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
秋毫之末的意思
⒈ 秋日禽兽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
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朱熹集注:“毛至秋而末鋭,小而难见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祝玉成牙画》:“画事入微,渺如秋毫之末。”
亦作“秋豪之末”。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秋天鸟兽新生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解释】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1)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近义词】无足轻重、轻于鸿毛
【反义词】庞然大物、重于泰山
【语法】秋毫之末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1)(名)秋季:深~|~风|~雨。
(2)(名)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大~。
(3)(名)指一年的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
(4)(名)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危急存亡之~。
(5)(名)姓。
(1)(名)细长而尖的毛:狼~笔|羊~笔。
(2)(名)指毛笔:挥~。
(3)(名)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二~。
(4)(副)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不足怪|~无头绪。
(5)(形)(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米|~升|~克。
(6)(量)计量单位名称。ɑ)长度;十丝等于一毫;十毫等于一厘。b)重量;十丝等于一毫;十毫等于一厘。
(7)(量)〈方〉货币单位;即角。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名)东西的梢;尽头:年~。
(2)(形)不是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节。
(3)(名)最后;终了;末尾:剧~|篇~。
(4)(名)(~子、~儿 )细碎的或成面儿的东西:茶~。
(5)(名)戏曲角色;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最近文章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8f81e43ac98f81e/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