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齐国的政治情况是怎样的
今天小编带来的是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从中看齐国的政治情况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虽然是动乱时期,但也是人才时代,南国先生就是处于这个年代里。不知道这到底是哪一年。南郭先生毕业于大周皇家音乐学院第一届器乐研究生班,主修于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乐器竽。
当时音乐很受欢迎,周天子、诸侯、山野樵夫,都不乏演奏和唱歌的大师,各种乐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就像一系列政治家一样活跃。
齐宣王十分重视人才储备,开办了稷下学宫,招收了十万名学者。他对音乐也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对于南郭先生这批音乐人才来说,齐宣王渴望将他们招聘到自己的部下。所以南郭先生一毕业,齐宣王就给他寄了一封委任书,聘请他担任齐国交响乐团的首席执行官,年薪数千小时。
南郭先生在齐国国家交响乐团工作了十多年,他一直都很顺利,吹竽的技巧也越来越熟练。他被评为高级技术职称,相当于国家一级演员,并被任命为交响乐团团长。他在齐国的主要演出中很活跃。
南郭先生不仅深受齐宣王的信任和爱戴,而且与相国孟尝君关系也很好。孟尝君有一个爱才的名声在外面,当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和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与前些年的"四大天王"相比,这已经足够了。
于像南郭先生这样的音乐人才,孟尝君自然会尽力吸引人脉。
南郭先生也很感谢孟尝君,他经常向孟尝君讲述齐宣王的悲欢离合和他的一举一动。这样,孟尝君在处理军事和国家事务方面的观点总是与齐宣王的观点一致。他深受齐宣王的信任和信赖,他的权力始终落在政府和反对派手中。
齐宣王的儿子田地在这一切的眼里,心里都很担心,当然,他不是担心南郭先生,而是孟尝君!
转眼间,公元前301年,发生了齐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齐宣王的逝世。一直在等待机会的田地终于继承了齐国的王位,并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齐愍王。
在齐愍王和他的亲信进行了详细的商量之后,他决定先和南郭先生开刀。因此,《关于齐国国立交响乐团的改革方案》出台,提出,鉴于齐国目前财政紧张,决定将国家交响乐团改革为自负盈亏的机构,全面投放市场,不再享有财政资助。在管理上,负责人负责制度,领导公开录用到社会,中层干部竞争职位,全体职工统一参加考试,不及格的人员一律推展出来。
南郭先生已经被撤职,别墅被没收,司机的汽车被没收,而且由于巨额财产的来源不明,他即将接受调查和处理。孟尝君明白,这件事实际上是在向他袭来,如果他干预,他会授权他人,这样他只能在前进的道路上退却,任由事态发展。
南郭先生一看到这种情况,就知道他永远不能留在齐国。不管他是去竞选领袖还是参加考试,他都只会侮辱自己,蹲在轮班室里。目前,最好的选择只能是36人--走路是最好的政策。
有一天晚上,南郭先生抱着他心爱的余先生,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只留下了齐。接着,齐敏王向全国宣布,南国先生不愿透露自己的马脚,不敢参加比赛和考试。他是在夜里跑掉的,这就是滥竽充数的...
查看详情>>与“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齐国的政治情况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晏子使楚除了赢回齐国的威风 还衍生出一个经典成语
自从晋悼公起用了赵武,晋国又成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儿子晋平公的时候,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
公元前531年,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进攻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晋平公回绝了。这等于说晋国不再是中原诸侯的领袖了。
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打算接着晋国来做霸主。他听到楚灵王进攻陈国、蔡国,晋国吓得不敢出兵去救,特意派大夫晏平仲做使者到楚国去观察一下,想看一看这个南方大国到底有多大的实力。
楚国君臣听见齐国派使臣到这儿来,成心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楚国人知道晏平仲是个小矮个儿,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
晏平仲看了这个窟窿,听了接待的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狗国’来,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呐,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
接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愣了半晌,想想这个晏平仲够厉害的,只好吩咐人打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那些个迎接他的楚国大臣们又说了好些难听的话讥笑齐国和晏平仲,全都给晏平仲拿话驳回去了。楚国的大臣们再不敢随便张嘴了。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在后走的人脚尖能碰着前面人的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呐?”
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平仲打着哈哈说:“大王您这一问哪,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大王,您说我该怎么办呢?”楚灵王说:“实话实说,只说无妨,我不生气。”晏平仲拱了拱手说:“敝国派出使者有个规矩,访问国的君主贤德呢,就派上等人去,访问国的国君不贤德,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好,就只配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听得哭笑不得,心想晏平仲这张嘴真像刀子似的,也只好陪着笑。
到了请客人吃饭的时候,楚灵王事先安排好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故意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哪儿的人?”武士回答:“是个小偷,齐国人!”楚灵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做这路事情?”
在场的楚国大臣们得意洋洋地笑了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子晏平仲可丢了脸了。
哪知晏平仲脸不变色,正经八百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橘柑,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柑,一种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zhǐ)。为什么橘柑会变成枳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成偷东西的人了,也许是水土不同吧。”楚灵王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给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请别见怪。”
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平仲的对手,大家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查看详情>>与“晏子使楚除了赢回齐国的威风 还衍生出一个经典成语”相关的文章
耗时五年的乐毅伐齐,最后为何不能对齐国斩草除根?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直接重创了赵国,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国伐齐重创的齐国,曾经也是和秦国平起平坐的强国。就五国伐齐来说,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的存在,意味着乐毅没能彻底消灭齐国。
五国伐齐后,乐毅耗时五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齐国呢?
早在公元前284年,乐毅就率军攻破齐国都城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于是,燕惠王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因此,对于乐毅来说,在齐国耗费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却依然没能拿下莒城、即墨这两座城池,也即没能彻底消灭齐国这一诸侯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齐国城池,也是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乐毅的怀柔策略,目的是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上下的斗志,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进一步来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从这一角度来看,乐毅是有机会彻底消灭齐国的,但是,他希望在不引起齐国上下激烈抵抗的基础上,彻底消灭齐国。而这,促使乐毅围困了即墨、莒城这两座城池,却没没有攻破城池的重要原因。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另一方面,对于乐毅来说,很可能缺乏攻下即墨、莒这两座城池的实力。因为在齐国的城池中,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在战国时期,齐国都城都城临淄之外,还在边境设立了四个都城,也即这就是“齐国五都”——临淄、即墨、高唐、莒、平陆。对于齐国五都来说,将齐国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也即这个都城,可以理解各个区域的中心城池。在此基础上,齐国在五个都城中,都准备了大量的精锐士兵,以及必要的物资等,从而方便其和战国七雄之间的作战。
比如《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在燕国发生子之之乱时,齐宣王调集了齐国五都的兵力,从而迅速攻占了燕国。...
查看详情>>与“耗时五年的乐毅伐齐,最后为何不能对齐国斩草除根?”相关的文章
管仲改革,让齐国奠定了称霸的基础,齐桓公也成了当时最强的诸侯
周幽王被杀后西周就灭亡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从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大致与《春秋》一书记载的历史相当,所以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结束了,周王室仅仅是诸侯国争霸所利用的一个旗号。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诸侯国开始强大起来,他们纷纷在内部进行变法图强,对外则兼并小国,展开争夺霸主地位的斗争。
齐国管仲改革
齐国是周公东征后分封功臣姜尚所建立的国家。并且给予齐国对夷狄的专征之权,这样就使齐国成为了东方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公元前686年,齐襄(xiang一声)公堂弟公孙无知发动内乱,弑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亡鲁国和莒(ju三声)国,后来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开始争夺王位,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国,曾带兵追杀公子小白。刺杀失败后,公子小白提前归国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继位之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后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有治国之才,若要成就霸业,非他不可。齐桓公也比较开明,于是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上卿,委以国任。于是管仲在齐桓公等人的支持下,全面推行改革:
一、政治、军事改革
1、管仲将“国”按照四民分业安居的原则划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乡三个,商乡三个,士乡十五个。其中士乡为服兵役的军士所居住的地方,从士乡所占的比重就可看出,齐国的军队人数是不少的,是在为以后争霸做准备。士乡又分为三个部分,即“参(叁)其国”,每五乡为一军,共三军,由国君与国、高二卿(曾辅佐齐桓公登位)各帅一军。士乡的编制为:五家为轨,设轨长,十轨为里,设有司,四里为连,设连长,十连为乡,设良人。管仲在国内建立轨、里、连、乡四级行政单位,他的目的就是“作内政而寄军政”,建立了军、政合一的行政制度。2、对鄙、野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以三十家为邑,设司;十邑为卒,设卒帅;十卒为乡,设乡帅;三乡为县,设县帅;十县为属,设大夫,全国分五属,即“伍其鄙”,属设大夫和正。鄙、野五属制,也是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建制。管仲还选拔鄙、野庶人中的“秀民”去当士,进一步提高士的社会地位。管仲在国、鄙实行的行征改革,所设的各级职务并不是世袭封职,而是带有僚属性质的官吏,平时为行政官吏,战时为军队各级长官,这样的做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袭贵族对封邑的管辖权。
二、对官吏荐举制的改革
各国在激烈的斗争中,迫切需要大量人才,于是管仲在世卿世禄制度之外,在齐国建立了制度化的荐举制。规定:各乡良人要进贤能于国,由国家任之以事,分派到各部门进行考察;各部门长官选拔其中优秀者推荐给国君,由国君亲自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职。地方官如果埋没和压制 人才的话,就会治其“蔽贤”、“蔽明”之罪。这种荐举制度在世卿世禄制时代,为出身下层的人才参与政治创造了机会,为齐国的政治增加了活力。...
查看详情>>与“管仲改革,让齐国奠定了称霸的基础,齐桓公也成了当时最强的诸侯”相关的文章
管仲改革为何只能让齐国称霸一世?管仲的实践,展示了他高超的思想和智慧
一、齐恒公联手管仲,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最成功的经济大变革
春秋有“五霸”,首霸者为齐桓公,齐国之盛,正是第一场经济大变革的结果。
周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黄河中游,而齐国地处偏远的胶州半岛,很像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福建,地狭、滨海、远离中央政治中心。
齐国的开国者是姜尚公,非姬姓王族,变法之初,属边远小国。所以,自古以来,弱者就是变革的发动机。
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好吃,好田,好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曾经“三辱于市”,是一个战场逃兵和很失败的商人。
齐桓公即位想有一些作为,于是自诩"三好先生"的齐桓公和失意商人管仲,联起手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最成功的经济大变革。
二、公元前7世纪,中国能诞生管仲这样的经济大师,就是一个奇迹
中国历代首相级官僚,商人出身者非常罕见,管仲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管仲很长寿,活到80多岁,他早时潦倒,盛年治齐,四十载而成霸业。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经济治理的流派无非两种,一个是重农主义,一个是重商主义。哈耶克认为,东西方的早期文明都是重农轻商,对商业的厌恶是一个共同的早期传统。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在中国,儒家孟子轻蔑地把商人称为“贱丈夫”。然而,商人出身的管仲,是极其少数的重商主义者。
在公元前7世纪,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区仍处于荒蛮时代,中国却能诞生这样的经济大师,实在算是一个奇迹。
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经济改革的总体设计
以辅佐齐桓公齐国富国强兵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为总体目标,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指导方针,以振兴商品经济作为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开展以商治国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按照宏观调控和微观放活的方法管理经济,在经济领域上大胆改革,开展四民分业、贸易兴国和盐铁专营三大创新,推动涉及产业、税收、价格、贸易等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套改革。坚持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生活富裕,国家稳定发展。坚持扩大对外贸易,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保持融洽,实现对外关系的发展,发动“经济战争”实现称霸诸侯,做到以商止战。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四、管仲“以商治国”兴齐,用的正是商人的办法,是一位无...
查看详情>>与“管仲改革为何只能让齐国称霸一世?管仲的实践,展示了他高超的思想和智慧”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说管仲改革为齐国后来的衰落埋下隐患?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又被称为东周时期。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前后划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一段从分封诸侯的周礼体系逐渐礼崩乐坏的时代,并且涌现出了一批诸侯霸主和变革先锋。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并称“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称霸的诸侯就是齐桓公。本文就要详细聊一聊春秋时期齐国的霸业,尤其是管子改革的内容。管子就是管仲是历史上的一代贤相,辅佐齐桓公治理朝政,并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所以要想了解齐桓公的霸业是如何完成的,首先就需要厘清管仲变法改革的逻辑。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社会秩序处于一个剧烈的大变局中,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周秦之变”。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管仲可以说是第一个首先从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人物。当然,管仲改革不仅包括了经济和政治,还有军事、外交等其他方面,涵盖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绝大部分领域。
军事方面,管仲把对民事的管理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通过“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方式达到“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效果。当时齐国的领土分为两大类别,即“乡”和“鄙”两个行政单位。其中乡是指国都以及周边地区,所以被代称为“国”。乡作为重要单位,其中能够出士兵的乡被分为三部分,分别由齐桓公和另外两个齐国贵族国氏和高氏掌握,各掌握5个乡,也就是15个乡。齐国当时总计有21个乡,不过其余6个是不参与战争的工商之乡,主要负责提供战争所需的军需物资、交通后勤等等。所以《国语》中的“叁其国”指的是将15个士兵之乡一共组织成为三支军队,即三乡军。
三乡军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相互之间都是乡亲,十分熟悉。管仲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军队,并且以五个人作为基本军事行动单位,并让他们祭祀共同的鬼神,祈求福报,相互抚慰,建立深厚的共同情感。这样一支军队拥有浓郁的血亲意识、乡里意识,能够确保军队内部的凝聚力。至于“伍其鄙”,这涉及到了在齐国乡和鄙之间的区别。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国野”制度,用城郭围起来的地区被称之为国,其中的居民是“国人”,而在城郭之外居住的野外居民则被称之为“野人”。齐国的祖先在周朝建立时是以征服者的身份统领泰山南北的大片土地的,许多被征服者都是曾经莱夷等部族,这些人并不属于国都临淄及周边地区的21个乡,因而被称之为鄙。
前文提到的21个乡是齐国的基本民众,他们曾经是在西周初年与姜齐君主一同而来的征服者后裔。随着时间的流逝,鄙在齐国的地位也在提高。他们虽然被称为“野人”,但是也有自己的城邑,社会结构也分化为上下层,仅仅是因为整体被征服,所以才作为“鄙”进行管理的。管仲对鄙的管理措施是三十家为一邑,并设立一名司官;十邑为一卒,设立一名卒帅;十卒为一乡,设立一名乡帅;三乡为一属,设立属帅;五属由一位五大夫管理,称之为五属大...
查看详情>>与“为什么说管仲改革为齐国后来的衰落埋下隐患?”相关的文章
孔子周游列国在齐国的时候遭遇了怎样的对待?大圣人游说各国却到处碰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创始人,被后世称为至圣。
避乱入齐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斗鸡之变”,并由此引发了内乱。鲁昭公大败,并被迫逃亡齐国。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为避战乱,于是与一众弟子周游列国,也是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到了齐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齐太师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近齐景公。孔子想借助齐景公实现自己的忠君尊王、实行仁政、天下安定的政治理想。
初次见面
孔子到齐国之前,就曾在鲁国与齐景公有过交往,并有关于霸业与国之大小的讨论,留下了较好的记忆。那是在五年前,正当而立之年的孔子与齐景公的第一次见面。
《史记·孔子世家》: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当时齐景公与晏婴一起来鲁,齐景公请教孔子:“秦穆公的秦国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然而他却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公正恰当。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这个霸主还是小的呢。”
景公问政
想起这些,孔子对这次齐国之行充满了信心。
这次孔子在齐国居住了将近两年,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有过多次交往,并与齐景公有过两次著名的谈话。
《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有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说:“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意思是要维持社会上的统治秩序,各人要按其名分办事,齐景公听后很是赞同孔子的说法。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政在节财。”孔子看准了齐国当时最大的毛病是奢侈浪费,齐景公听了表示满意,这大概因为齐国由于富足而不注意节约,实在奢侈得不像话了吧。
对于孔子,齐景公确实是动心了,想把尼谿地方的田地封给孔子,并要给以接近于上卿的待遇。
晏婴反对
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遭到了以晏婴为首的齐大夫的反对。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晏婴是这样劝阻齐景公不要重用孔子的:“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经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晏婴这些话说明孔子的为政理念在齐国行不通。齐景...
查看详情>>与“孔子周游列国在齐国的时候遭遇了怎样的对待?大圣人游说各国却到处碰壁”相关的文章
如果齐国没有派兵征讨鲁国,孔子周游列国会不会结束呢?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
查看详情>>与“如果齐国没有派兵征讨鲁国,孔子周游列国会不会结束呢?”相关的文章
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因竟然跟齐国送鲁国的礼物脱不了干系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56岁的孔子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代理相国。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鲁国出现了久违的活力,国家各项事业一派欣欣向荣。
已经衰落了一百多年的鲁国出现这一反常现象,让看在眼里的老邻居—正在走下坡路的齐国顿生敬畏之心。历史经验告诉齐国的大臣们,一旦鲁国崛起,齐国会是第一个倒霉蛋,于是他们纷纷怂恿齐景公给鲁国送份大礼,好让鲁国今后能对自己手下留情。
齐景公对于鲁国的变化看在眼里,更急在心里,他不想今后挨打,但也不想拿祖先留给自己的土地白白送人。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给他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可以送礼,但这礼物绝对不能是土地,而是80名能歌善舞、模样俊俏的妙龄女子,以及30匹骏马。
当这些礼物送到鲁国的都城之后,刚开始鲁定公和季桓子都没敢收,为何?这不是赤裸裸的性贿赂吗?要是传到外面多丢人啊!然而,季桓子却按耐不住好奇之心,总想看看齐国到底送的什么货色。于是,第二天上午,他也不上朝了,而是和几位侍从微服出城,来到了曲阜东城门的城墙上(齐国人的使团就驻扎在东门外),近距离窥探这些女子的庐山真面目。不看不知道,一看差点儿要了季桓子的老命,天下怎会有如此美貌妖娆的女子!
为免被人笑话,他那双发光的眼睛终于恋恋不舍地从那些女子身上移开。但是,就在那天上午,忍受不住内心欲念的季桓子,竟然前后三次偷偷跑到城墙上去观看。
后来,他干脆把国君鲁定公也给拉了出来,一起去窥探。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跟季桓子一样,鲁定公看到那些女子的一瞬间也愣住了。等他回过神来,用眼神向季桓子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季桓子心领神会。于是,两人把齐国送来的“礼物”给分了,各自带回家,并且一连三天都没有上朝。
孔子知道真相后,一直在苦苦地叹气。子路更是当即就劝说老师离开这个污秽之地,到别处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但是,孔子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因为他想看看在接下来的祭祀大典之后,国君会不会给自己和其他大臣发放祚肉(一种礼节,表示对大臣的尊重)。如果发放,表示国君心里还有这些大臣。如果不发放,到时再离开也不迟。然而让孔子大失所望的是,祭祀大典过去一天了,依然没有看到送肉的人来。
几天后,孔子收拾好行装和众多弟子踏上了外出讲学、寻找工作的路途。没想到,他们这一走竟然是14年。
查看详情>>与“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因竟然跟齐国送鲁国的礼物脱不了干系”相关的文章
齐桓公伐楚的起因原来是因为这个女人,最后齐国只能慢慢走向衰弱
一
公元前657年,东周霸主齐桓公家里突然闹出了点小纠纷。这一天,齐桓公“偷得浮生半刻闲”,放下家国大事,和老婆蔡姬相约,一起到私家花园里的湖里去划船。
齐桓公是春秋首霸,纵横天下、傲视群雄。高高在上的周天子,都得常常仰仗于齐桓公,靠齐国来摆平各类麻烦。在周王室日渐没落的大环境下,齐桓公就成为东周江湖上的事实“第一人”。春秋霸主权倾天下、富有四海,这样的老公,天下女子都梦寐以求。蔡姬就成为幸运儿,与齐桓公走在了一起。更加难得的是,蔡姬也是齐桓公最喜欢的女人。
齐桓公喜欢蔡姬到了什么程度?
齐国为海洋之国,地理位置优越。两千年多前,地球上还没有大规模的工业污染。天空湛蓝如画,空气清新如氧吧,海水透彻如水晶,黄金般沙滩平整如新;……。这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能每天到海滩上散散步,晒晒太阳,与美女在海边风花雪月,足以羡煞旁人。然而,富有四海的霸主齐桓公却无福消受——齐桓公生平“天不怕、地不怕”,却从小怕水,根本就近不了水。因为怕水,所以每次坐船时,齐桓公都会心跳加速、浑身冷汗直冒,生怕会掉落入水。
可是,爱情的力量却是无比巨大。
深患“恐水症”的齐桓公,为了讨好蔡姬,居然愿意抽空特地陪她来划船,可见,蔡姬在齐桓公心目中是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了。
因为男人的宠爱,蔡姬也侍宠而娇,经常性地捉弄齐桓公。往常,只要不是太过分,齐桓公男子汉大丈夫,忍忍也就过去了。
坏就坏在蔡姬太自以为是,这次有些收不住了。
二
在船划到湖中央后,蔡姬突然间又冒出捉弄齐桓公的念头。老公平常就怕水,现在又刚好在“贼船”上,还不得任自己摆布?在世人面前傲然独尊的老公,能在自己面前惊慌失措,那一定很有成就感,蔡姬想。男人去征服世界,女人就只需要征服男人;征服了齐桓公这样天下独一无二的男人,才更会显出蔡姬的魅力无穷!
虚荣心一起,蔡姬就随性起来。
她不停地左右摇晃着小船,来吓唬齐桓公。看着船在水中央左右摇晃,随时都像是要翻沉,不识水性的齐桓公立刻被吓得面如死灰,双手紧紧抓着船沿大叫,拼命让蔡姬赶紧停下来。可蔡姬难得看到齐桓公有这么“hold”不住的时刻,玩得正嗨,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她大声嬉笑着,不依不饶地继续摇船。
小船漂浮在水中央,侍卫们都不在身边,齐桓公孤立无援,只能任由蔡姬摆布。众目睽睽之下,齐桓公在小船上被吓了个半死,天下唯我独尊的派头,一下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然而,男人都是要脸面的,尤其是像齐桓公这样的男人。众人眼目中被自己老婆搞得威严全无、颜面扫地,齐桓公心里猛地就生出一股无名怒火!等到船靠岸之后,他二话不说,立刻宣布把蔡姬遣送回娘家,让她好好自我反省一段时间,先灭灭老婆的威风——在船上丢的脸,下船后一定得找回来!可在内心深处,齐桓公还真是舍不得蔡姬。所以,虽然把老婆赶回了娘家,齐桓公却也没有把“离婚协议书”顺带就送到蔡国。齐桓公是想着,等过段时间,蔡姬知错主动求饶后,自己的面子就找回来了,那时再光明正大地把...
查看详情>>与“齐桓公伐楚的起因原来是因为这个女人,最后齐国只能慢慢走向衰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