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杜甫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0-07-21
1

杜甫写给妻子的诗歌《月夜》,杜甫与杨氏的爱情堪称典范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作为“诗词圈”里紧随诗仙之后的璀璨明星,杜甫在语文课本中的“出镜率”极高。但是,世人都知杜子美,却对他的夫人杨氏所知甚少。

作为诗圣的夫人,杨氏自非庸脂俗粉。

虽然,史料中关于这个女人的记载很少,不过,能让杜甫倾心的,想必定是当世罕见的奇女子。杜甫和她的关系情比金坚,堪称唐朝的“模范夫妻”。当时文人三妻四妾的情况很多,可是,弱水三千杜甫只饮一瓢,这一瓢与众不同的水,就是奇女子杨氏。

杨氏是当朝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她与杜甫在开元二十九年喜结连理。当时的杜甫即将迎来而立之年,而杨氏还不到二十岁,两人虽然有些代沟,但是,老夫少妻的情况,在古代比较常见。他们的感情十分融洽,琴瑟和鸣,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虽有磕磕碰碰,但是,二人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自从杨氏嫁给了杜甫以来,杜甫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也许杜甫天生缺乏财运,终其一生都过得穷困潦倒,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杨氏是大户人家出生的金枝玉叶,可是,在嫁给杜甫后就告别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两人不但缺衣少食,连安稳都成了一种奢望。饥饿、疾病、生离与担惊受怕充斥着他们的婚姻生活。

多年以来,杨氏不但要跟着丈夫忍饥挨饿,还要陪着他颠沛流离,时常因杜甫远走而独守空闺。就连他们的小儿子,也因疾苦的生活早夭。虽然,杜甫一生困顿,但是,他也不乏一颗想要为家人带来好生活的进取心。家庭责任感向来与金钱无关,杜甫就是一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男人。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杜甫没有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作为杨氏的丈夫,杜甫甚至连首饰都没有送过妻子一条。杜甫常年为了生计奔波,养儿持家的重担被压在杨氏柔弱的肩膀上,这常使杜甫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所以,他才会留下“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的句子,将所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

杨氏虽是个娇滴滴的金枝玉叶,但是,她的骨子里却展现出超越普通女子的刚强。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持家的责任,用稚嫩的双手挥舞锄头,在田间日出而作,在日落之后,她又会在灯光下为丈夫和儿子缝缝补补。杜甫带着妻子来到成都后,两人总算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虽然生活依旧朴素,但却多了许多调剂品。

在成都居住的日子里,杨氏找回了作为世家小姐的感觉。闲来无事,她便会陪着丈夫下棋,两人也会在湖面上泛舟。琴棋书画为平淡的日子增色添彩,这是杨氏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杜甫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与达官显贵们出入风月之所,每天在觥筹交错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杜甫也曾见过比杨氏更美丽的莺莺燕燕。

不过,杜甫并未在纸醉金迷的日子里沉沦,他亦对发妻忠贞不二。文人雅士大多喜好风流,不过,我们却很难在关于杜甫的史料中发现风流逸事。杜甫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没有一丝兴趣,反倒对热衷此道的好友进行善意的规劝。杜甫将全部爱情都给了杨氏,他一生作诗无数,关于爱情的诗句却无不与杨氏...

查看详情>>
2

杜甫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赏析,诗中的落花有什么深意?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落花时节又逢君,是老杜的一句感叹,其中当然有寓意和暗示,老杜这首诗,就一个主题——抚今思昔。只不过借用了李龟年这个人。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你就明白了。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是追忆当年自己和李龟年的交往。

李龟年何许人也?开元盛世的人民艺术家,在音乐方面,不论唱歌还是乐器亦或作曲填词,就没有李龟年不会的。唐朝有三绝,是李白的歌、裴旻的舞、张旭的草书,要我说啊,还可以加上个李龟年的音乐,称四绝。

而在盛唐那个浪漫的时代,李龟年这样的人民艺术家的身份也远不是后世那些所谓戏子可以比的。他曾创作《渭川曲》感动了唐玄宗,后来长期作为王公贵族的御用艺术家,专门负责皇族的音乐创作和策划。

诗中说的岐王李隆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弟弟;崔九是谁有两种说法,一说崔涤,一说崔兴宗,不管是谁吧,反正都是朝中大员,而且是颇受玄宗皇帝喜爱那种。

当时的杜甫呢,正处于年少轻狂的时期,他开口咏凤凰,加上整个唐朝本来对诗文就很看重,所以杜甫很自然地受到了岐王和崔九的赏识,经常去两位家中谈谈诗论论文什么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认识了李龟年,彼时一个年少轻狂,因诗文受看中,另一个成名已久,因音乐受到重用,又正是唐朝全胜时期,那是一种怎样的意气风发?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盛世没盛世多久,安禄山老贼犯了,搞一出安史之乱,从此盛唐不再,国家逐步走向衰败。杜甫和李龟年自然也告别了王公贵族家的生活,开始漂泊江湖,也正是这样的境遇,才成就了杜甫后来的诗史。

这不,两人自从分道扬镳之后,很多年没见了,落难逃亡到江南的时候,两人再度重逢,杜甫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正是江南风景最美的时候,这落花时节我又与你相逢。

落花:

回忆起当年的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简直恍如梦境。美好的一切,都是梦,现实是眼前的落花。

你想,曾经的他们,因为各自的才华,受到重用和赏识,曾经的大唐,屹立于世界之巅,这才过去了几年啊,一切都变了,两个才子成了江湖独行客,辉煌的大唐也已经衰败,怎能不让人心生飘零孤苦、今不如昔之感?

杜甫这首诗,从盛世入笔,以落花而收,他收的仅仅是眼前飘落的花朵吗?显然不是,收的是沉沦的身世、乱离的时势,这其中包含着杜甫心中那不甘、不忍。他回忆当年,盛世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头呢,转句又着眼现实,没想到已经结尾了。

就这样吧,再多说一句都没有意义。


查看详情>>
3

杜甫梦见李白的一首诗歌赏析,诗的结尾诗人在担心李白什么?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说起诗词,就不得不说李白和杜甫了,李白和杜甫的诗词所达到的境界,所达到的高峰,至今都没有人能超越,可谓千古无人,后无来者。而李白和杜甫的之间的友谊,也是脍炙人口的,他们之间都有互赠诗,杜甫写的多,李白却回赠的少。

因为在唐朝那个年代,李白早有诗名的时候,杜甫才刚出道,毕竟李白大杜甫11岁。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一首诗,杜甫梦到李白写了一首诗,开头便是一个死字,让人同情李白的遭遇!全诗有些长,让人读出了悲悯,更读出杜甫对李白的友谊,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全诗文如下: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字面上,很多人估计读不出什么感觉来,因为这首诗中用了几个典故,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段欣赏一下,会发现这首诗,写的当真很好,很深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起句就起得非常特别,一个死字作开头,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此诗是写梦的,梦到李白后,才提笔去写。李白当时的境遇,的却让人生忧,特别是李白被流放,凶多吉少,而且当时杜甫一直都没有听到李白什么消息,让人感到悲痛。

所以开头就以死来衬托出与李白的生别之情,让人还没开始读,就感觉很伤心,很悲切。而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死别总是让人哭的是泣不成声的,生离更是令人感到悲伤。这里让人想起来杨绛的一句语录:“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可想生离,也是让人很绝望的。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瘴疬是指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这句的意思是说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 为什么没有听到被贬谪的人消息呢?

可想杜甫是一直心中挂念着李白,想跟李白聚一聚,喝一喝酒,一起写诗论道。可惜就是这样的一个愿望,成了终身的遗憾。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这句是诗人自己的感叹,他感到李白好像知道自己思念他过度,所以才跑到杜甫的梦中与他相见,所以让杜甫感到更加悲伤。

因为杜甫知道李白此时的遭遇,凶多吉少,而后一句,更体现出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担心。他想到莫不是李白已经去世了,来梦里与他相见的是李白的魂啊,不然怎么飞过来的?路那么远,是生是死都很难预料?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李白生前经常住的地方叫枫林青,而杜甫经常住的地方是关塞黑,也就是秦陇地带。这句更是杜甫的幻想,他想到李白的魂是星夜从枫叶青那个地方赶来的,而魂返回的地方却是自己住的关塞黑。

倘若这不是李白的魂,李白又是如何逃脱得了罗网呢?又是如何长了羽翼来见我呢?所以诗人梦到李白,浮想联翩,都是在担心李白。

而这句中“魂来枫林青”,就是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

查看详情>>
4

杜甫写给偶像的古诗《蜀相》,年年被入选中学课本,供无数学子诵读传唱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空前强大统一的王朝,自唐高祖李渊创世开国以来,历经二十一代君王(享国28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唐朝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是极其繁荣,著名的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成为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唐朝时期共产生了两千多位有名望的诗人,近五万多首诗歌佳作更是让其冠绝古今,一直被世人传颂。

现如今人们张口可颂李白,闭口能背杜甫,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作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杰作,因而被后世誉为“诗史”。杜甫的作品也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可谓深远。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为此他特地为诸葛亮写了一首诗,其诗最后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选中学课本!

作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家庭出身还是非常光鲜亮丽的,他是晋代消灭东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据《旧唐书·杜甫列传》记载:“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也就是说杜甫祖上世代为官,其祖父杜审言更是唐高宗年间进士,因此青少年时期的杜甫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受家境门风影响,年仅七岁的杜甫就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以说家境优越的杜甫自幼就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名流看到他的诗词歌赋,都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由于年少成名,杜甫对自己的前途也是非常自信,所以他没有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去考科举,而是像李白那样背着一把剑,游荡江湖,广交朋友。青年时期的游历生涯也让其留下了许多名篇,其中像《望岳》便是他早期的杰作,结尾那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疑流露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六载(747年),年龄已经到了35岁的杜甫才想到进京城求取功名,然而一件偶然的事件发生却奠定了他一生霉运的基调。原来当时唐玄宗突发奇想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应征,算是唐朝版的“达人秀”。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这次主持活动的是奸相李林甫,他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结果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大诗人杜甫亦在海选的名单上。这也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

虽然杜甫诗歌造诣极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但是杜甫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屡试不第,最终为了谋取功名杜甫竟然客居长安十年之久。杜甫困居长安期间,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推荐,但收效甚微。40岁那年,也就是京漂了6年之后,他进献的《三大礼赋》终于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命其待制集贤院。可等到分配官职时,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他又没有得到官职,还...

查看详情>>
5

杜甫的一首催泪古诗《百忧集行》,说尽贫穷父母的心酸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成都草堂屋顶茅草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淋雨,事后大发感慨,所写的一首诗,杜甫不富裕,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杜甫穷到饿死幼子的地步!

幼年的杜甫,家境优渥,从小受艺术熏陶,7岁能诗,妥妥的神童一枚,然而,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总会把窗户给你关上,诗词方面的天才杜甫,在仕途上,却黯然无光,接连数次参加科考,都榜上无名,无奈之下,想走权贵路子,但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可惜一无所获。

在杜甫30岁时,带着满腔失望回到洛阳,迎娶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杨氏接连给杜甫生育3个儿子,这使得本就穷苦潦倒的杜甫,更加雪上加霜,无奈之下,755年,杜甫接受朝廷安排,做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身兼看管兵器的库管,和看大门的保安二职责。

同年11月,杜甫回家省亲,一进院子,便听到妻儿凄惨的哭声,原来,自己走后,家中无米下锅,幼子竟然活活饿死,正当杜甫悲痛欲绝之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家,处境更加凄惨。

无奈之下,杜甫只能带着妻儿四处逃难,知道公元795年,才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安定下来,这座草堂,便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定居成都后,为了生存,杜甫只能仰人鼻息,做一些幕僚小官,但杜甫性子“褊躁傲诞”,这种人,哪里是混官场的料?因此杜甫时常遭上司冷落,郁郁不得志,家境也没多少改善。

公元761年的一天,杜甫大儿子饿的实在受不了,竟然不顾礼节,大声嚷嚷着问杜甫要饭吃,杜甫是感慨万千,含泪写下《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首诗,杜甫先回忆年轻时,身体强壮如牛犊,一日上树上千回,接着笔锋一转,回到现实,说自己50岁了,大不如从前,坐多站少,还要强颜欢笑侍奉主人,回到家,家徒四壁,夫妻二人还要为生计发愁,不懂事的儿子,竟然不顾礼节,大声嚷嚷着要吃要喝。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杜甫晚年的心酸,但却道出不少当代社会中年人的处境,上有老父老母需要奉养,而身体,又不如年轻时见状,在外强颜欢笑,回家,与妻子相顾无言,为生计发愁,如果再有个不懂事的孩子,嚷嚷着要买iphone,买阿迪,那真是人生煎熬啊!


查看详情>>
6

杜甫草堂建成的诗歌《堂成》赏析,人事的辛酸隐含在其中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内心装着家国,所以他的好多诗都与家仇国恨有关。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这位诗人饱受人世间的各种血雨风霜,所以从杜甫的笔下所迸发出来的诗句,总是有太多别样的无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杜甫耐人寻味的一首诗,看似充满了生活乐趣,其实道尽了人事之辛酸。

堂成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到来了成都,几个月后,他的草堂建成了,这首诗就是在当时草堂初建所写,所以诗的题目为《堂成》。

首联描写了草堂的环境与方位,背向城郭,临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之上;从草堂可以看到周边郁郁葱葱的郊野景色。通过这两句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草堂的环境很幽静,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诗人的心也可以得到安慰。

颔联依旧是对景色的描写,不过它是草堂本身之景。“桤林暗日”和“笼竹和烟”八个字勾勒出了草堂的清幽僻静,这里没有太阳强光的照射,却又淡淡的云烟笼罩着翠绿的竹子。“吟”和“滴”两个字又再次体现了此处环境的静谧感,作者从声音的角度来从侧面烘托了生活的宁静。葱此处能够很明显地感知到作者的心情也是比较舒适轻松的,他将自身与草堂融合在一起,享受着这里的一切。

颈联紧接着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因为作者自己的心情很愉快,所以他看待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同样的情感在里面,飞翔的鸟儿与筑巢的燕子都有了自己家,这和他的心境很融合。但是喜悦归喜悦,从一个“暂”字就能读出其中的几分忧伤,因为作者只是暂时安居在此处,以后的路依然无法预料。

尾联有两层意思,一种是作者写这首诗与扬雄闭门写《太玄》而有草玄堂之名的意思完全不同,他并不想在此处写诗让草堂成名;一种是扬雄在《解嘲》中标榜自己,说他无意追求富贵与功名,其实他是为了发泄内心对仕途不顺的不满。而杜甫只是将草堂作为避身之所,也没有扬雄《解嘲》中的意思,所以说懒得去发那样的牢骚了。

杜甫这首诗虽然写生活的宁静,但是这种安逸中还是透露着伤感,尽管他在尾句中作了刻意解释,也只能说喜忧参半。人事的辛酸终究还是隐含在其中,结合作者的经历,更是不难理解。


查看详情>>
7

杜甫一首哭穷的诗歌,意思简单直白,杜甫在诗中向好友彭州牧诉苦没钱了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是唐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并驾齐驱,有着“诗圣”的美誉,后世之人对他的诗作也推崇备至,认为他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然而如此闻名天下的杜甫,却有一首为借钱而创作的诗篇,这里面又是怎样的一个原因呢?

历史上真实的杜甫,虽然身负盛名,但他的大半生,却一直生活在困苦之中,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或许因为自身这种窘迫的境况,使得他更为关注现实。因此他的许多诗篇,都以反映人民疾苦,如我们所熟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曾这样记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那句闻名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诗人没有亲身经历,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极具切肤之痛的诗句呢?

对于杜甫自己来说,他心系天下,忧思苍生,然而他也只能自我悲叹罢了,因为有时杜甫自身都会陷入困境之中。

唐肃宗时期的上元二年,漂泊半生的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遭遇了危机,几乎到了断炊的地步。万般无奈之下,他挥笔写下了一首《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全诗内容如下: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杜诗以“沉郁顿挫”闻名于世,经历唐朝由盛转衰后,诗人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炼句锻造出多首饱含悲悯、风格浑厚的不朽史诗。

这首诗堪称史上最文艺的借钱诗,诗人老来窘迫,生活拮据,故作诗一首向彭州牧讨钱救急。“什么时候借点钱来救急?”的词句读来让人一乐的同时,也能够触动读者的同情心。

这个高彭州不是别人,正是与岑参并论的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如果对他不太熟悉的话,也应该听过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和杜甫相反,虽然其前半生不甚得意,但自“安史之乱”起,却开始走上了人生巅峰。《旧唐书》因而叹道:“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历史泄露的传闻里,李白、杜甫和高适曾一度是结伴相游的好伙伴,而且相约一起去寻找神仙食用的“仙草”。杜甫在《赠李白》其一里写着:“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当时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四月,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游玩到洛阳。其时的李白是名声昭著的,而杜甫仍默默无闻。听到李白到来的消息,杜甫肯定会去拜访、交流、切磋一二的。果然,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本诗简单明了,意思直白,杜甫在诗中向好友彭州牧诉苦说:我今年已经年过半百了,秋天来了,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之中,所以您能不能借一点钱给我吗?不难看出,全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道出了大诗人杜甫无奈的处境和满腹的心酸。但即使如此,杜甫依然忧国忧民,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传唱千古经久不衰。

在自己最穷困潦倒的日子里,能够让杜甫想起来的人,大概也只有曾经交心,现在仍然关心着自己的高适,可以对自己给予适当地帮助吧。所以才有了以上那首“求助诗”的诞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可以从字句里面看见伟大的“诗圣”杜甫...

查看详情>>
8

杜甫的诗歌名句“读书破万券,下笔如有神”,隐藏着杜甫最绝望的一段过往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很多为国为民的传世诗篇。宋代的秦观,在他的《韩愈论》中,将杜甫和孔子放在了一起,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明朝中期的陈献章,在他的《随笔》之六中写道:“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从此使得杜甫有了“诗圣”的名号。

“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的千古佳作。今天,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博览群书,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也正是出自杜甫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然而,我们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杜甫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的时候,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他当时面临的处境,又是什么样的状况。

杜甫的家世背景,其实还是不错的。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少年时期,过着还算安定富足的生活。天宝六年,杜甫到长安应试,却因为当时的权相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而困守长安。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得不转向投靠权贵之门,却毫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在此期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莫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自己此时的艰难处境,和悲愤失落,甚至于对世事的绝望,都写得令人心酸不已。杜甫纵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然“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纵然“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又能如何?还不是被现实中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给打败了?

“观国宾”,出自《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也就是说杜甫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是观赏王都的国宾了。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歘然欲求伸”,就是才华横溢的杜甫,流芳千古的杜甫,被后人尊崇的杜甫,当时在京城中过的日子。纵然满腹经纶,纵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纵然有着满腔的抱负,纵然一心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只能跟随在富贵人家的子弟背后,做一个小小的跟班,随着人家的马蹄践踏起来的飞尘回来,...

查看详情>>
9

杜甫的诗歌名作《春望》主题是什么?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忠君爱国、爱民忧民,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底层劳动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担忧。

他的诗作《春望》就是他爱国忧民之心的真实写照。

一、《春望》诗歌的主题之争

杜诗专家傅庚生先生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只是抒发“恨别”的情感,而不是以往学者认为的爱国忧民的“感时”之作。

他认为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互文的诗句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所书往往是偏重在后者, 因而得出此诗的主题是“恨别”,“感时”只是陪衬的结论。

然而香港学者周锡韛先生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既不是“感时”,也不是“恨别”,而是写诗人希望冲破叛军包围、投奔肃宗皇帝以报效国家、亲人团聚的心愿。

就像这首诗的题目《春望》一样,周先生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企望并追寻春天的温暖”。

二、诗歌及创作背景

到底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还是来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亡四川。次年七月,肃宗于灵武继位。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 杜甫在长安待了半年多时间 , 至德2年从长安逃出,在凤翔见到肃宗,任左拾遗。

这首诗就是杜甫被困于长安时所作。

含义丰富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首诗以“国破”开头,既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也点明了诗作的时间——安史之乱爆发后。这标志着唐王朝太平盛世的结束,烽火绵延时期的开始。

诗为矛盾语。国家已“破”,山河依旧“在”。这是表层的语义矛盾,却也表达了一种似非而是的真实——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被叛军攻破,而自然的山川河流却依然矗立奔流。

人力多么渺小,诗人多么无奈!

而春天依然自顾自的来了。长安城里春光弥漫,杂草和灌木肆意生长,大自然充满生机。望见这一片春光的,是国破家亡后的诗人。

“深”字可作多重理解。它可从表面上来理解,指草木长得茂盛;也可指草木肆意疯长。草木茂盛和肆意疯长两个意象交叠融合,使这句诗给人以春深而无人照管的苍凉之感。

缘情于景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是一种“移情”手段。“移情”这种诗歌常用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诗人赋予“花”“鸟”自然之生灵以人性、人情。因为诗人感怀国家时局,看到花上的露珠,仿佛觉得花也在哭泣;因为诗人长恨家人分别,看到鸟儿翻飞,仿佛觉得鸟儿也因分离而心神惊扰。

颔联在这首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看到花不由溅泪,闻听鸟总是惊心,这是承接上句“城春草木深”而来。

“感时”是感家国残破之时,“恨别”是恨妻离子散之别,也是恨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之别。“感时”、“恨别”二词,承接“国破”,既痛心于国破,又忧思于家室,使得家国命运在此实现了统一。

用词精准的颈联“烽火...

查看详情>>
10

杜甫的经典诗歌《旅夜书怀》,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零天地间的沙鸥表达了什么?

杜甫的作品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他在成都建的草堂被八月的大风掀了房顶,一家人住在雨脚如麻的茅屋里,挨冻受饿,那日子确实不好受。

后来更为悲惨的是,他因为与同僚意见不合等原因,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自称老病退出了严武幕府。接着赖以生存的好朋友严武去世,所以他在成都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可能。

于是杜甫就变卖了家产,在友人的帮助下置办了一条小船,离开成都,准备沿长江东下,到湖北湖南一带去谋生。当船经过嘉州,到达渝州、忠州一带的时候,杜甫想到自己的处境,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前四句是“旅夜”的景色。“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江边近景。一段细草茸茸的江岸,微风吹拂着,一只桅杆耸立在夜色茫茫中。一个“独”字道尽穷途潦倒。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细草,春天的小草,这里是指从船上所能见到的江岸上的小草,不一定指春天。因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应该最早是在春夏之交离开成都。

危樯,指小船上高高的桅杆。船行到此,应该是夜晚了。又因为像他这样全家坐船行走于长江的人,确实是不太多,故说是独夜舟。这和渔船是有区别的。

诗的一开头交代背景,小草微风,危樯孤舟,主要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寂寞。况且后面要往哪里去,结果怎么样,还未可知。

三四句承接上文,转而远望,展示长江夜晚非常雄壮的景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岸上,两岸都是广阔的平野,这时天幕低垂,群星闪烁,平原的边际,已经见不到苍茫云树,而只见贴近地面的星光。这里一个“垂”字用得好,只有“星垂”才只“野阔”。而江中,月影在翻腾,夜幕下的江水波涛汹涌。这两句不仅气势雄壮,形象鲜明,而且描物细致。十字中有星垂、野阔,月涌、江流,串连起来组成一幅夜江图景,动静互见。

和首联相比,这里境界突然扩大,气势雄浑,是写夜晚江天景色的绝妙佳句,这句和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起,历来被后人评析和传诵。

针对这种开阔地带的描写,有人说此诗应该是写于768年或更晚的770年,杜甫离开夔州到达湖北江陵的江汉平原一带,或者是到达湖南的平野。这种句子和忠州的峡谷地貌是不合的。

后四句是“书怀”的内容。“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概况了自己毕生遭遇,抑郁潦倒。虽然杜甫用毕生精力写下众多不朽的诗篇,但依然只是个诗人,暮年漂泊,回首平生,不禁感叹,声名只靠文章得来,年老病衰也应该退休了。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名,指名声、名气。文章著,因为文章而显著、显赫。休,罢退、休止。名声怎么能够因为文章来流传,官职确实是老病缠身而被罢免的。

杜甫的诗歌创作已为人所熟知,他曾经和李白、贺知章、高适等大诗人一起写诗或漫游。他也曾经向唐玄宗献过三大礼赋,做过唐玄宗时期的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救房琯被罢免。

这里是杜甫的愤激和自嘲之词。杜甫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