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雍正是靠弑兄杀弟才登上帝位的?看看康熙儿子们的下场就明白了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祯,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祯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死去。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五弟允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六弟允祚,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七弟允佑,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夸他:“心好,举止和蔼可亲。”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命允佑领镶黄旗大营。18岁,被封为贝勒;29岁,晋淳郡王。八年,卒。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允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幽禁多年,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出家!...
查看详情>>与“雍正是靠弑兄杀弟才登上帝位的?看看康熙儿子们的下场就明白了”相关的文章
雍正与胤祥关系最好,为何胤祥的儿子们未能延续父辈之间的兄友弟恭之情?
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受康熙帝之重视,可谓只要离开京师,必将胤祥带往。 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不同于其他皇子看待的。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为何,失宠于康熙。
影视剧中对于胤祥被幽禁的原因都是因为保四皇子胤禛,胤祥性格淡薄隐忍,甘心为四哥胤禛出谋划策,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虽然对于皇十三子胤祥与皇四子胤禛之间并没有史书对他们的关系进行明确记载,但从"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亦可得知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
虽说雍正帝胤禛冷漠无情,但他的无情也仅仅是对于自己的政敌,对于自己看中和信任的臣子都能够去信任。然雍正之子乾隆帝,在某些方面却还不如雍正帝。雍正在胤祥去世后经常怀念自己弟弟,在《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中亦有对昔日雍正帝与胤祥之间日常的描述。
但是,乾隆皇帝对于父亲的上谕中所写的关于十三叔的语句觉得有失皇帝身份,所以乾隆在后来刻意地删去了一些关于胤祥的记录,也打压了胤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对于胤祥的儿子们,乾隆也是对他们的势力暗暗进行打压。据《清史稿》记载,胤祥一生中先后有过九个儿子,但其中的六个(二子、三子弘暾、五子弘眖、六子弘昑、八子绶恩、九子阿穆瑚琅)皆早年夭折,死在了他的前面,故而十三阿哥胤祥死后,只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晓。
胤祥病卒时,弘昌二十四岁,弘晈十七岁,弘晓才只有八岁。然而弘晓虽然年幼,却深受父亲胤祥的宠爱,即便死前,也留遗言将怡亲王铁帽子王爵传于弘晓,而长子弘昌被封贝勒,弘晈为宁郡王。如若按照雍正对其十三弟的用心,必定会保全胤祥这三个孩子一生的荣华富贵之生活,现实中的雍正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并且还特意下旨“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世不得稍减,务令吾弟子孙世世弗替”,足见一片爱护之心。奈何在雍正病逝后,乾隆对待十三叔的儿子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弘昌、弘晈、弘晓这三人的命运,也随着乾隆继位而发生彻底转变。
胤祥怕下一代之间的感情并不会像自己与四哥雍正帝之间兄友弟恭,故对三子的安排煞费苦心。弘皎仅在父亲死后才被封了个郡王,其内心不平,而且不明白自己父亲的苦心,于是他与庶长子弘昌一起和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弘皎与弘皙一直认为这个皇位是雍正使用手段从自己父亲手中夺走的,尽管伯父雍正对其善待,乾隆更是秉承“亲亲睦族”的和睦宗室计划厚待他们,然弘皙还是不满,并想夺位。
乾隆四年,乾隆收到宗人府密奏,说废太子胤礽的嫡长子弘晳心怀奸诈,暗中想借其父从前的势力东山再起,而且处处以康熙嫡长孙自居,不少臣公及亲贵都附庸其麾下,假以时日,当为大祸。但令人意外的是,弘晳一事中,十三爷胤祥的儿子们竟然也被牵连其中,被内务府指与弘晳来往频繁,故而都成了乾隆眼中的“悖逆”,弘昌当时就被乾隆重责,革除了贝勒的爵位。仅年纪最小的弘...
查看详情>>与“雍正与胤祥关系最好,为何胤祥的儿子们未能延续父辈之间的兄友弟恭之情?”相关的文章
雍正虽然是好皇帝但不是一个好父亲,他的儿子们下场皆很惨
从权、术、势上说,雍正是一位合格甚至可以说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其家庭悲剧对他来说是很残酷的。
就皇室小家庭来说,雍正的家庭悲剧之一即是少子缺孙。他共有十个儿子,分别是:弘晖、弘昐、弘昀、弘时、弘历、弘昼、福宜、福惠、福沛、弘瞻。
其中弘昀、弘昐、福宜、福沛都幼殇,没有封号,弘晖、弘惠都分别追封为端亲王、怀亲王,但均于八岁时早逝。就是说,长大成人的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四人。
对万世一系的帝王家庭而言,儿孙满堂一向被认为是吉事、福事,但从雍正后嗣来看,独此寥寥,几个儿子相继早殇,这对雍正来说,无疑是家中不幸。
然而雍正更残酷的不幸,莫过于家出孽子了,这是否与他没有教育好儿子有关,暂不加以论证。在他长大成人的四个皇子中,唯独排行第四的弘历最有出息,被雍正密定为储君,这为众人所知之事,故在此不表。
恭亲王弘昼,也较受雍正宠爱,雍正经常派给他一些政事去做,目的可能出于辅佐日后做皇帝的弘历需要。但正是弘昼受父溺爱,才养成了骄横跋扈的习性,这一点,在乾隆时让他吃尽了苦头。
弘历即位后,弘昼胆敢藐视皇帝乾隆,行为更加怪诞,可想而知,他很难得到重用。至于他身后的子孙们,更没有一个成气候的。弘昼的自暴自弃及家道中衰,无疑是雍正身后的一大悲哀。
雍正六子弘瞻,很有学识,善诗词,雅好藏书。雍正死后三年,因果毅亲王允礼(康熙十七子)死而无嗣,乾隆就将弘瞻过继给允礼,之后承继亲王爵。只是弘瞻性情暴戾,不拘小节,曾因贪财爱利受到乾隆轻薄,又因得罪皇上,被降为贝勒爵位,并罢一切差事。
因此,弘瞻晚年是在“意抑郁不自聊”中度过的,直到乾隆三十年(1765)临死前,乾隆才给他晋封郡王。弘瞻身后更是家道衰败。“子不教,父之过”,弘昼、弘瞻可谓是雍正的“孽子”,雍正个人实难逃其责。
不过,弘昼、弘瞻之败坏家风,是在雍正死后才发作的,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嫉妒弘历,进而怨恨新君而受到乾隆排斥的。这是因为,在雍正没去世之前,他们也许各自认为皇父密定的储君是自己,而乾隆登位以后,则自暴自弃起来。
对雍正而言,他四个成人皇子中,最不孝的莫过于排行第三,实际是“大阿哥”的弘时了。
弘时虽然是雍正的“大阿哥”,年数最大,但因其母是个低下的妃子,故地位不是很显贵。更重要的是,弘时自幼性情放纵,不为祖父康熙所喜,自然也就很难结欢于乃父了。所以,在他例应封为亲王世子时,康熙也没有想到他。
雍正登基之后,弘时不但不助皇父打击政敌,反而与政敌允禩等搅到一起,这使雍正大为恼怒。雍正先是与弘时绝情,然后,借对允禩削籍之机,也将弘时撤去黄带子,实际上就等于从宗籍上除名了。事过一年后,弘时死去(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有人说弘时是被雍正赐死的,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史实依据。
因家出孽子,对雍正及其后继者而言是件丑事,所以清代官方资料对弘时之死讳莫如深,《清世宗实录》连弘时的名字都不曾提及。这给后世人留下了诸多悬念。
于是就出现了...
查看详情>>与“雍正虽然是好皇帝但不是一个好父亲,他的儿子们下场皆很惨”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