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发布时间:2020-05-27
1

诸葛亮和马谡关系这么好,为何挥泪斩马谡?

三国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大概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难做的选择吧。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关系是非常好,是可以称兄道弟的那种,但是后来马良在战争中死去,临死前将自己的弟弟马谡托付给了诸葛亮,这个人很有才华,诸葛亮比较欣赏他,和他的关系也很要好。

那么关系这么好的两个人,诸葛亮为什么要杀了马谡呢?原因主要是马谡失街亭。

街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关口,易守难攻,在关羽落败丢失了荆州之后,就只有守住街亭才能使得北伐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而马谡原本绝对是能胜任这一职务的。但是马谡却失败了,马谡自缚领罪,诸葛亮含泪斥责"败军折将,失地陷城,若不明正典刑,何以服众,休得怨吾",即命左右推出去问斩,当时诸葛亮也忍不住流泪了。但是斩马谡之时,参军蒋琬与诸多将士都为马谡求情,而诸葛亮却一口回绝,定要杀了马谡不可。

其实这种事情在古代很常见,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呢?

马谡这次失败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战争,是关系到蜀国主力部队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不是诸葛亮当机立断撤兵,很可能蜀国就彻底崩盘了,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

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如此决绝的自断臂膀,意味着,挥泪斩马谡,另有目的,也就是玩弄权术。在杀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连带着其他人也一并惩罚。

诸葛亮失利回还之后,为了"训章明法",首先上表"自贬三等",自贬之后,一系列的问罪就展开了。首先,与马谡齐驱并驾的大将张休、李盛被问斩,杀了张李二将之后,诸葛亮又罢免了步兵校尉向郎。最后一个处置的是赵云,赵云殿后,本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诸葛亮仍然把他降职了,拿掉了赵云的重要职位"中护军",还有另一掌宿禁卫的刘备近臣廖立,也被踢出,被彻底废为庶民。接替廖立的竟然是诸葛亮的同母弟诸葛均。所以也就有了诸葛亮是借斩马谡实际来玩弄权术的说法。

但是,诸葛亮对于汉室的忠心是不用质疑的,就算马谡选择了当道扎寨的做法,被张郃打败也是早晚的事情。毕竟,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的计谋都是徒劳的。毕竟蜀国军队的力量本来就是最弱的。

诸葛亮那么聪明岂不知道?但是他还是选择斩马谡。真正的原因是为了维持蜀汉内部的平衡。马谡这个人物,属于典型的荆州集团,一直以来在蜀汉集团内部都属于上层地位。而这次他没有守住街亭,导致了战争失败,必然会招来蜀国的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的批评与质疑。所以,为了平息众怒、平衡内部的势力稳定,马谡只能被斩首,要不然不可能平息众怒。


查看详情>>
2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其实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得已而为之

三国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三国时期诸葛亮账下的一位得意门生,因为他过人的才华和睿智的头脑所以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也非常的器重他,因此经常将马谡留在自己身边,每当遇到战事诸葛亮都会和马谡一起进行研究讨论,久而久之马谡也跟着诸葛亮学到了很多的谋略,诸葛亮也一直视马谡为自己的接班人。

我最早对马谡的了解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在帐中问马谡,能否从远方的杀声之中听出目前的战况,马谡经过一番分析说的头头是道,并且还说出了诸葛亮此时的心里话,足以见得马谡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为此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刮目相看。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刘备去世后不久,魏帝曹丕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调遣五路大军伐蜀,消息传到蜀中在朝堂之上满朝文武都惊慌失措,唯有诸葛亮称病不出。

然后刘禅亲自来到诸葛亮府上询问对策,诸葛亮轻而易举的就帮他提出了应付前四路敌军的对策,唯独第五路让其有些棘手,这第五路就是孙权,诸葛亮想派一名说客前去东吴加以利害劝说孙权,最后诸葛亮派了马谡,马谡带着诸葛亮的嘱托来到东吴,发现魏国的使者也已经到了,当他来到朝堂觐见孙权是,发现朝堂门前一口大油鼎正煮的沸腾,心想他和魏使之间必将有一人会葬身于油锅当中。

来到朝堂中孙权对马谡不屑一顾,话没说到几句就准备将马谡扔进油锅烹杀之。没想到马谡面对这种情景,却能镇定自若在危机中却能用三寸不烂之舌激将孙权,最后使得形式转危为安,又然后对孙权说出了帮助曹魏伐蜀的利害关系,使得孙权改变主义放弃进攻川蜀的计划。后来还逼得孙权将魏使给烹杀,最后马谡不辱使命圆满的完成了诸葛亮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通过以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马谡的确实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才取得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但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最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被诸葛亮给斩杀。从此诸葛亮身边少了这么一位得力的接班人,蜀汉也少了这么一位优秀的谋士,这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诸葛亮在识人之上有误,对马谡太过于信任和看好,所以才酿成大错。具体的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平息南蛮之后,就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北伐,首先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为疑兵据守箕谷,装作要从斜谷攻取郿县的样子,自己亲率数万大军向祁山进攻,由于当时夷陵大战以后刘备刚去世不久,魏国以为蜀国在短时间内不会向他们进攻,于是也就没有做好完全防备,所以诸葛亮一开始进军非常顺利,很快就拿下了魏国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地,下一部就是进攻街亭,街亭是出祁山以后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据点,从祁山经过这里进攻关中直取长安,一路都是平坦大道,所以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要地。

然而诸葛亮在这时没有选取久经沙场的老将出马,而是选择了他最器重但又没有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当作先锋,并且派上将王平为参军。当马谡带领两万大军来到街亭附近后却没有按照诸葛亮事先交代好的方略去守城,而是自己率领人马在附近的一座孤山上驻扎,一旁的参军王平劝马谡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来行动,但马谡并未听取王平的意见,仗着自己常...

查看详情>>
3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真的迫不得已还是另有隐情?

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率兵开始蜀汉北伐大业,而在这之前诸葛亮为保后方无忧,派遣马谡至街亭固守。街亭当时可是蜀国要道,在关羽落败丢失了荆州之后,就只有守住街亭才能使得北伐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而马谡原本绝对是能胜任这一职务的。

然而,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实时中,马谡都因为麻痹大意而失了街亭,直接后果就是让蜀国进无可攻,退无可守,若不是诸葛亮后来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军队,蜀汉政权可能在那个时候就结束了。

对于大意失街亭的马谡,诸葛亮虽然有所不忍,但还是不得不斩首马谡以示军威。然而,却有人提出质疑,诸葛亮不应该斩首马谡,马谡是诸葛亮玩弄权术的牺牲品。

首先,正史上马谡并没有向诸葛亮立军令状,所以诸葛亮并不是因为马谡违反了军令状而不得不斩,其实是有回转余地的。而且,街亭失守其实不全是马谡判断的失误,当时的双方大军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算马谡在大道上布置防线也不一定防御的住曹魏大军的攻势。诸如此类原因可以看得出街亭失守不全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顾及这些,还是选择了斩首马谡。

因此,便有人猜测是诸葛亮想要暗地里处死马谡。

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马谡虽然不是因为军令状的原因非斩不可,但是也是另有原因所在。

首先从动机来看,很多人怀疑的是诸葛亮担忧马谡的才华,而马谡又有一些地方冒犯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这才用计除掉了马谡。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妖魔化诸葛亮。虽然他神机妙算,似乎事事都在他的意料之内,但是他对于汉室的忠心却是天地可鉴的。

从刘备去世,蜀汉势颓,他依旧全心全意辅佐二代汉室,甚至还临终前将这份意志传承给了姜维,可谓是绝无二心。而丢失街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蜀汉北伐的可能性无限下降,一旦是出兵就很容易被曹魏大军侧翼牵制,作为提出北伐计划的诸葛亮是绝对不希望这种情形出现的。

所以,诸葛亮对于防守街亭是势在必得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但不可能对马谡怀着必杀之心,更是对他十分信任的表现。而且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马谡乃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喜好兵法军略,常常与诸葛亮阔论形兵之法,深得诸葛亮宠信。

刘备在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不要过于听信于马谡,意思大概是:马谡虽然在军事方面的见解天高海阔,但是实际上很多都是夸夸而谈。

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意,还是很重视马谡,最后在街亭一役暴露了马谡在军事方面的欠缺,被曹魏大军围困在了山上,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那么诸葛亮斩马谡,是因为察觉了自己的失策,派遣了对敌经验不足的马谡去守街亭,而不是老将赵云或者马超,导致了街亭失守如此重大的错误。为了掩盖自己的考虑不周,才选择斩首马谡的呢?

其实这也把诸葛亮的气度看得太小了,作为一国的丞相,诸葛亮从来没有为了一己私利掩饰错误而滥杀无辜过,这才是之后的蜀国臣子无不对诸葛亮极为信服的原因。就连在北伐过程收服的敌将姜维,也折服于诸葛亮对于汉室的忠贞之上,继承了他的遗志的姜维也对蜀国一直不离不弃。之所以斩马...

查看详情>>
4

马谡纸上谈兵,如此行事对蜀国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蜀国北伐失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纸上谈兵

想必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出师表》这篇文言文,在这篇文章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对后主刘禅的肺腑之言。要知道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去世,蜀国的重担全然压在了诸葛亮身上,因此他的压力十分大。

为了完成先主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诸葛亮进行了多次北伐,但是就是首次北伐,他却错信一人,致使蜀国损失十一位大将,损失了许多人才。要知道诸葛亮虽然十分聪明,并且有着雄心壮志,但是一个国家的强大仅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是需要许多人来支撑的。

在他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刚刚平息了南蛮,收服了孟获,因此整个蜀国的形势一片大好,部队的士兵们欢欣鼓舞士气高涨,于是诸葛亮便亲自带队进行第一次北伐,蜀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因此曹魏被打的措手不及,只能调动六万兵力与之抗衡。

诸葛江一路胜仗。并收复了姜维,而姜维也不负他所托,在诸葛亮逝世后,继承了他的位子。此时的魏国一片混乱,甚至有人偷偷投靠诸葛亮,按理说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诸葛亮首次北伐肯定会大获全胜,又怎么会损失惨重,彻底失败呢?

这是因为他错信了一人,这个人就是马谡。马谡就和战国时期的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不仅如此还十分骄傲自负,没有能力还不听指挥,因此损失了蜀国三万兵马,并失去了街亭这个重要军事位置,他犯了如此大错,诸葛亮只能按照军规将他斩了。

一同被斩的还有张休和李盛,这一连斩了三位大将,使得本就武将不多的蜀国更是捉襟见肘,北伐之路因此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诸葛亮惨败。蜀国损失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他将这些人的名字都写了下来。

“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可见这一次的失败,使得蜀国的实力大大受损,诸葛亮也十分心痛,后悔自己太过于冒进。


查看详情>>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是什么?聊聊背后真相

挥泪斩马谡故事简述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

本文我们来讲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跟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先要说说马谡的哥哥马良,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好,是称兄道弟的,后来马良战死了,就将自己的弟弟马谡托付给了诸葛亮。马谡这个人非常有才华,也有很强的军事能力,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所以一直将马谡当自己的亲弟弟看待。

既然诸葛亮这么喜欢马谡,那为什么又要杀他呢?起因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原本是很有希望取得一些胜利成果的,结果正是因为马谡在排兵布阵上的失误,且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一次败仗就杀一个将军,似乎不合情理,况且本来蜀国后期人才就十分稀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马谡,还被杀掉了,所以我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真的舍得吗?

肯定是舍不得,单从诸葛亮“挥泪”这两个字就能看出来了。那既然舍不得,为什么一定要杀呢?其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在诸葛亮独揽大权的时期,难免下面会有一些人等着看诸葛亮的笑话,现在好了,你的人出事了,你怎么办?诸葛亮做事一向以身作则,为人也刚正不阿,这个时候为了堵住下面的悠悠之口,只能自断臂膀。

第二,在战争的准备期,众人讨论谁做先锋的时候,很多人都推荐魏延和吴懿,但诸葛亮一心的要担保自己的小兄弟,最后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将马谡推上了先锋的位置。刘备生前其实给诸葛亮交代过,说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不可重用,但在这个关键用人的时刻,诸葛亮却违背了先帝的遗旨,怎么办?任人唯亲了吧?他不可能再包庇袒护了。

第三,在蜀汉政权体系里,有太多人不服诸葛亮,其中李严就是一个,李严是什么人?是刘备托孤之副,本来李严就对诸葛亮这个正的不太服气,时时叫板诸葛亮,早已是诸葛亮的眼中钉了,现在马谡出了这个事,不是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吗?所以,诸葛亮为了收拾李严,为了彰显自己公平、公正、公开,为了执行自己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只好将马谡杀掉。

所以说,杀马谡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处理打败仗的将军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降级、军棍、戴罪立功等等,不一定非要杀掉,但诸葛亮却杀掉了马谡,其中的原由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也清楚了诸葛亮挥泪的原因,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来说,他是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杀了一个自己欣赏的人,杀了一个能为国所用的人,想到这些,诸葛亮不禁悲由心来,潸然泪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