗击匈奴著名的将领。经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匈奴终于被瓦解,再也无力挑起与中原的大规模战争。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三次率众降汉,主动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此后60年,边塞相安无事。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他们和汉人,鲜卑,契丹等民族通婚,并逐渐融合。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派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后来这一部分匈奴人因在蒙古高原无法立足而西迁。公元406年,在欧洲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据说就是西迁的北匈奴人后裔。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可以推断出,西汉初年,匈奴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是他的鼎盛时期。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主动出击,匈奴逐渐瓦解。

瓦解后的匈奴基本分为三部分:

1.南匈奴进入山西河北一带,归附并慢慢融入了汉族。

2.留居在蒙古草原的匈奴人被鲜卑族兼并,匈奴古国被鲜卑族政权取代,曾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

3.北匈奴人另一支西迁到欧洲。西罗马帝国的匈人即是他们的后裔。因阿提拉的出现,他们创造了短暂的荣耀,公元453年,随着阿提拉之死,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再次消失。

这个神秘的草原部落,他们曾经雄踞一方,而如今散落世界各地,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但是,因为他们的强大,世界上有了万里长城;也因为他们的强大,成就了秦汉时期众多名将的丰功伟绩。

历史总是无情,昔日备受侵略的民族至今仍然繁荣昌盛,而彪悍驰骋的匈奴却早已难觅踪影。可见,靠武力和劫掠获得的强大,永远不可能是长久和可持续的。


查看详情>>
9

古代的匈奴和欧洲人的猖狂对决,看看匈奴人是怎么改变欧洲历史的?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

查看详情>>
10

古代的匈奴是被谁摆平的?这个朝代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

匈奴人
古代的匈奴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北方草原的统一游牧帝国。自战国而至秦汉,匈奴人的鬼魅身影始终徘徊在中原王朝的边境之上,是中原历代帝王始终难以释怀的心结。不过,匈奴人的辉煌最终倒在了东汉王朝的铁蹄之下,这个比之西汉与大秦战力并不卓绝的王朝,如何可以实现这样的逆转呢?古代的匈奴是被谁摆平的?

自西汉末年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之后,匈奴内部的单于王权发生了动摇。随着匈奴与汉朝战争的经年累月,匈奴在掠夺财物、人口的同时,自身的游牧经济逐渐向奴隶制经济转化,阶级分化日渐明显。原本作为部落盟长的单于开始向君主过渡,权力的争斗日渐激烈,内部矛盾最初是由单于为传位己子,废左贤王合法继承人为引爆点展开的,单于母阏氏代表的匈奴外戚势力同样纠缠于内部权力争斗中,这也就加剧了匈奴上层的权力斗争。

西汉末年呼韩邪单于南迁之事,便标志着匈奴各地区权力集团的斗争区域表面化,庞大的游牧帝国因为频繁的单于替换导致了正统权力信仰的沦丧,草原上匈奴人的力量开始分化沦丧。

两汉之交,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游牧民族的力量较之农耕民族更为不稳定,大量的畜产品损失对于匈奴人而言是致命的。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

匈奴自此两分,居于漠北的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与乌桓、西方的西域各族纷纷趁机对匈奴人进行反击,漠北草原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东汉政府对漠北匈奴的危局认识十分准确,清楚此时是解决匈奴边患的绝好时机。东汉政府不仅大发边军,并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部族力量,在战斗中联合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同作战。东汉对匈奴的三次大战役中(天山之战、稽洛山之战、金微山之战),羌族、乌桓与南匈奴人的数量都在万人规模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将领或者独立作战,或者在汉军将领监护之下作战,与东汉正规军相辅相成,几乎在所有战役中取得了全胜的战绩。

另外,东汉军队在大战略的部署上较之西汉更胜一筹,战役初始阶段便占领伊吾,斩断匈奴右臂,随后利用对漠北草原十分熟悉的匈奴人作为向导,精准打击北匈奴单于的聚居地,一改西汉军队常常远征无所获的尴尬局面,时常可以将匈奴主力一锅端,如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泊)一役,斩杀名王以下1.3 万人,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81部,共 20 万人投降。窦宪、耿秉一直北进到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出塞3000 余里,完成了勒石记功的壮举。

除此之外,东汉军队具有明显的战略驱赶意图,力图迫使匈奴向西迁徙,而非逃入南西伯利亚的漠北深处,这使得匈奴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归属地,只能如丧家之犬般仓皇西逃。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