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晋文公

发布时间:2020-07-07
1

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何不出来?史书上根本没有相关记载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介子推的故事大致如下,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浪十九载,其间有一次重耳等人流落荒野,饥寒交迫,这时介子推就在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给重耳吃。重耳返国当了国君,大赏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想寻求晋文公重耳的赏赐,与母亲一起隐居深山。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去请他出来做官,但他始终不肯出山。晋文公以放火烧山相逼,可介子推宁愿与母亲活活被烧死也没出来。后来,焚林之日成了寒食节。

介子推的故事,有几点困惑。

第一个困惑是如何止血,就算现在人自己搁块肉都无法自己止血,只能上医院处理,更何况在古代了,还是在荒郊野外。就算不得破伤风,但是止血总该是个巨大的难题。《东周列国志》写得更玄乎,“众人争采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忽见介子推捧肉汤一盂以进,重耳食之而美”,介子推不仅迅速完成止血工作,而且还忍受着疼痛将肉烹饪成汤,并亲自端给重耳。

第二个困惑是为何非得割肉给重耳。别人也一样挨饿的,不可能别人比重耳饿得轻,为何需要割肉给他吃,还说成救了重耳一命呢?别人没吃肉,后来也都活了下来,甚至介子推自己割下块肉,也能活下来。假如不是为了救重耳,只是为了给他填饱肚子,让他吃上肉,那就更愚蠢至极了。

第三个困惑是介子推到底孝不孝顺。从记载来看,介子推是个孝子。《孝经?开宗明义》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割自己的肉给别人,是很不孝的。

第四个困惑是介子推是奴才还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从割肉来看,是愚忠的奴才。但是,后来他又有铮铮铁骨了。

在《史记》中,介子推是如此出场的: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那我就纳闷了,当初介子推忠心耿耿风尘仆仆地追随重耳图啥呢?十九年呀,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难道是他在十九年里一直没想明白过。虽说人是不断改变的,但是骨子里东西却是很难改变。

第五个困惑是至于放火烧山吗?不出来,就耐心等呗,至于放火烧吗?放火烧岂不是太残忍,这与重耳在当国君时实施仁德政策严重不一致呀。山林之火一旦烧大了,救都不好救,怎么控制呢?火大了,就算想出来也出不来了,浓烟滚滚,辨不清路。

《史记》与《左传》对介子推的描述基本相同,并无“割股奉君”和放火烧山的记载。我以为“割股奉君”是假的,放火烧也是假的,这些没准是后世当权者编造的。目的是教育手下人,你们得多向介子推学学,侍奉主子不惜自己的一切,主子一旦成王成皇,就识趣地功成身退,连邀功行赏都不要。如果臣子都有这般境界的话,那主子多么心静呀,连杯酒释兵权这出戏都不用唱了,银子和酒全都省了。即便是《史记》和《左传》中的记载,我觉得也有不实之处。如介子推说:“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

查看详情>>
2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背后,是因为晋文公政务繁来不及封赏吗?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由于晋文公“赏从亡,未及子推”,介子推辞官隐居。当晋文公再次见到介子推时,已经是尸骨一堆。因此,千百年来,只要提及介子推,晋文公即有忘恩负义的嫌疑。

介子推割股救晋公子重耳

《韩诗外传》上说,当初,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经过曹国的时候,他的一个叫里凫须的侍从偷走了晋公子重耳的所有钱财,逃之夭夭。晋公子重耳一干人等身无分文,流落到曹国,本来想向曹国讨要点食物,恰好曹共公对他无礼,于是离开了曹国,途中饥饿难耐,已经到了无法前行的地步。在此情形下,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饥饿的晋公子重耳吃,救了一命。

当晋公子重耳得知是介子推割股救了自己之后,感动不已。那副场景不难想象,晋公子重耳满口“有朝一日回国为君,定不相负”的话肯定没少说。此时晋公子重耳尚在落难之时,大家均不知将来会怎样,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介子推之: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参考清人吴乘权等辑录的《纲鉴易知录》可知,介子推未等到晋文公封赏,自己就躲到深山里去了。原文如下:

初,文公出奔,十九年而后反国。尝馁于曹,介子推割股以食之。及归,赏从亡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而不及子推。子推之从者悬书宫门....。使人求之不得,隐绵上山中。焚其山,子推死焉。

当“及归,赏从亡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而不及子推”的事实摆在眼前时,难怪介子推的随从们为介子推打抱不平。他们将一块牌子挂在宫门口,用以提醒晋文公,介子推还没得到封赏呢。那块牌子到底写的什么,让晋文公一看便知是介子推,上书:“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

但是《史记》记载晋文公说:“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晋文公接手的晋国正值百业待兴,从亡者的功劳不应该忘记,但是更不可将社稷大事搁置一边,而专门处理“赏从亡”。

恰在此时,周王室发来告急。社稷面前“未及子推”实属有情可原。

但是当晋文公意识到“未及子推”的过错伤害了介子推之后,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但他已经离开了大家的视线。

最终晋文公还是打听到了介子推的藏身之处,他躲到绵上山去了。晋文公命人搜遍了绵上山,也没有找到介子推。为了逼介子推尽快现身,晋文公下令火烧绵上山,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世了。

所以,晋文公意识到“赏从亡,未及子推”的过错之后,立即派人到山里去找介子推。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出于无奈才放火烧山。至于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的大火烧死的,还是大火焚山之前已经死去,尚无可参考的证据做定论。但是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需要营造一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既要塑造晋文公仁君的形象“使人求之不得”才“焚其山”,以彰显晋文公为报恩寻找介子推之苦,最终“环绵上田封之”,又要把臣子塑造成忠贞不渝,甚至以死表示忠诚。从这个角度来讲,介子推身死与晋文公焚山是两件本无因果关系的事件,仅因为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最终关系紧密。我甚至认为,介子推在晋文公焚山前已经去世了。

晋文公...

查看详情>>
3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介子推写了这样一封血书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真狠),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口味有点重)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但偏偏忘了介子推。有人一看,不乐意了,就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这才猛然忆起旧事,于是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这个时候,有个“人才”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乃下令举火烧山,这一烧,就是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急了,立马上山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一下子就懵了,望着介子推的尸体,许久才晃过神来前去安葬遗体,当挪开介子推的身体时,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泣不从声,慢慢的将血书藏入在袖中。吩咐手下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表示纪念介子推,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并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的时候,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都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这个时候,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查看详情>>
4

原来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不是偶然,晋文公论功行赏早就忘了他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期间,有一批人忠心耿耿的追随。据说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听说重耳想吃肉,就从大腿上找原材料。后来重耳继位,介子推隐居起来据不受赏,听说国君找他,就带着老母亲隐藏在山林之中。晋文公听人建议,就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老母被烧死在山中。那么关于介子推这个人,《史记》是如何记载的哪?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在重耳即将度过黄河回晋国的时候,手下有个叫狐偃的人,也是重耳的舅舅,在流亡的途中和重耳有过争执,估计是怕重耳继位以后翻旧账,就假意要离开。重耳也知道舅舅的心意,就对着河伯发誓,说绝对不会辜负舅舅。

放在今天咱们看来,不管是舅舅还是外甥,彼此之间的举动,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可是跟在身后的介子推觉得狐偃做的不对。他说公子能有今天,完全是上天的安排,可狐偃却当成了自己的功劳,还假模假样的请功,真不知道羞耻,我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同朝为臣。而后介子推就自己过了黄河,回家了。

晋文公继位以后,开始安顿百姓,封赏功臣,因为有功的人实在太多,一时半会没封完。还没等封到介子推的时候,周天子那里出了点事情,来找晋文公帮忙,晋文公就先去忙周天子的事情了,介子推没有主动去要求封赏,也就暂时没有得到赏赐。

介子推跟母亲讲,晋献公一共有九个儿子,只有我们国君还健在,上天不想让晋国灭亡,就一定会指派君主,只能是我们国君延续晋国的烟火。可这些人居然把上天的功劳当成是自己的,拿别人的东西尚且是偷窃的行为,他们居然敢抢上天的功劳,真是自不量力啊!这当臣子的拿罪过当功劳,做国君的因为臣子奸诈而赏赐,我真的不耻与这些人为伍。

听儿子这么讲,介子推的母亲说,你心里这么不痛快,干脆也去要封赏好了,何必把气憋在肚子里。介子推摇摇头,他们这么干已经是犯罪了,我要是再学他们就是罪上加罪了。再说我一直在这里对国君口出怨言,怎么还能再吃他的俸禄。

母亲看儿子有点看不开,就试着开导他,就算你不是为了自己富贵,可总也该让国君知道一下真相吧!介子推还是摇头,说话这个东西,是一种表示自己存在的方式,现在我都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存在,又何必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介子推母亲听到这里,就对儿子讲,如果你心意已决,那我们一起隐居吧。从此母子二人就从熟人的圈子里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

介子推有自己道理,可他手下人替他叫屈,他们就在宫门前帖了一张条幅,上面写了几个字“龙想上天,五条蛇辅佐,龙已升入云端,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自哀怨,不见处所”。

晋文公一看就明白了,这肯定是说介子推,他懊恼自己忽略了这个忠心耿耿追随自己的人,就派人去寻找,结果毫无踪迹可寻。后来听人讲,介子推和老母去了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就把绵上山中的周围的土地封赏给了介子推,把那里称为介山。晋文公对身边的人讲,就用这件事来记载我的过失,表彰善良的人把!

在《史记》记载重耳流亡的过程中,没有着重记载过介子推。晋文公论功行赏的时候,介子推也没有排在前面,说明介子...

查看详情>>
5

割肉奉君的介子推为何没有得到晋文公的封赏?晋文公心里早有一杆秤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一朝君主一朝臣,领导最主要的权力,就是人事权,和骊姬,晋惠公一样,晋文公上台第一件事情,便是重用自己人,对跟随自己流亡的赵衰,先轸,狐偃,贾佗,魏犨,胥臣等人,先封赏爵位,再提高待遇,都安排在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上。

然而晋文公又不同于他的前任,他虽然提拔自己人,但绝不是任人唯亲,他提拔的这些人在当时都是公认的贤才。对自己阵营以外的青年才俊,晋文公也予以了提拔重用。比如荀林父,他爹就是死保骊姬母子的荀息;比如郤缺,他爹就是晋惠公死党而且曾在晋文公即位时造反的郤芮。请注意以上提到的这些名字,他们将在晋国未来的历史里翻云覆雨。

因为需要提拔的人实在太多,难以面面俱到,一时疏忽,漏掉一个人,叫介子推。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营养不良,面黄肌瘦,介子推看着不忍,悄悄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给晋文公补身体。

“割股奉君”这一幕,实在太血腥,如果被管仲看见,不知道会不会出面阻止:割股以奉君,非人情,不可。起码在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看来,介子推真的是有些不近人情。晋文公元年春天,秦军护送重耳到黄河岸边。重耳和他的追随者们,多年在外吃苦受难,眼见终于要熬出头了,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狐偃是个练达的人,深深明白君主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道理,想起了当年在齐国郊外,重耳为了一个女人齐姜,要持戈杀自己的情形,觉得有必要在重耳即位之前,给重耳打一个预防针,以免将来遭到反攻倒算,于是清清嗓子,对重耳说:我跟随主公多年,犯了很多错误,我自己都知道,等主公登上公位,就让我告老还乡吧。重耳何等聪明,听出了狐偃的弦外之音,此番入晋,正值用人之际,得好好安抚自己这些手下,于是指着滔滔黄河水,对狐偃说道:等我登上君位,要是不能善待狐偃,就让河伯收了我。狐偃一颗心终于放在了肚子里,但在一边旁观的介子推对狐偃这般惺惺作态实在看不下去,指责狐偃道:狐偃我真是看错你了,学会和主公讨价还价了,和你这种人在一起做事,太可耻了。于是说了要走的狐偃,留下了。没说要走的介子推,不辞而别。所以此番封赏功臣漏掉介子推,实在不能全怪晋文公。

介子推在晋文公眼里,没有赵衰狐偃等人重要。晋文公心里,自有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在后来与壶叔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是这么说的: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授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这四等标准,介子推充其量只符合最后一等。

割股奉君,是先进事迹,听起来很悲壮,但确实不必过分表彰,否则介子推岂不是和那个杀子奉君的奸臣易牙一样了?有人才的标准是对的,否则自己人再多也没用,治国理政,可不是小孩子们过家家。洪秀全的人很多,没有标准,滥封滥赏,太平天国一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字都不够用了,就用字典封王,一字一王,有意思吗?

站在介子推的角度,却感受不同。他眼看见那些他看不上的人,都被封赏了,他和母亲倾诉,指责狐偃等人的世故狡诈,在倾诉和指责中,...

查看详情>>
6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伪君子”晋文公的恩将仇报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介子推的故事在清明节的传说中是最为著名的,他的来源与寒食节有关。后来随着寒食节融入清明节,这个故事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在即位之前的家臣。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但非法定的晋国国君继承人。晋献公晚年宠爱年轻漂亮的骊姬,听从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并引发了国内混乱。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臣逃出晋国,介子推便是其中一员。

在出逃的过程中重耳一行人过得很苦,很多时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卫国的时候,为重耳管理后勤的家臣头须带着所有的粮食逃跑了,整个逃难的队伍遭遇了粮食危机。由于经过了长途跋涉的逃难,大家的身体都不太好,重耳很快就被饿晕过去,生命垂危。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将自己大腿肉割下来,和野菜一起熬煮成肉汤,供重耳食用。介子推的这个举动让重耳非常感动,声称自己回到晋国后若能成为国君,必然好好报答介子推。而介子推能在重耳落难的时候跟随,并割自己的肉救命,也说明了他对重耳的耿耿忠心。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承国君之位,这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当初跟着重耳出逃的家臣们都先后受到封赏,甚至一些贪婪的小人找各种理由上书请赏,唯独对晋文公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被遗忘了。介子推对赵衰、狐偃等居功自傲,主动请求封赏的行为很是鄙夷,认为他们是小人行径,于是辞官隐居于绵山,不与这些人为伍。介子推的邻居解张觉得很不公平,于是写信上书给晋文公。晋文公看到书信后感到很惭愧,连忙派人到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为了躲避晋文公派来的人,便背着母亲进入了绵山深处隐居。

晋文公多次派人请介子推不至,于是亲自带兵包围了绵山,并让士兵搜查绵山找寻介子推。介子推躲藏的绵山便是现代的山西介山,山势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晋文公要在里面找两个人几乎不可能。由于多日找寻未果,晋文公失去耐心,于是派出士兵烧山。古籍中称他本想通过烧山的方式逼出介子推母子,然而山火太大不可控制,最终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看到介子推母子抱在树上被烧死的情景时嚎啕大哭,然后便将绵山改名叫介山以示纪念,并将当天定为寒食节,让晋国百姓每年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孝子,对他的母亲很好,因此在晋国百姓在祭祀介子推时也会同时祭祀他的母亲。这个风俗后来逐渐被发展到祭祀自家的祖先和长辈,渐渐就有了寒食节上坟和扫墓的风俗。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这个风俗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日。唐玄宗的时候专门为寒食节扫墓开辟了假期,把祭扫的日期从两天增加到四天,这算是中国最早的清明小长假了。宋元之后南北方风俗逐渐融合,清明节逐步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习惯,于是有了我们今天清明节祭扫的风俗。

然而我们在回顾介子推的故事时,有人感动于他对晋文公的忠心耿耿,也有人钦佩他的廉洁奉公,还有人赞扬他侍母至孝,我是我却从中看到了晋文公重耳的忘恩负义。

在流亡四方的路上,介子推对重耳有着救命之恩,...

查看详情>>
7

历史上真实的介子推不是被晋文公烧死的?介子推为何不受封赏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一直追随。流浪的生活很艰辛,经常没饭吃。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一看这情形,晋文公再不吃饭,就要饿死了。介子推毅然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顿饭,重耳吃了感觉很美味。后来发现介子推一瘸一拐的,才知道自己刚才吃的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重耳很感动,当即许诺以后自己发达了,一定重赏介子推。

后来重耳历经磨难回到晋国,登上了王位,晋文公把跟自己流量的大臣都封赏了个遍,愣是把介子推给忘了。后来别人提醒,才想起介子推。晋文公很后悔,决定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听说之后,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就带着自己的老母归隐山林,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听说介子推在绵山,就带着人马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死活不出来,这时候晋文公手下的赵衰和狐偃出了个注意,让晋文公烧山,因为介子推是个孝子,必定不会让自己的母亲跟着烧死。晋文公就下令烧山。可是介子推宁死不从,最后抱着大树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烧死了。

晋文公很后悔,认为对不住介子推,就下令在这一天全国禁止烧火做饭,以此纪念介子推,表达自己的歉意,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以上说法,最早来自于《吕氏春秋》,后来司马迁在修《史记》的时候,继续采用这种说法。由于史记的影响力太大,对于这种说法,也就形成了共识。但是在另外一本有名的史书《左传》却有另外的说法。

根据史记的说法,山西有两个地方在争夺介子推是在那被烧死的。分别是在山西的绵山和山西的凤凰山。这俩争论的焦点是:史记记载的绵山不是今天的绵山,而是今天的凤凰山。当年晋文公从都城(晋国首都有好几个地方)出发经过一天的行程根本到不了今天的绵山,今天的凤凰山才是古代的绵山。而今天的绵山就说凤凰山是在强词夺理,现在的绵山就是过去的绵山,还抢先一步搞了介子推的纪念。

《左传》有一篇《介子推不言禄》,后来的《古文观止》也收集了这篇文章。左传将介子推写作:介之推。

左传在记载介子推不受赏的时候,给出了介子推的理由: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大概的意思就是:晋文公的爹有九个儿子,现在就剩下晋文公一个了,这是天命,不是我介子推辅佐的功劳,自己不应该受这个赏赐。因此坚决不接受。

后来介子推在征询了自己老母亲的同意下,毅然归隐山林。后面的情节与史记大概一样。晋文公也带着人马去寻找介子推。但是左传并没有写晋文公放火烧山,并没有把介子推给烧死。

左传是这样写的:隐而死。也就是说,介子推和他的老妈最后一直是隐居到死。

后来晋文公没有找到介子推,晋文公是这么做的:”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根据左传的说法,也就是说,晋文公并没有找到介子推,晋文公觉得这是自己的过时,就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

查看详情>>
8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有何居心?原来都是晋文公在作秀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被千古传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足下”一词,因此成为对别人的尊称。“寒食节”也成为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

介子推割的真是自己大腿上的肉吗?

晋文公重耳在出逃期间,有一次非常饥饿。向老百姓要吃的。老百姓却给他土块。虽然跟随的大臣说,这是象征着你即将得到领土。但是,这样的安慰话,不解饿啊。这时候,介子推出去了。出去后,摘了一些野菜,又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和野菜一起,熬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吃了这么美味的肉汤,知道这肉是从介子推大腿上割下来的以后,非常感动。

这件事,我觉得很值得怀疑。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医疗技术是非常差的。就算是医生,常常都对大面积的伤口破损,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是古代没有消炎药。当出现巨大伤口的时候,为了防止化脓,有时甚至需要把烙铁烧红,强行烙伤口,以此消炎。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的是一块肉,而且还要够重耳吃,那样创伤得有多大啊?介子推又不是医生,他怎么可能把这么大的伤口治好?

所以介子推用来熬汤的那块肉,很可能并不是从他的身体上割下来的。说不定是从其它动物身上割下来,或者是家禽家畜身上割下来,然后介子推想要感动重耳,故意在自己腿上划了一刀。

还没有完。重耳回国以后,大封功臣。那些跟随他四处流浪的人,重耳都给予了极高的待遇。但是重耳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不求功名。不过我觉得这话不对。不管介子推求不求功名,重耳应该想到啊。重耳没想到,肯定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又有可能没忘,他是怀疑介子推那块肉的来源,因此故意不封赏。

而且,果真介子推不求功名,为什么他还要写一首发牢骚的诗呢?这首诗是这样的:“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据说是因为介子推的邻居解张看到这首诗后,为介子推打抱不平。晚上的时候,悄悄把介子推写的这首诗,用箭射到城门上,让重耳知道。

不求功名,想要隐居,那就得远远地躲起来。还要写诗发牢骚,那肯定就是心里面有不平。这样一看,就感觉介子推实在是在作秀了。

重耳是真心想把介子推逼出山吗?

介子推不求功名,带着母亲一起躲到深山。重耳派人请他,他又不出来。于是,重耳决定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烧出来。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起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对于晋文公重耳做的这件事情,我也是严重怀疑他的真心实意。重耳真要寻介子推,他那么多军队,还有寻不到的吗?在古代,大火烧山是以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火一旦在森林中燃起来,基本上是不可能扑灭的。而且火势的发展速度很快,山上的人根本就跑不赢,何况介子推还带着一个老母亲。这种情况,重耳应该是很清楚的。他很清楚,但他最终选择采用这种办法。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重耳这样做,是真心想把介子推烧出来,还是想烧死介子推。

有人会问,重耳为什么要烧死介子推呢?道理很简单。介子推用他的行动表明了,重耳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介子推不原谅这...

查看详情>>
9

历史上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真相是什么?史料记载令人吃惊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在汉、唐时期的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都说,这个节日是晋文公为了纪念被自己烧死的介子推而设。但是我们看史书时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

一、重耳可能不是“纵火犯”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士,关于他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记录得十分简洁。故事大意是:介子推早年随晋文公流亡在外,晋文公回国之后,封赏那些当初跟随他流亡的士人。介子推不言禄,禄也弗及,然后和母亲一起归隐,不久就去世了。晋文公事后去寻找介子推,但是并没找到,于是封了一块地给他,算是奖赏,用以提醒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关于介子推历史最原始,也是最权威的材料了。

从这一段材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描述介子推的死因。关于他是被焚而死的说法,最初的提出者是战国中期的庄周(庄子)。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提到介子推的死因,说他是“抱木而燔死”。庄子之后,屈原又在《楚辞》中,继续发明造创出介子推的新死法——“立枯兮”,说介子推是站着被烧死的。

我们都知道,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看过《庄子》的人都知道他那犹如鲲鹏展翅、翼垂云天般的文学想象力。而屈原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楚辞》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就不必多作说明了。

因此,庄子与屈原的说法,是不被后世史学家承认的。司马迁《史记》中,没有采纳介子推被烧死的说法,还是按照《左传》的提法,说介子推只是归隐,最后死亡。既然按照信史的说法,那么重耳从来就没有找到过介子推,放火烧死他也就无从说起了。

二、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介子推传说,其实是经过千百年以来,各路思想家、文学家们的集体加工,创作出来的。介子推本来是哪里人,他生于哪里,死于哪里,原先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他被写进了《左传》这部书中。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突然就成了一个“红段子”,包括《庄子》、《楚辞》、《吕氏春秋》在内的许多经典著作都引用了他的故事。

但是,在引用这个故事时,学者们都遇到了一个较大的麻烦。学者引用故事是想要证明,介子推是古之贤士,或者想要证明重耳是一位知过能改的明君。但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都是残缺不全,语焉不详的。因为《左传》中虽然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时间以及发生的地点,却没有讲明白其中的“经过”。介子推为什么不想接受赏赐,最后又为什么要离开晋国,这些都没有交代明白。

引用这样的例子,是不可信的。于是学者们就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展开了“相对合理”的历史推测。在介子推的死法方面,庄子最早提出,介子推的结局是“燔死”,就是被烧死;后来屈原说介子推是“立枯兮”,也就是抱着树被烧死。庄子除了提出介子推的死法,还补充了这则故事的细节,比如“割其股以食文公”。学者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介子贤士的形象。

现代人一般认为这不可能,割哪里也不能割大腿啊,因为要是割到动脉,失血过多就死了。但是,后来的学者们认为,这个细节非常具有典型性,还是把它保留下来了。

《吕氏春秋》的...

查看详情>>
10

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子推?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什么反应

春秋
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啖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其死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介子推忠孝气节和独立精神历来为后人绥推崇,北宋黄庭坚赞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割股啖君

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听信骊姬谗言,杀害太子申生,并派人抓捕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重耳自知不敌,于是弃城逃跑,开始了长达19年的逃亡之旅。由于重耳谦虚好学,善于结交贤能之士,介子推和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一批晋国当时的能臣一起追随其逃亡。

重耳一行人先是在其姥姥家狄国安稳度过了12年。公元前643年,由于晋惠公(重耳的弟弟夷吾)派勃鞮到狄国追杀他。重耳得到消息之后,匆匆告别在狄国娶的妻子季隗后就马不停蹄地奔向齐国,寻求当时的霸主齐桓公的庇护。

在经过卫国时,当时的卫文公认为重耳只是一逃亡的人,没有什么用处,就没有理他。当他们走到五鹿这个地方时,终于都饿得头昏眼花,熬不下去了。于是就去向田地里的农民讨吃的,一个农民就递给重耳一块土,还调侃到:“给,拿去吃吧!”。当时就把重耳气的牙痒,差点就动手揍他,但是被狐偃阻止了。狐偃对重耳说:“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

可是,这种阿q精神能够治愈一下心情,却解决不了噜噜饥肠啊。介子推看到重耳实在是饿得难受,就主动提出去找吃的,转过一片小树林,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拿回去骗重耳说是买来的肉,给他和着野菜煮了一锅汤吃,才总算是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

后来,重耳知道了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非常的感动。

辞官归隐

重耳流亡了19年,历经八个国家,尝尽了人间冷暖,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在秦国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杀死侄儿晋怀公(晋惠公儿子子圉)即位成为晋文公。当一行人来到黄河边的时候,和介子推一起追随晋文公的咎犯对晋文公说道:“我和您一起周游各国,犯了许多错,我自己心里明白。现在您就要回国即位了,就让我从此离开,回家去吧!”晋文公心里知道,这是咎犯在表明自己追随多年的功绩,于是回答道:“以黄河为证,如果我回国不能与你共享富贵,天地不容。”于是把身上的玉块投进黄河,一起盟誓。介子推在船上看见了,认为重耳能回国是天意,而不是他们这些追随的人的功劳,而他们把这一切看作自己的功劳而请求封赏,就像盗贼一样,是十分可耻的行为。

晋文公即位之后,不仅那些追随的人受到了封赏,一些善于钻营的小人,也得到了奖励。介子推对这些现象感到愤恨,于是便辞官归隐,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

报树而死

虽然是介子推不肯受赏,但很多人认为是晋文公不愿意封赏介子推。因为传言晋文公怀疑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他吃,是骗了他,所以没有封赏介子推。其实,在历史上,关于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