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牧童古诗

发布时间:2020-06-29
1

最新古诗牧童教案十二篇

古诗牧童教案

《牧童》是唐代吕岩的诗歌,牧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今天小编整理了牧童教案供大家参考。一起来学习下!

古诗牧童教案 篇1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

查看详情>>
2

牧童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原文及翻译
牧童古诗原文
牧童古诗翻译

中学语文考试古诗部分占分大约是4-10分,虽然占分比不重,但是学生想要拿满分还是不太容易的,难度就出在古诗鉴赏这一部分,少答或者漏答现象是很常见的,那么鉴赏分析诗歌的能力更需要平时的积累,下面好工具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牧童》这首诗的知识点,一起学习!

牧童古诗原文

牧童

吕岩 〔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翻译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铺:铺开。

3.横野:辽阔的原野。

4.弄:逗弄,玩弄。

5.饱饭:吃饱了饭。

6.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7.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作者简介

吕洞宾,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现在山西运城市芮城有元代丘处机奉皇帝御旨兴建的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还有隐于民间的道门教外别传,皆自谓源于吕祖。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世间多有传说,被尊为剑祖剑仙。华轩居士据《全真诠绎》记载,于北宋期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列入八仙之列。

查看详情>>
3

吕洞宾笔下的《牧童》古诗是怎样的呢?

吕岩
吕洞宾
牧童古诗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相比儒家在古代被奉为正统思想,佛家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传播,道家思想可谓是我们国家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系。从老庄哲学发端开始,虽然历史上极少有哪一个朝代真正把道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但是却并不妨碍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至少延续几千年,从未断层。

而且历史上关于道家文化也形成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可谓是八仙过海。这不但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还形成了成语、歇后语。一直到今天,在中国文化体系当中依然非常常用。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古诗。在这首古诗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中田园牧歌般的精神世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古诗的作者乃是八仙之一。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古诗题目是《牧童》,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也就是吕洞宾。

在这首古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我们能够看得出其中运用了多个数字,“六七里”、“三四声”,展开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充满田园牧歌般的美丽的意境世界。

尤其是这首古诗当中的第一句,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个宏大的场面。此后的这一句唐诗,是从听觉来描写所看到的意境世界。晚风当中牧笛声声,悠扬悦耳,带给人们以轻松闲适的感受。

所以前面的这两句唐诗,显然就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概括所看到的场景。也是为后文当中主人公的出出现做好铺垫。果不其然,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就写牧童吃饱了饭以后,就已经是黄昏时候。

第四句更是非常精彩,“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以地为床以以地为床以天被、为帐篷。周围乃是一片苍茫大地,牧童和老牛在一起,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躺下来看到天空一轮明月。

这是一幅多么精彩的画面。这是独属于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场景,就像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感受到一份安宁。

作为八仙之一,吕洞宾在他的诗歌当中,显然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所以在这首唐诗当中,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物,表现出了诗人内心世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我们来看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同样也是经历科举不利。既然在仕途上无法获得长进,那就在归隐当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后他最终羽化而登仙。

这一首唐诗是吕洞宾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懂得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查看详情>>
4

哪些描写牧童的古诗有哪些呢?找寻青春年少时的记忆,让心中的乡愁得到安放寄托

古诗
牧童古诗

乡愁是一种深埋于心底的感情和回忆,高高低低树,弯弯曲曲河,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形形色色人,交织混杂在一起,有交集有冲突有情节,不同的生活轨迹叠加,仿佛展开了一副素色简谱的山水画卷,回忆起多姿多彩、丰富绚烂的儿时记忆。

《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牧童骑黄牛的经典桥段深深烙印在每个有乡村记忆人的脑海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成为乡愁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符号,成为乡村暮霭中那一幕幕生动写实的场景和记忆。儿时,农村条件相当艰苦,大人整天忙于田间地头,静心照料和呵护田地里的庄稼,而无所事事的孩童则成为了放牛娃。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

【唐】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

何愁南北不知音。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

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放牛,虽然看上去很诗意浪漫,其实是个苦力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一般在清晨将牛牵出,找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如果是晚到被别人抢先,则需要另外寻找好的放牛地。大多沿着田埂和池塘边,牵着牛慢悠悠的走着,看着牛慢吞吞的边走边吃,大口吃草,混杂着露珠的嫩草被牛吃到嘴里,看着牛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吃着走着。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宋】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

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

笛声吹老太平歌。

多少次晨烟暮色中,牛进牛出,放牛娃则牵着牛鼻子,时不时的拉一下,既要让牛吃饱吃好,又不能让牛吃了别人的庄稼和麦苗,以免遭到大人的训斥和责罚。有些淘气的牛趁放牛娃不注意,会突然扯上一大口麦苗,然后回看下放牛娃,仿佛偷嘴成功般洋洋得意一下。

《牧童》

【宋】白玉蟾

杨柳阴初合,

村童睡正迷。

一牛贪草嫩,

喫过断桥西。

《题牛背牧童》

【明】曹义

春暖平原烟草肥,

柳阴牧罢夕阳微。

儿童惯识林塘路,

纵著鞭绳月下归。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很少养牛了,放牛娃也早已经失业了,再也见不到那些或瘦小或机灵的放牛娃。小编特意选取了十首描写放牛娃的诗词,以牧童为诱饵,希望能勾起读者们心中那曾经的过去,找寻青春年少时的记忆,让心中的乡愁得到安放寄托。


查看详情>>
5

《村晚》古诗赏析,牧童长大后,还敢像小时候那般毫无顾忌地信口吹吗?

古诗
村晚古诗

童心未泯是值得骄傲的大好事,因为童心易失难守,成年了还能保有童心,难能可贵。

不少诗人在成年后甚至步入老年都童心未泯,诗人的童心会在诗词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里分享一首雷震颇显童心的诗《村晚》,最后两句特显童心童趣纯真美好。接下来细品原诗。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诗里重复用了两个“满”,不仅没有让这句诗显得单调乏味,反而增加了诗句的韵律感,念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第一个“满”字表现出池塘岸边青草生长茂盛。第二个“满”字表现出池里水量足。池塘里水面与池岸齐平甚至溢上岸,这说明前不久可能下过雨。

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衔”这个动词用得十分巧妙,把山拟人化了,山好比大吃货,落日仿佛成了大烧饼,山衔落日就等同于大吃货啃大烧饼。寒漪就相当于酱,这大吃货啃烧饼还要蘸酱。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里找到季节线索,“寒漪”说明了这池水是冷的。据此,夏天应该可以排除掉。夏天的黄昏时分,尤其是晴朗天大太阳晒了一天,池塘水比井水要暖和。

第一句里青草茂盛没有枯萎之意,据此,秋天冬天都可以排除掉,这就只剩下春天。春草茂盛春水寒,而且春天雨水很足,容易让池中水漫上岸。

第三句“牧童归去横牛背”。这句诗开始展现童趣画面。牧童骑牛回家,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很熟悉这画面,一些人小时候也骑过牛。在现实里看过骑牛场景或者自己骑过牛,品味这首诗的时候就很容易在脑海里浮现生动有趣的画面。

第四句“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坐在牛背上没有发呆,而是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音乐天赋,这牧童的音乐天赋虽然没有那么高,但是,这不妨碍牧童随口吹短笛,曲子不成调也没关系,开心自在就好。

等牧童长大了,曲子不成调,他还敢像小时候那般毫无顾忌地信口吹吗?儿童更真性情,不会顾忌那么多,活得也就更轻松纯真愉快。人长大了,顾虑也就多了,活得也就更易心累了。小时候敢无腔信口吹短笛的牧童长大后,怕是很难活得毫无顾忌、那么真性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