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惊伯有
相惊伯有的意思
⒈ 后因以“相惊伯有”形容自相惊扰。
引《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 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杜预注:“襄三十年, 郑人杀伯有,言其鬼至。”
梁启超《谈判与宣战》:“况且欧美各国,提起‘赤化’两字,便相惊以伯有。”
春秋时郑大夫伯有为郑人所杀,死后变为厉鬼,郑人常受其鬼魂惊扰而竞相走避。见《左传.昭公七年》。后比喻因惊疑而自扰。
【解释】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示例】请不要相惊伯有了
【近义词】自相惊扰
【语法】相惊伯有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字义分解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相识。相传(chuán )。相符。相继。相间(jiàn )。相形见绌。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相信。相烦。相问。
3. 亲自看(是否中意):相亲。相中(zhòng)。
4. 姓。
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慌。吃~。
2.惊动:打草~蛇。
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了。
1.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2. 父亲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伯。世伯。
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伯”。
6. 姓。
1. 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
2. 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
3. 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
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
5. 表示大、多:有学问。
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
7. 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
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
最近文章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fe65243ac9fe652/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