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
文武之道的意思
⒈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修身之道和西周的礼乐文章。
引《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朱熹集注:“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謨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晋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文武之道,厥猷未坠。”
《法书要录》卷四引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承圣末, 魏师袭荆州,城陷, 元帝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王遗迹,遣后阁舍人高善寳焚之, 吴越寳剑并将斫柱,乃嘆曰:‘ 萧世诚遂至於此, 文武之道今夜穷乎!’”
本指周文王、周武王二王治国策略,后用指宽严互济的治国之道。
【解释】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示例】晋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文武之道,厥猷未坠。”
【语法】文武之道偏正式;作宾语;指宽严相结合治理国家的方法。
字义分解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1.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3.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4.姓。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道路:铁~。大~。人行~。羊肠小~。
2.水流通行的途径:河~。下水~。黄河故~。
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合。头头是~。以其人之~,还治其人之身。得~多助,失~寡助。
4.道德:~义。
5.技艺;技术:医~。茶~。花~。书~。
6.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尊师重~。传~。卫~士。
7.属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院。~士。~姑。老~。一僧一~。
8.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一贯~。
9.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两条横~儿,一条斜~儿。
10.姓。
11.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
12.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说:~白。能说会~。一语~破。
14.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5.说(跟文言“曰”相当,多见于早期白话)。
16.以为;认为: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最近文章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fd61443ac9fd614/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