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乐毅伐齐之战中齐军为何大败?看看双方军队就知道了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诸侯争斗更加激烈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频发的战争也使得这个时代名将辈出,吴起,白起,王翦,李牧等大批著名将领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经典战役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但还有一位名将,一生只打过一仗,但比起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将军来,也毫不逊色,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的偶像——燕国昌国君乐毅。
公元前315年,燕国相国子之逼迫燕王哙禅位后爆发了内乱,齐国趁乱进攻燕国,攻破了燕国国都,杀死了燕王和子之,并将燕国都城洗劫一空。燕国人拥立太子继位,这就是燕昭王。这个燕昭王和勾践一样,也是个狠人,继位之后立志要向齐国复仇,于是礼贤下士,招揽天下的贤才。这个时候在赵国做官的乐毅听说之后,就来到了燕国。他到了燕国之后,由于能力突出,马上就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成为了燕国的亚卿,帮助燕王处理国家大事。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二十多年里燕王和乐毅励精图治,弱小的燕国慢慢变得强大起来。但是仅凭燕国,就想对付东方的霸主齐国仍然是痴人说梦。那乐毅要怎样才能帮助燕王击败齐国呢?
不久机会便来了。齐国先是击败了楚国,然后又联合三晋进攻宋国,并和三国约定拿下宋国后平分土地,但事后却撕毁盟约,独吞了宋国。韩赵魏三国碍于齐国强大的实力,敢怒而不敢言。而且齐王残暴不仁,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乐毅知道击败齐国的绝好时机来了,他劝燕王联合三晋和楚国一起进攻齐国。于是燕王派乐毅出使赵国,另外又派遣使者出使楚、魏,说服五国共同出兵伐齐。诸侯都恨透了齐国,伐齐之事一拍即合。
燕王拜乐毅为上将军,将全国的兵马都交给他统领,赵王也把赵国的相印授予乐毅,让他总领赵军。于是乐毅一并统率赵、楚、韩、魏、燕五国三十多万联军,讨伐齐国。
齐王听说五国联合起来对付齐国,但却并不害怕,联军向来战斗力低而且难以指挥,曾今韩、赵、魏、楚、燕、齐、宋、卫、中山九国联军,百万之众,扣关攻秦,却被秦人轻易打败。而今齐国和秦国的实力相差无几,五国联军不过三十多万,怎么可能打得过坐拥地利的齐军呢?于是他亲自率领四十万齐军迎战联军。两军在济水西岸相遇。
两军相遇之后,乐毅亲临阵前,带领燕国士兵对阵齐军。齐王只看到双方实力的差距,却没有想到双方士兵气势上的差距。齐国的士兵虽然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但是却骄傲自大,不把联军放在眼里。
而燕国的士兵可以说是都是怀着对齐国的仇恨长大的,个个都很不得将燕军扒皮拆骨。
两军方一接触,燕军就像疯了一样,硬抗着漫天的箭雨,凶猛的进攻对方。齐军见到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瞬间乱了阵脚。一转眼的功夫,双方就拉近了距离,开始短兵相接。骁勇剽悍的燕国骑兵舍弃了重甲,在步兵的掩护下,旋风一般将齐军的阵型切割得七零八落。其他联军也被燕军的气势所感染,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齐军大败。
此时其他四国担心燕国如果占领齐国会变得太过强大,纷纷撤军。于是乐毅就只带领着燕军渡过济水,进攻齐国其他地方。济西一战,齐人早已丧胆,...
查看详情>>与“乐毅伐齐之战中齐军为何大败?看看双方军队就知道了”相关的文章
历史上乐毅为何要伐齐?乐毅伐齐取得什么结果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他因避沙丘政变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乐毅伐齐的原因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甚至想吞并二周,自己做天子。齐王的行为激起了众怒,所有的诸侯国都对他十分不满,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召来乐毅,与他商议怎样攻伐齐国,乐毅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但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乐毅出使赵国,然后又派使者联合楚、魏,还通过赵国旁敲侧击,暗示攻打齐国可获得利益,以此来诱导秦国。各诸侯国都受过齐国欺凌,都愿意与燕国联合去攻打齐国。
乐毅伐齐的过程
前284年,讨伐齐国的战争开始了。燕王调集全国所有的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同时,秦太尉斯离也率领军队和韩、魏的军队会合,赵王还任命乐毅为相国。这样,秦、韩、魏的军队就由乐毅统一指挥。齐愍王得知消息后,迅速调集所有军队,与联军会战济西,结果齐军主将指挥不力,致使齐军大败。
乐毅见胜负已定,让秦、韩两国军队先回国,答应以后会重谢他们。派魏国军队攻占原属宋国的土地,命令赵军收复河间。然后亲率燕军,径直追赶败逃的齐军。
乐毅身旁的谋士剧辛觉得有点不妥,建议道:“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我们依赖各国的协助才可以大败齐军。现在应该及时攻占边境城镇,扩大我们燕国的疆域,这样才是长远之计。您现在经过境内外这些城镇,却不准备去攻占,反而打着旗号要深入腹地。这种做法,对齐国其实没什么损害,我国也得不到好处,却与齐国结下深仇大恨,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乐毅说:“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浅了,齐王骄横暴虐,任用阿谀谄媚之人,而不相信忠臣贤士,在国内横征暴敛,百姓早就对他不满了,没有民心。现在齐军打了败仗,我们乘胜追击,深入腹地,齐国肯定大乱,齐国百姓肯定会背叛齐国,依附我们,这样我们征服齐国也就不远了。我们现在不乘胜追击,一旦齐王痛改前非,体恤下属,爱惜民众,那我们再要图谋齐国就难了。”
剧辛这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乐毅的才识。于是乐毅继续率军深入。齐国百姓果然大乱,齐愍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跑,后来在鼓里被楚国将军淖齿杀死。乐毅率军进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像当年齐国抢劫燕国一样,燕国军队将齐国的金银珍宝和贵重物品都运回燕国。燕昭王无比高兴,亲自前往济上犒赏将士,...
查看详情>>与“历史上乐毅为何要伐齐?乐毅伐齐取得什么结果”相关的文章
乐毅伐齐之战中有两座城僵持了三年,乐毅伐齐后竟遭到猜疑
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你征我伐是常有的事,但是很少发生被联合攻打的情况,除了秦国在当时因为非常强大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讨伐之外,远在东边的齐国也曾被众多诸侯国视为眼中钉,而领导五国讨伐齐国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战国大将——乐毅。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
乐毅的父亲也是一名将领,可以说乐毅遗传了他的父亲的基因。当时中原的局势比较动荡,齐国趁燕国内乱的时候出兵侵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燕国的国君燕昭王恨透了齐国,下定决心要复仇。
为使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向天下招揽英才,礼贤下士,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燕国,他看到当时的燕国国力并不强,远远不如齐国,于是为完成自己心中的报复决定为燕昭王效劳。
乐毅为什么伐齐?
齐湣王时期,齐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除了秦国几乎无人敢与之匹敌,也正因为如此,齐湣王才妄尊自大,非常骄横,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而且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引发了各诸侯国的忌惮和愤怒。
俗话说的好“多行不义必自毙”,齐国要是单纯的侵略别人也就算了,还打南边宋国的注意,发兵把宋国灭了并占领了这一地区,这个时候其他诸侯国当然就不乐意了,为什么齐国占领宋国的领土其他国家会不高兴呢?
原因在于宋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地区,一旦宋国并入齐国的版图就好像如虎添翼,齐国四周的赵国、魏国、韩国甚至远在西方的秦国都想狠狠地搞一下齐国,以免齐国坐大之后四处讨伐侵略,这下齐国一下子把宋国吃了,其他国家必须得狠狠地打压一下齐国。
这个时候乐毅就对燕昭王说“齐国实在是太强大了,燕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如果和他单挑是肯定不能取胜的,不如我们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才有胜算”
乐毅的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见解的,毕竟齐国是一个大国,而燕国的国力还不如齐国的十分之一,怎么和人家抗衡?所以燕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燕昭王听到乐毅说要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打齐国,心中当然是一万个愿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更何况即将要实现了。于是马上派乐毅去和韩国、魏国等诸侯国订立盟约,约定一个日子一起去攻打齐国。
乐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他的说服能力也是很强的,加上其他国家都对齐国有意见,所以乐毅轻易便说服了这些国家。乐毅身上携带着五个国家的相印,带着赵、魏、韩、秦、燕五个国家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奔向齐国,齐国虽然非常强大,但也无法抵挡这如同洪水般的军队,加上有乐毅带头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齐军根本不是五国联军的对手,一个月就被攻陷了七十座城池。
乐毅伐齐中最难攻的两座城
齐国军队被五个国家的联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在军队进入齐国之后出现了两个问题:
1.这次五国伐齐的带头人是乐毅,而乐毅又是为燕昭王服务的,所以他想让燕国独占齐国,于是想方设法把其他国家的军队给调走了,这样一来原来的五国大军就只剩下燕国了,军力一下子削弱了很多。
2...
查看详情>>与“乐毅伐齐之战中有两座城僵持了三年,乐毅伐齐后竟遭到猜疑”相关的文章
组织伐齐的乐毅结局怎么样?乐毅伐齐的故事是怎样的
乐毅,字永霸,其先祖名叫乐羊。乐羊在魏文侯(魏斯)时期当将领,带兵攻取了中山国,魏文侯将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就在那里安了家。中山国后来复国,到赵武灵王(赵雍)时期又被赵国所灭。乐家的后裔中当时有个叫乐毅的人,很贤能,且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后,乐毅就离开了赵国到了魏国。
当时的燕国因为宰相子之篡权,齐国趁乱攻打燕国,燕昭王(姬职)即位后十分仇恨齐国,每天都不忘向齐国报仇雪耻。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燕昭王知道本国力量不足以克敌取胜,他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积蓄力量。有一次,乐毅为魏昭王(魏遫)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让他担任燕国的亚卿。
当时,齐闵王(田地)相当强悍,吊打了周边的国家,连宋国都被灭了,扩展了一千多里的领土,诸侯国畏惧齐国,都想背弃秦国臣服于齐国。由于齐闵王自高自大,为人又骄横,加上诸侯国的恐惧。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时机已到,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认为,齐国是大国不能单独攻打他,必须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才行。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率先和赵惠文王订立盟约。然后联合韩、魏,并请赵国以伐齐的好处去打动秦国。
由于诸侯们认为齐闵王骄横暴虐,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于是乐毅率领秦、韩、赵、魏共五国之兵攻伐齐国,在济水之西打败了它。各国诸侯收兵返国,惟独燕军在乐毅带领下乘胜追击,直逼到临淄城下。
齐闵王在济西大败,只得逃走,固守莒城。乐毅不再穷追,率军围攻齐城,齐兵都退守城中。后来,乐毅攻下临淄,将齐国的珍宝、财物、祭器等悉数掠取,并运送到燕国。燕昭王十分欣喜,将昌国地方封给乐毅,号称“昌国君”。燕昭王收集了在齐所缴获的器物归国,并派乐毅继续平定那些尚未完全攻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余座,都划为郡县归燕国所有,只有莒城和即墨没有收服。燕昭王死去后,他的儿子继立为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有些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得知他与乐毅间的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离间燕惠王与乐毅之间的关系,说乐毅准备在齐国称王。
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听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流言四起,就派骑劫替代他,并要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回国后被杀,于是投奔赵国。赵国把观津的土地封给了乐毅,封号为“望诸君”,借此震威慑燕、齐两国。
乐毅离开燕国后,田单乘机反攻,收复了所有的失地,又从莒城迎回齐襄王,返归于临淄。后来燕惠王有些后悔,想召回乐毅,乐毅没有回国,不过写了一封很诚恳的信给燕惠王,陈述之间是因为害怕奸人陷害而离开燕国。
燕惠王虽然没有召回乐毅,不过善待了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他为“昌国君”。而乐毅又与燕通好而往来燕、赵间,燕、赵都以他为客卿。后来乐毅就死在...
查看详情>>与“组织伐齐的乐毅结局怎么样?乐毅伐齐的故事是怎样的”相关的文章
乐毅伐齐之战中集齐了哪六国军队?燕国采取了什么样的计谋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东西对峙,较弱的燕国与齐是近邻。燕王哙于公元前318年让位于燕相子之,以致太子平与子之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于公元前314年乘机攻燕,在50天之内攻下燕都蓟,杀燕王哙和子之。但由于齐军在燕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迫使齐军撤退,太子平即位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准备报齐破国之仇。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南攻宋、楚,西击三晋,连年征战,国力日耗。燕昭王想乘机攻齐,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在此形势下,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提出争取六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燕昭王采纳了这一计策。
为此,燕表面上臣服于齐,并派苏秦入齐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国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警惕,对燕不加戒备,甚至连防备燕国的兵力也全部从北面撤回。
公元前288年10月,秦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再次派苏秦至齐进行离间活动,劝说齐湣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宋。齐湣王果然被打动,于12月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齐湣王取得攻秦胜利后,又经过三次战争,灭掉了宋国。邻近齐国的宋国,土地肥沃,生产发达,其大商业城市定陶的巨大税收,尤为齐、秦、赵三国所垂涎。宋为齐所灭,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燕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于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
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 触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齐军主力被消灭后,秦、韩两军撤走,乐毅派魏军南攻宋地,赵军北取河间(今河北献县东),自率燕军向临淄实施战略追击,继续聚歼齐国败退的残余。此时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幻想借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淖齿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
乐毅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然后分兵五路,以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左军攻取胶东、东莱,右军沿济水南进阿、鄄以接应魏军,前军沿泰山东进攻取琅玡,后军沿北海出击攻占千乘,中军占领临淄以镇齐都。燕军仅在6个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70余城,...
查看详情>>与“乐毅伐齐之战中集齐了哪六国军队?燕国采取了什么样的计谋”相关的文章
耗时五年的乐毅伐齐,最后为何不能对齐国斩草除根?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直接重创了赵国,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国伐齐重创的齐国,曾经也是和秦国平起平坐的强国。就五国伐齐来说,也被称之为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留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的存在,意味着乐毅没能彻底消灭齐国。
五国伐齐后,乐毅耗时五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齐国呢?
早在公元前284年,乐毅就率军攻破齐国都城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于是,燕惠王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
因此,对于乐毅来说,在齐国耗费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却依然没能拿下莒城、即墨这两座城池,也即没能彻底消灭齐国这一诸侯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齐国城池,也是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乐毅的怀柔策略,目的是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上下的斗志,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进一步来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从这一角度来看,乐毅是有机会彻底消灭齐国的,但是,他希望在不引起齐国上下激烈抵抗的基础上,彻底消灭齐国。而这,促使乐毅围困了即墨、莒城这两座城池,却没没有攻破城池的重要原因。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另一方面,对于乐毅来说,很可能缺乏攻下即墨、莒这两座城池的实力。因为在齐国的城池中,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在战国时期,齐国都城都城临淄之外,还在边境设立了四个都城,也即这就是“齐国五都”——临淄、即墨、高唐、莒、平陆。对于齐国五都来说,将齐国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也即这个都城,可以理解各个区域的中心城池。在此基础上,齐国在五个都城中,都准备了大量的精锐士兵,以及必要的物资等,从而方便其和战国七雄之间的作战。
比如《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在燕国发生子之之乱时,齐宣王调集了齐国五都的兵力,从而迅速攻占了燕国。...
查看详情>>与“耗时五年的乐毅伐齐,最后为何不能对齐国斩草除根?”相关的文章
乐毅伐齐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乐毅伐齐之战为何功败垂成
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攻打齐国,燕军一路势如破竹,连攻连克,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未被攻下。
与齐国相比,燕国无论是在国土面积上,还是在人力物力上,都远逊于齐国,但为什么燕国却可以做到以弱克强?或者换句话说,乐毅攻齐,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后人关注的呢?
燕国为何能以弱胜强?
燕国之所以能够以弱克强,有赖于魏赵韩燕秦的五国联合,后来楚国也出兵加入。可以说,当时的局势是,齐国以一雄独自对抗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雄联合。这种情况下,齐国即便是一只强悍的猛虎,再如何强大,也无法独自面对一群狼。
从这个意义上看,燕国破齐,与其说是乐毅的功劳,不如说是五国合纵的功劳。
与五国伐秦相比,五国伐齐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五国合纵伐秦的事,但最终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无功而返。那么,问题来了,与五国伐秦相比,五国伐齐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五国伐齐之所以取得成功,我以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前期精密筹备。
在燕国攻打齐国之前,燕昭王不仅在本国的人力物力民心上做足了准备,而且在外交上也做足了功课,从而争取到各诸侯国的支持。乐毅等人游说于赵国以及后来六国能够共同出兵攻打齐国便是明证。
2、各国合力,目标一致。
五国伐秦屡屡失败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各国利益不同,目标不一致,无法形成合力,不能统一行动。
而在五国伐齐中,我们看不到这方面的问题,各国虽然也有各自的小算盘,但至少在表面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打残齐国。这不仅符合燕、赵、楚等国的利益(齐国的强大,直接威胁到这几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符合秦国的利益(山东六国内耗有利于秦国东出战略)。
大家注意,关键是符合秦国的利益。五国伐秦不符合秦国的利益,所以秦国就会很快采取措施(或者威逼或者利诱)破坏合纵。但五国伐齐符合秦国的利益,所以秦国自然乐见其成,而且还积极撮合参与。
顺便说一句,齐国在面对五国伐齐时,明显缺乏像秦国面对五国伐秦时那样的应对办法。可见齐国在外交上与秦国的相形见绌。秦国最后能够兼并六国,其成功得当的外交策略实在是功不可没。
3、指挥统一,行动一致。
五国伐齐,燕国率先在国内起兵,而秦、赵、韩、魏联军则是由秦国尉斯离率领前去会合。待到五国军队会合后,赵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于是乐毅便成为五国联军的统一指挥官,由他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五国联军发起对齐国的战斗。
在五国联军打败齐国主力后,乐毅便退回秦国、韩国军队,令魏国军队分兵进攻宋国旧地,布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由北长驱直入齐国。
乐毅应不应该长驱直入,进入齐国腹地?
在乐毅长驱直入齐国时,燕国的另一名将领剧辛劝说乐毅不要这么做。他认为齐国大而燕国小,燕国是依靠各国的帮助才打败了齐军,所以,对燕国最有利的做法应该趁机攻取边境城市,以充实燕国领土,这才是长久的利益。
剧辛最后说:“现在(乐毅你率领)燕国大军过城而不攻,一味深入,既无损于齐国又无益于燕国,只能结...
查看详情>>与“乐毅伐齐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乐毅伐齐之战为何功败垂成”相关的文章
乐毅伐齐是自掘坟墓吗?燕国后来怎么样了
燕昭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84年,燕国燕昭王为了一雪当年燕国被灭之耻辱,命令燕国昌国君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
五国联军在乐毅的指挥下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直入齐国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当年齐国对燕国所施加的痛苦,最终也被燕国加倍奉还。
经此一战,齐国几近亡国,国土沦丧大半。只剩下齐国五都中的莒和即墨两城还在顽强抵抗。乐毅知道这两城乃是齐国重镇,倘若强攻反而会损兵折将最终得不偿失,于是采用攻心战术,对它们围而不攻,于是这一围城就是三年。
但是燕昭王的突然病逝打乱了乐毅的计划,新的国君燕惠王世袭王位。他素于乐毅不和,对他围而不攻已经有了很大的意见,怀疑乐毅已经有不臣之心。恰巧即墨城内的齐国名将田单利用这一点,在燕国造谣生事,燕惠王派遣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担心回国后被杀,于是前往赵国寻求庇护,乐毅的离开让燕军军心涣散。最终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复齐国大片土地,骑劫被杀,乐毅数年的努力一朝化为乌有,可是齐国也经此一战之后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和西方的强国秦国抗衡的能力了。
乐毅,是战国初期名将乐羊的后代。乐羊在战国初期帮助魏文侯灭中山国,魏文侯感念于他的功绩,将他的封地定在灵寿。也因此乐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后来中山国再次复国,乐毅也就成为了中山国人。但是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知道中山国一日不除,中山国就是赵国的心腹之患,因此大力发展军事对中山国连番打击。最终中山国被赵国所灭,乐毅又从中山国人变成了赵国人。乐毅精通兵法,晓军事,本可在赵国有一番作为。可是赵武灵王的死让他无用武之地,于是离开了赵国。恰巧闻听燕昭王求贤若渴,最终去了燕国受到重用。乐毅这一生就打了一仗,可是就是这一仗乐毅以弱胜强,因此遭到后世无数兵家的敬仰。后世唐肃宗更是将他列入“武庙十哲”之一。
许多史学家认为乐毅伐齐此举无疑是自掘坟墓。因为就是五国攻齐事件才让秦国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从此秦国崛起已经不可阻挡,最终秦灭六国。他们认为当时的燕国国君没有战略眼光,做了一件不利于燕国的天大蠢事。
可是换一种看法齐国又何尝不是咎由自取呢?若不是齐国动了其余诸国的奶酪怎么会引起五国的群起而攻之,所以乐毅的伐齐是一个必然性的事件。就算没有乐毅伐齐,后面也还会有挑事人,只不过因为燕齐矛盾实在太深,而齐国自己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惊恐才给了燕国可趁之机。那么乐毅伐齐真的是一件天大的蠢事吗?非也。灭齐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燕国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
其一,燕齐矛盾已经无法化解,伐齐可以一雪前耻
燕齐矛盾说的就是当年齐国借“子之之乱”假借助燕平叛之名最后行灭国之事。
当年燕王哙昏庸无能,他当时年老昏聩,朝政就由子之把持着。子之是燕国国相,他在任国相期间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
但是子之并不满足这一切,他此时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利。也因此就怂恿手下对燕王快说让燕王哙学尧舜一样进行禅让之举,定...
查看详情>>与“乐毅伐齐是自掘坟墓吗?燕国后来怎么样了”相关的文章
乐毅伐齐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乐毅伐齐失败主要有三个绊脚石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一场重大军事行动,燕昭王时期燕国发动举国之力并且笼络了秦、韩、赵、魏四国一起开展了伐齐行动。
长期以来大家都对此事有误解,认为乐毅非常轻松就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事实并非如此,乐毅伐齐并不轻松。今天我们来详细看一下乐毅伐齐的过程,看看乐毅为什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乐毅伐齐的准备工作
齐湣王时期齐国空前强大,战胜楚国宰相、挫败魏、赵联军、助赵灭中山、吞并宋国、联合三晋伐秦,这些都是齐湣王时期干的事。但是长期的战争导致百姓滋生厌战情绪,而且齐湣王本人的骄横更是失去了盟友的支持。北方的燕国又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兵强马壮,因此决定伐齐。但老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别说齐国是一匹撑死的大骆驼。
乐毅认为齐国是个霸主,燕国不能单独攻打齐国,必须联合赵国、楚国、魏国一同伐齐。
楚国、魏国、赵国、秦国非常乐意伐齐,这并不是因为齐国失道,而是因为利益。当时宋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定陶更是天下最繁华的商业城市,宋国仅靠“市租”就能赚一大笔银子。但宋国只是经济好,军事不怎么样,是人人垂涎的肥肉,秦相(魏冉)、赵相(李兑)都曾想要取定陶为封地。不过他们都没成功,这并不是因为宋国强大,而是因为宋国周围有一圈强国。从军事角度上看,不论短期还是从长期,宋国都不应被一个国家所吞并。齐国吞并了宋国,那齐国东出势必会染指魏、楚土地,相反无论魏国和楚国谁吞并了宋国,那必定与其他国家接壤,从而引发地缘政治的矛盾。
燕昭王让乐毅出任上将军,并且发动举国之力来支持乐毅,同时乐毅利用这个契机发动赵、楚、韩、魏四国,指挥五国的军队伐齐。
在这之前燕国间谍苏秦不断迷惑齐湣王,让齐湣王放松了警惕,并且把原本负责防御燕国的边防军调回了齐国腹地。基于齐国的军事漏洞,乐毅很迅速就攻打到了齐国境内,双方在济水区域展开了对峙。
乐毅伐齐的主要过程
齐国连年征战导致百姓滋生了厌战情绪,此番齐国士兵出战也是被威逼的。齐湣王用刨祖坟、杀逃兵等血腥手段强迫士兵上战场,这必定导致士兵嫉妒厌战,以至于联军一发起战争就迅速溃败。联军在济水附近打败了齐国军队,齐国主将下落不明、副将收拾残兵退守临淄。
秦、韩和齐国没有地缘接壤,他们的目的是削弱齐国的实力,因此在此战过后就撤退了。但是赵、魏两国都和齐国有地缘接壤,此时双方结下梁子,那日后齐国必定会以此为由施展报复性侵略。为了避免齐国反击,他们继续伐齐,而与此同时楚国打着救齐国的名头侵略齐国土地,派遣淖齿率兵进犯齐境。
齐国主力军溃败之后军事实力大损,为...
查看详情>>与“乐毅伐齐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乐毅伐齐失败主要有三个绊脚石”相关的文章
乐毅伐齐攻下七十二座城池,为何栽倒在最后两座城上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对于齐国来说,虽然非常强大,但是,面对乐毅率领的五国大军,齐国还是在济西之战中失败。在此之后,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乐毅伐齐连克齐国72座城池,为什么连续三年还是没有攻下最后的莒、即墨两城呢?
首先,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和韩国成为其中最弱小的两个诸侯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战国中期的齐国,则和秦国、楚国并称为三大强国。而且,鼎盛时期的齐国,还在桑丘之战等战役中击败秦国。由此,燕国想要单独击败齐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是。在乐毅伐齐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因为借助燕国、秦国、韩国、魏国、赵国这五个诸侯国的兵力,这才在济西之战中重创齐国主力。不过,在济西之战后,秦国、韩国、赵国、魏国这四个诸侯国的大军忙着攻占齐国、宋国的疆域,所以,在攻打莒、即墨这两座城池上,只有燕国这一个国家的大军。
虽然乐毅是战国时期媲美白起、吴起的名将,但是,燕国军队的战斗力,却是相对较差的。比如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燕国趁机进攻元气大伤的赵国,不仅没有攻下一座城池,反而被廉颇率领的大军包围了自己的都城,差一点就被赵国所灭。由此,因为齐国主力被五国大军重创,加上齐闵王被杀等内乱,导致乐毅连续攻克了70多座齐国城池。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的燕国大军,因为自身战斗力较低,所以一直没有攻破最后的莒、即墨两城。当然,这也是因为莒、即墨这两座城池,不是一般的城池。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对于齐国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并非简单两座城池,而是齐国的“五都”之二。在战国七雄中,齐国除了都城临淄之外,还分别在平陆、阿、即墨和莒四个战略要地建造城池,对于这四座城池来说,不仅聚集了比较精锐的兵力,而且储存了充足的粮草等物资。由此,对于齐国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可以理解为齐国的两座“陪都”。在此基础上,莒、即墨这两座城池,拥有齐国五分之二左右的兵力。在坚固的城墙下,乐毅率领的燕军自然难以攻下这两座城池了。
最后,齐国能够凭借莒、即墨这两座城池坚守下,可能和乐毅没有全力进攻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在此基础上,乐毅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于乐毅来说,目光更加长远,遵循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兵法策略。进一步来说,乐毅之所以这么做,可能也是避免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众矢之的。众所周知,齐国吞并宋国后,引起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的五国联合进攻。如果燕国真的彻底吞并了齐国,会不会也遭到战国七雄的围攻呢?
与“乐毅伐齐攻下七十二座城池,为何栽倒在最后两座城上”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