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带上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为蜀国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虽然不位列五虎将其中,但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不过因为后世人们对于蜀国武将的描写主要着重于五虎将那几位,下意识的将魏延给忽略了,而且在演义中对他的描述也不多,所以他的武力在读者心中自然就不如其他有名武将了。
而且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三国武将排行榜中,魏延的排名也是有些许靠后,如果通过真实的战绩来对比的话,魏延是起码也是和关羽张飞一个级别的,在记载中魏延直接对上的通常都一些二流武将,基本都是切瓜砍菜一样击杀对面。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细节方面看出了魏延的武力不弱,有一次对战张郃的时候,吓得张郃直接落荒而逃,要知道张郃在魏国虽然不算顶级的武将,也好歹是一个有名有性的将领,可是他却被直接吓走了,这说明魏延在他心里是恐惧的存在。
到后来张郃埋伏魏延,本想着打一个出其不意,夺下魏延性命,可是魏延靠着一己之力支撑到了援军前来救援,以少对多本来就难,再加上张郃本来就对魏延不爽,可是就算如此也没能取得魏延性命,由此可见魏延的武力高强。
而且在蜀国阵营中,刘备是十分欣赏魏延的,要知道刘备自称汉中王,本来众人都以为汉中的职位会给关羽张飞,毕竟他们是结拜兄弟,可出人意料的却是让魏延成为了汉中太守,要知道刘备可是打着汉中王的旗号,就把如此重要得职位给了魏延,能看出来魏延在蜀国的地位还是有些分量的。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带上魏延,而且都是让他率领大军于潼关回合,一般来说率领北伐大军的统领,可不是等闲之辈,要知道许多战功赫赫的武将都没有资格率领北伐大军,而且魏延也不是光有武力没有谋略的存在,平日里也提出过不少意见和建议,虽然他的计策都是比较冒险,于诸葛亮求稳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就算如此诸葛亮还在病逝前将兵权交给了魏延,虽然最后被马岱所杀,但是证明了魏延的实力有多么强大,毕竟杨仪不允许是实力超过自己之人。
所以说魏延的实力,绝对不是武将排名中的那么低,最少也是前五的实力,世人对于他的评价绝对是低估了的。
与“历史上的魏延有多厉害?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带上魏延”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姜维北伐战绩如何?与诸葛亮战绩相差悬殊
公元228年到234年,诸葛亮为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消除蜀汉内部矛盾,更为了以战练兵,他先后对曹魏进行了五次北伐。只可惜这五次北伐虽然成功的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进而扩充了蜀国国力,但毕竟是五次大军出征,士兵战败身死,粮草辎重的消耗都是不小的数目,因此这五次北伐没能占领凉州,或攻下陇西,夺得长安,其实这样算起来,北伐在军事上是失败的。
相比较而言,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出兵先后十一次北伐,其战绩就要比诸葛亮要好得多。
最初在蒋琬去世,费祎成为蜀汉丞相时,费祎主张的策略并非出兵攻魏,而是休养生息,因此他一直限制着姜维,导致姜维每次出兵的人数无法超过一万。要知道魏国可不是什么弹丸之地,区区一万士兵自然没办法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姜维只能对魏国进行骚扰性的袭击,对其边境造成一定的威胁,无法让魏国伤筋动骨。甚至于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爽手中的政权,导致魏国内部一片混乱,而这时的姜维也没办法调动过多的兵力,配合王凌等人的叛变袭击魏国,丧失了最佳时机。
直到费祎不幸遇刺后,陈诋掌管政权,他并没有对姜维的军权做太多干涉,因此姜维总算可以挥师数万,北伐曹魏。在公元253到公元255年之间,姜维就以手中有限的兵力,打出了一系列华丽的战绩,他一路势如破竹,降李简,斩徐质,取河关,破王经,更是打出了自诸葛亮北伐以来蜀汉取得的最佳战绩——洮西大捷,这一次,姜维打得雍凉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若非邓艾果断放弃陇右,只怕姜维这一次的战绩还将继续扩大。可以说,同样是北伐,姜维取得的战绩其实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可以说,姜维做到了诸葛亮曾经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洮西大捷让蜀汉看到了攻克北方的希望,更是让姜维几乎独揽蜀汉兵权。然而即便姜维北伐的战绩比诸葛亮要好,但实际上,后世对姜维的九次北伐是多有责备的。战绩如此出众,为什么姜维还会遭受如此多的责难呢?
要知道在诸葛亮在五次北伐期间,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外,并没有太多人员伤亡,而五次北伐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丞相诸葛亮的去世,因此诸葛亮虽然挥师北伐,但并没有动摇蜀汉根本。而姜维虽然在征战过程中有大胜,但他在洮西大捷后继续攻打曹魏西线,却因为时任镇西大将军的胡济并没有领军赴约上邽与姜维回合,导致姜维的这次洮西大捷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于他带出的将士在段谷之战中被邓艾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连带着无当飞军尽数战死,这就已经完全动摇了国之根本,为后来蜀汉的灭亡埋下的巨大的隐患。
更何况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为了保证人员流失没那么严重,将数郡人口迁往汉中,蜀汉内部也没有因为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而受到太大的冲击。而姜维却因为只掌军权,不管政事,因此他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最终无法抵挡曹魏的进攻,百姓呼唤和平,这才逼得刘禅出城降了邓艾的三千疲兵。后世认为诸葛亮的北伐绵延了蜀汉的国祚,而姜维的北伐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因此后世对姜维...
查看详情>>与“历史上姜维北伐战绩如何?与诸葛亮战绩相差悬殊”相关的文章
姜维北伐共十一次,姜维坚持北伐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
在三国时期,蜀汉阵营先后有诸葛亮、姜维两人数度北伐,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暂且避过不谈,这里就主要讲述一下姜维的北伐,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姜维到底进行了几次北伐,其中胜败又是如何?
姜维北伐十一次
纵观姜维的一生,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秉承着继承先主、武侯的遗志,一共有过十一次的北伐记载,第一次是在238年的时候,姜维和蒋琬两人合力出师伐魏,但是在南安被魏军阻拦了下来,一番相持只好无奈退兵。第二次北伐是一次成功的大胜,姜维派出当时在蜀国还算强势的王平攻打魏国,曹爽大败,差点就攻入关中,可惜还是功亏一篑。第三次北伐也小有收获,在这次北伐中,姜维在陇西一带击败魏将,收服了凉州的胡人王,之后的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走漏了消息,邓艾先有准备,所以只能无功而返。
之后的5,6两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在第七次的时候,姜维再次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击败了魏将李简,之后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关、临洮两个县城,也算是小有收获。在之后,公元256年的时候,姜维再次出兵大败雍州刺史,斩杀魏军数万人,但是魏军快速增援,姜维不得不撤退。但是之后的第九次北伐的时候,因为援兵迟迟不到,姜维被邓艾击溃,蜀军伤亡惨重,而这之后的两次出战也都是没有什么收获,无奈只能回军。
纵观姜维的北伐记录,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胜多败少,即使在蜀汉明显劣势的时候,姜维依旧可以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因为蜀国自身的羸弱,最后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
姜维北伐兵力
姜维北伐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上对于姜维的这些北伐也一直是褒贬不一,推测不断,而在诸多的揣测质疑之中,姜维北伐的兵力多少就是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焦点,那么姜维北伐到底动用了多少的兵力呢?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姜维的兵力一定不多,在诸葛亮的时候,蜀国数次北伐就没有多少兵马,也就是5-10万之间,甚至有可能更少,只有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可能聚集了将近10万的兵力。而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蜀国的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姜维可不是诸葛亮,没有诸葛亮的那个声望,也不可能调动太多的兵马,在早期的时候每次出兵还有费祎压着他,史书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兵不过万人。”就是说早期的时候姜维手下的士兵还不到一万人,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对于魏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
等到费祎死了以后,姜维总算是解放了,能带的兵多了一点,但是其实也是有限的,顶多也就是5万左右的样子,从《魏书》来看,姜维统帅“步器四五万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错,而且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所说的兵力一来多有夸大之处(从气势上吓到敌人),再来其实有不少人都是运粮的后勤兵,所以姜维手下真正打仗的甚至未必有4,5万人,而到了后期,随着一次北伐的失败,姜维的兵权也被分去了一部分,手下的兵力更少,估计也就2万左右的样子。
姜维北伐的目的
众所周知,姜维北伐最后的结果是比较失败的,估计姜维自己也知道自己北伐不会去的什么...
查看详情>>与“姜维北伐共十一次,姜维坚持北伐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相关的文章
其实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不能全怪于马谡,诸葛亮才是战败的主要责任人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由来已久,出自于战国时期赵括统兵抗秦的典故,字面意义是指在书面上言论军事、推演战法,但是,由于它特殊的出处与来历,在后世之中成了缺乏实际经验,只会夸夸其谈的代名词。从赵国灭亡到三国时期,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纸上谈兵的故事却再次在蜀汉集团中上演。
北伐前的准备
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在成都安排好了朝廷中的一切事物,随后带着心腹众将及十余万大军屯住汉中,着手实施谋划已久的北伐大业。诸葛亮到汉中后并没有急于挥师,而是扎营布防、屯兵演武,改良军械、拓耕垦荒,为北上伐魏做着万全的准备。
“兵者,国之利器。”想要一统中原匡扶汉室,没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兵劲旅,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只能是空谈。诸葛亮跟随刘备征战多年,对曹魏精骑悍勇的锐利有着切肤的体会。蜀军常年转战于荆、蜀之地,对山地作战可以说是了如执掌,这也是他们的长项。但是,在平原作战却无法抵挡曹魏的精骑悍勇,这是蜀军致命的短板。所以,诸葛亮进驻汉中,屯兵定军山之后,一面加强汉中各地的防御,一面取长补短改良军械,操练兵卒、推演阵法。名传后世的“八阵图”,就是诸葛亮在汉中屯兵演武期间的杰作。
“军粮,后备之基。”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面没有足够的军粮补给,再好的战略,再强大的劲旅也没有办法发挥应有的实力。诸葛亮屯驻汉中后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拓耕垦荒、储蓄军粮。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在蜀汉以勤政闻名,地方治理经验丰富的吕乂被调任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诸葛亮还命心腹,长史兼绥远将军的杨仪“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另据《汉中府志》载,诸葛亮在汉中期间,还对西汉初期的水利工程进行了重筑、修缮与增设,其目的也是为了垦荒拓耕的需求。
挥师北上
蜀建兴八年(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在汉中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士兵的训练及军械的改良已经完成,军需物资的储备也已相当充足,十二万蜀军开启了北伐的征程。
诸葛亮命镇东将军赵云与中监军邓芝率领一部,自褒斜道出斜谷佯攻眉县,造成切断关陇通道,进逼关中的假象,以此来吸引驻守长安的魏军主力;命荆楚新秀,时任参军的马谡为前部主帅,统领蜀将王平及两万士兵行至街亭,扼守关中进入陇右的又一主道咽喉,阻止魏军自关中进入陇右战场支援;诸葛亮亲率八万之众兵出祁山,直入陇右腹地。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在战役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听说蜀军来攻,未做抵抗便献城投降了,这为诸葛亮省了不少麻烦,只需派兵接手就行了。剩下的广魏、陇西两郡,虽然仍在据城坚守,但在得不到关中支援的情况下,易手也是早晚的事情。就连智勇双全的曹魏名将郭淮,也只得暂避蜀军的锋芒,退居上邽坚守待援。整个陇右的战局对于蜀汉来说一片大好,对于曹魏来说却像一个炸雷一样开了锅,在史料中用了简短的八个字,形容了当时曹魏朝廷的情况:朝野恐惧,关中响震。
于是,魏明帝曹叡亲自御驾长安督战,命大将军曹真督诸军...
查看详情>>与“其实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不能全怪于马谡,诸葛亮才是战败的主要责任人”相关的文章
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不在于魏延和马谡,而是在于重用了他
诸葛亮北伐为何一直失败?原因不在马谡和魏延,因为他用错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他第一次北伐时说起,当时他命赵云带精兵攻击陇右的西北三郡,然后命马谡和王平镇守街亭,负责抵御曹魏援军。赵云不愧是沙场老将,陇西和安定两个郡很快就攻下了,但在天水郡这里有点麻烦,因为这里的守将名叫姜维,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他不仅熟悉天水周边所有地形,而且还熟读兵吗,可以说是一个青年才俊,天水在他的驻守下稳如磐石。赵云把战况告诉诸葛亮,诸葛亮也对姜维很好奇,于是把作战计划告诉赵云,并且还抽调了几千精兵前去支援。原来诸葛亮通过强大的情报网已经把姜维的底细摸得一干二净,知道他有才华但却不受重用,而且和天水太守关系不好,于是诸葛亮派人放出风声说说姜维想要投降蜀汉。当天水太守得知这个消息后直接把姜维撤职,赵云趁这个机会一举拿下天水郡城,于是带着诸葛亮的亲笔信招揽他。姜维在心中看到诸葛亮打算收他做徒弟并培养他,他深受感动,当即投诚。
后来诸葛亮果然没有食言,姜维来到蜀汉之后,诸葛亮真的把他当作弟子培养,并且把部分军权给他,锻炼他的能力。姜维的军事天赋果然不低,屡屡出奇谋打赢一些小战争。诸葛亮身死后,把军权交给了姜维但却引起另外一个老将魏延的不爽,魏延想搞内讧但姜维料到,事先安排好马岱在他身后,趁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从此彻底掌控蜀军的指挥权,也继续扛起诸葛亮北伐大旗,这也是诸葛亮做的最严重的一件错事。
原来尽管姜维才华横溢,但蜀汉国力比曹魏相差太大,军事装备差异同样很大。曹魏因为囊括中原以北的所有地区,他们可以组建很多骑兵。但蜀汉仅仅只有益州这么快小的地方,很多士兵连像样点的盔甲都没有,首先在装备上就处于弱势。再者姜维的作战思路都是以主动出击为主,奇兵为辅。试问在战场上士兵们依靠血肉之躯怎能地方骑兵的冲锋?再者曹魏并不是没有能人,姜维的奇兵奇计尽管可以出一些效果,但终究不能左右战局。所以尽管他接手诸葛亮的北伐大旗,二十年间多次北伐,但一直没有任何成效,反倒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诸葛亮本身能力的确很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三父子都承认。但一个国家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决定胜负。只怪他在任时没有好好为蜀国培养人才,以至于造成后继无人的尴尬,马谡和魏延其实只是替他背锅而已。
查看详情>>与“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不在于魏延和马谡,而是在于重用了他”相关的文章
看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损失的这些战将,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北伐会失败
诗圣杜甫曾作诗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引起无数后人共鸣。众所周知,此言歌颂的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的丞相诸葛亮。诸葛亮自公元208年出山,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立志助刘备恢复汉室,就算刘备去世,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五次北伐想让蜀汉入主中原。不过拼尽全力的奋斗,换来的不一定是成功,五次北伐全部失败,诸葛亮也被活活累死。但是我们都不知道的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柏的有多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势在必得之势,动用了近十万大军。诸葛亮的北伐让曹魏猝不及防。曹魏只堪堪能调动六万兵力和诸葛亮相抗衡。蜀军一路势如破竹,诸葛亮还沿途收服了姜维这个人才,而姜维也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了诸葛亮的位子。当时魏国境内也有人偷偷投靠诸葛亮,诸葛亮此行极为顺利,明明都快要成功了。可是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街亭,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三万大军被魏将张郃击溃,只剩下了两三千人。马谡此人,没有实战能力却还不听诸葛亮指挥,肆意妄为。
诸葛亮尽管十分看重马谡,但违反军纪这类大罪是不能容忍的,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其实诸葛亮不止斩了马谡,也斩了张休、李盛。蜀国本就武将不足,诸葛亮还一下子斩了三位。这让北伐之路变得更为艰难。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引用的《后出师表》一文,详细的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文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意思是说,自从诸葛亮到了汉中,开始北伐,不但损失了许多曲长、屯将七十余人,各路骑兵一千余人,还折损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大将。处死战将3人,赵云属于战后病逝,阵亡战将7人。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为止了,有人欢喜有人愁。对魏国来说,收获最大的是陇西一带的汉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来了,三郡之乱不啻为反魏亲汉势力的一次武装大游行,也因此被曹魏连根拔起。对蜀汉来说,损失是难以承受的重,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查看详情>>与“看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损失的这些战将,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北伐会失败”相关的文章
为何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都会败北?司马懿早就道破出了原因
三国时期的攻伐之中,可以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实力最弱的蜀汉频频出兵北伐。虽然说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其实主要还是蜀汉为了骚扰曹魏,避免曹魏休养生息,因为一旦如此,蜀汉必定会被曹魏给收拾了。以及北伐是蜀汉先帝刘备的遗愿,匡复汉室是蜀汉一代人的情怀,也就是说只要蜀汉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放弃北伐。
但是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而这之后的姜维更是九次北伐,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之中,其实有两次都是十分有机会的,但是一次被马谡给耽误,另外一次是被刘禅给耽误,其余几次都是因为同一个问题而撤兵。
对于诸葛亮北伐,其战术上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诸葛亮却犯下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就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第二就是没有肃清朝堂的奸佞力量,第三就是《隆中对》的局限性。这三个问题都一直伴随着诸葛亮的北伐,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甚至在姜维北伐过程中,还出现了宦官酿祸的悲剧。
诸葛亮第一个错误就是事必亲为,没有做到人尽其用,简单来说蜀汉还是有不少人才的,但是诸葛亮这个人没有同刘备一样举贤任能。诸葛亮一开始只培养一个马谡,而马谡其人缺点是很多的,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诸葛亮没有任用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去把守。马谡充其量可以当个参谋,但是战场上的事情还是得看有经验的将领的,所以最后街亭失守,诸葛亮好好的北伐大局被扭转。最后诸葛亮斩了马谡,想起来刘备临终前的话,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而且第一个错误还表现在诸葛亮不用魏延上,当时蜀汉无人可用,张苞等将领都战死了,所以这时候应该大胆启用魏延这样的老将,用魏延去培养新的一批将领,虽然魏延有反骨,但是只要时机恰当,除掉魏延也不是一件难事。而诸葛亮犯下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没有肃清朝野之中的一些奸佞,比如在第三次北伐时,刘禅听信谗言,将得胜的诸葛亮紧急召了回来,原因就是受到了曹魏的离间,这也断送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所以这是诸葛亮的第二大失误,没有在朝中任用可靠的臣子。
第三个错误是在《隆中对》中就犯下了的,荆州和益州相隔千里,所以想要荆州的话必须分兵。而东吴不会坐视蜀汉拥有荆州,因为荆州是江东的屏障,任何势力拿到荆州都是悬在江东头顶的剑。也就是说诸葛亮即想拿到荆州,但是又希望可以同东吴结盟,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且千里之外的钳形攻势能不能奏效,这是有很大疑问的,因为蜀汉实力本来就不强,还分兵三处,实在是不能把兵力集中,一旦任何一点有失,那么必然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按照当时的形势,蜀汉就应该全力保守益州,保存实力在图打算。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听到诸葛亮事必亲为时,一语就道出了诸葛亮犯下的错误,司马懿认为蜀汉臣强君弱,蜀道又限制其粮草供应,孔明虽然有管仲之才,但是却施展不出来。司马懿一直都诸葛亮北伐是看的很透的,知道蜀汉长久下去就会受困于粮草,因为荆州不在蜀汉手上,加上刘禅不是英明之主,所以只要时间一长,蜀军无论取...
查看详情>>与“为何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都会败北?司马懿早就道破出了原因”相关的文章
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都无功而返?看这其中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而刘备作为三国里面的“幸运儿”,自然都将两人收入帐下。但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像此话说的那样,刘备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就地理位置来说,刘备所占据的巴蜀之地,断然不可与曹操辽阔的北方和孙权江东之地相比。
当然了,这只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三地的综合考量而说的。其实汉中之地,其战略地位还是挺高的!话说回来,虽然刘备拥有两人,但最终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而只是占据一隅之地。但不管怎样,刘备也算是成功了,而他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两人的辅佐。特别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帮助最大!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刘备的崛起与诸葛亮还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对于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最开始所能依靠的只有关张赵三员虎将,虽然这三人是公认的“万人敌”,但是打仗从来都不只是单靠武力就能致胜,在很多时候,打仗是需要谋略的!
在诸葛亮加入之前,刘备部整体呈现武强文弱的特点,这使得刘备即便在打下一处城池之后也待不久,其中徐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诸葛亮到来之后,正好弥补了刘备的这一短板,为刘备完成逆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刘备终于夺取荆州,随后便发兵挺进汉中,将自己的“皇兄”刘璋的地盘占为己有。公元223年,刘备正式称帝,史称汉昭烈帝。但是在随后不久,刘备便举大军征讨东吴,最后大败而归,在白帝城草草留下遗训便去世了。
刘备去世之后,由刘禅继位。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不敢违背刘备临终的嘱托,一边辅佐刘禅,一边则筹划着北伐大计。但这里我们说明一下,从正史中来看的话,刘备临终并没有让诸葛亮北伐,而是让“李严”在守卫城关的同时伺机选择北伐,诸葛亮只是作为丞相掌管国内各项政事。但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并没有按照其意思来,而是不断地将大权收入自己手中,从而架空李严。最后蜀国的军政大权都尽归诸葛亮之手。
最后,诸葛亮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五出祁山,北伐中原。但其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即便在这一过程中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从全局来看的话,诸葛亮北伐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只是做无用功而已。
而归结下来的话,诸葛亮北伐失败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没有稳固的政权基础
我们知道,在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懦弱,而早期跟随刘备的一些将领也都相继去世。蜀汉政权的核心统治力量大为削弱。此外,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将相互倾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冲突。
杨仪很有能力,但是为人却很狭隘,不能顾全大局。而魏延虽然勇猛过人,是位不可多得的将领,但是为人却刚愎自用。在当时,他们二人一文一武都是诸葛亮手中最得力的干将。但他们两人却始终不能协同合作,反而处处掣肘。当然了,一个团队里面,队员出现矛盾和争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只需要领导来进行调节一下就可以了。但偏偏诸葛亮就不进行调解,反而处处支持杨仪而轻视魏延。
特别是在...
查看详情>>与“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都无功而返?看这其中的原因你就明白了”相关的文章
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失败?失败的背后其实跟这位将军有很大的因素
1
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倍加器重,经常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然而刘备却似乎对这个人不是很喜欢。
街亭在祁山之北,北临渭水。渭水之北便是张郃部队来袭之处。诸葛亮的本意是安排马谡凭借渭水之险与北面越过陇山而来的张郃周旋,等待从前方北面退回的魏延,双方对张郃形成南北夹击,一举而败之。
张郃若败,陇右唾手可得。可是马谡实在自大,居然异想天开,放弃诸葛亮的安排,不去坚守渭水,让出了渭水和祁山之间的大片平地,然后退至后面的祁山上防守。
2
王平见马谡如此安排,一再劝阻马谡依渭水而守。然而马谡却自视丞相重视,不顾王平的劝阻。
他死记教条,以为兵居高处则可对战局一览无余,从而将战争的主动权紧紧地握在手里,却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张郃强行渡过渭水,驻扎在渭水与祁山之间,切断马谡的兵马在祁山上的供水,这样不但自己的部队可以脱身,也可以将马谡部队困在祁山之上。
3
而张郃也确实这样做了,成功地将马谡的兵队困于祁山。马谡现在在祁山之上进退两难,没有水源,蜀军在山上极渴难耐,出现内乱之事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了。
马谡见军队因缺水而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知道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只得弃军逃亡。张郃见马谡兵败而逃,急忙乘胜攻击,蜀军几乎全军覆灭。
街亭就这样失守了,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诸葛亮如受重击。面对街亭失守,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不能成功了。
4
此时,又传来列柳城高翔军队被魏军郭淮所击破,再回看箕谷赵云也抵抗不了曹真大军的军势。至此,蜀军已经失掉了所有有利形势,无奈之下,诸葛亮也只好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回汉中后第一件事就是上表向后主陈述自己的过错,随后自贬三级,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王平因有进谏而被提拔。
而对于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虽则诸葛亮仍对其器重,但为严守军令,也只得按军法将其斩杀。
5
对于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裴松之引《襄阳记》注《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后世艺术家以这短短几句,大展想象之能力,对其进行了精彩的文学渲染,因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在《三国志·蜀书·向朗传》里记载,当时向朗作为丞相长史,和马谡向来交好,因此,“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6
观《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关于马谡之死的记载是这样的:谡下狱物故。物故,即是病死。可见马谡是病死于狱中的,而他在死之前甚至未能与诸葛亮见一次面。
可是,我们看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却说诸葛亮“戳谡以谢众”。而《三国志·蜀书·王平传》里更记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这里又明确了马谡是被诸葛亮以军法处置而死的。
不管马谡是怎么死的,诸葛亮颇惜马谡之死却是真的。马谡此人虽然因一时自大而失守街亭,却也不能一概而否定之。
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便是一个极佳的策略,如若马谡多经历几场实战,那成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者也不是不可能的。
查看详情>>与“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失败?失败的背后其实跟这位将军有很大的因素”相关的文章
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了?这个因素导致他北伐必败
昭烈帝刘备在猇亭一战大败,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刘备也病倒在白帝城。临终前,将蜀汉政权,以及幼主刘禅托付于诸葛孔明。诸葛亮平定南蛮后,上出师表,决定北伐中原。
诸葛亮于是从汉中起兵,一出祁山。他令赵云在斜谷做疑兵之势,自己率主力进攻祁山方向。诸葛亮连连夺城。起兵不足一月连夺天水,南安,安定,并且收服大将姜维。马谡讨令据守街亭,他既不听诸葛亮安排,也不听王平劝阻,执意在山上扎寨,结果街亭丢失,诸葛亮用空城计才勉强脱身。所有的战绩,功劳,全部功亏一篑,一出祁山就此告败。蜀汉大军休整了今年后,诸葛亮再上出师表准备二出祁山。
这一次,在诸葛亮出兵前,给吴国孙权写信,请他发兵曹魏。吴国周鲂一个苦肉计,断发骗曹休,曹休大败。诸葛亮发兵陈仓。陈仓守将是司马懿推荐的郝昭郝伯道。陈仓城是郝昭临时筑起的一座坚城,诸葛亮围城攻打数日不下,魏延,王平等将接连夺城,无济于事。诸葛亮大兵到此一个月,毫无进展,粮草也接济不上,再后来,援军王双到达陈仓城,诸葛亮无奈,只得撤兵,但却设计诛杀王双。二出祁山再次告败。
司马懿挂帅大都督,统兵四十万,兵发汉中。诸葛亮早就预测到自己攻打武都,阴平,司马懿必定派兵增援。于是诸葛亮将计就计,在两下埋伏人马,司马懿大军一到,一起冲杀,将郭淮围在中间。小将张苞太过于心急,想要活捉郭淮,于是催马上山追赶,马匹常年在平原作战,不善于走山路。一个马失前蹄,把张苞摔入山涧,口吐鲜血不止。诸葛亮赶忙派人把张苞送回成都养伤。不久后,从成都传来张苞的死讯,诸葛亮口吐鲜血昏厥倒地,自称暂时不能理事,于是大军撤回汉中,三出祁山也就此结束。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远路而来,粮草一定接济不上,因而坚守不战。诸葛亮也是十分心急。军粮延误了十五日才送到,诸葛亮十分生气,按军令,延误三日就当斩。但是押粮官苟安是李严的侄子,诸葛亮仅仅打了八十军棍,险些打死苟安。苟安怀恨在心,投奔司马懿,司马懿叫苟安回成都散播谣言说诸葛亮有意造反,早晚必取代刘禅。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调回成都,自此四出祁山告败,苟安逃跑。
234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大军出斜谷 ,大军扎寨眉县。司马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坚守不出。不久,李严给诸葛亮来信,信中写到,江东孙权起兵十万进攻汉中,诸葛亮将信将疑,但是无奈只得撤兵,回去才知道,李严谎报军情,遂贬为庶民。五伐中原落空。
诸葛亮这五次失败,看似是外因,实际上失败是必然的。诸葛亮从汉中起兵,攻打远在天边的魏国,再加上蜀汉道路及其难走,粮草绝对是个大问题,只要司马懿坚守不战,不出一个月,诸葛亮必然会因为粮草而撤兵。表面上诸葛亮把蜀国治理的有多么好,民殷国富,路不拾遗。
实际上诸葛亮每次出兵都要大伤民财,蜀国国力非常空虚,本来就经不起折腾。相反,魏国才是真正的民殷国富,粮草堆积如山,国力十分雄厚。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必败。
查看详情>>与“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了?这个因素导致他北伐必败”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