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记者节是几月几号
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所以,每年的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
中国记者节的产生
1999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国务院第270号令公布了重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提到"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全国性节日。
《办法》颁布后,在新闻界立即引起强烈反响,9月19日一早,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纷纷给中国记协打来电话,询问"记者节"的情况,希望确定这一节日的具体日期,并提出了不少建议。中国记协是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自己的组织、记者之家,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代表新闻工作者的利益,帮助新闻工作者弄清楚"记者节"的具体时间是记协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记协书记处的领导下,我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解放前我国有一个"记者节据史料记载,1933年1月,江苏《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以"宣传共产"的罪名被杀害,随后上海《申报》披载了其被害的消息,在当时新闻界引起震动,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开放舆论,保障人权"。在强大的声势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9月1日,被迫颁布了《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及保护舆论机关的通令》。
这个《通令》成为当时新闻工作者争取新闻自由的工具。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9月1日为"记者节"。这一倡议,立即得到全国新闻界的积极响应。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全国各地聚会,以不同方式庆祝"九一记者节"。当时,不仅国民政府控制区,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也都举行了庆祝仪式。
1944年3月25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正式核定9月1日为"记者节"。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提到了"记者节",但没有明确是否承袭沿用原"记者节"的日期,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从来没有过过"记者节新中国的"记者节"到底定在哪一天?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处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经主席办公会议讨论同意,认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定在11月8日比较适宜。
众所周知,中国记协(前身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于1937年11月8日,是由周恩来倡导支持创立的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它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15个全国性人民团体及民主党派一起发起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以,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惟一有代表性的人民团体。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和活动,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记协是由中央级新闻单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各专业记协及其它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联合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代表着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以其成立日作为"记者节"的日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中国记协将这一建议报国务院后,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从此,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感言范文
20xx年,沧海横流,疾风劲草,这注定是中国记者的光荣之年。历史不会成为新闻,但在2008年,中国记者们用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用满怀热忱、一腔热血写就的新闻,则必然拥有了记录历史的光荣。
11月8日,又是记者节,且展“史记”,细数荣光。
记者的光荣,来自与国同难。再有4天,汶川大地震就过去半年了。这场灾难,已成为中国人2008年的集体记忆。用笔、用镜头、用话筒定格这记忆的,正是记者。借着月光,徒步挺进震后孤岛的,有记者;驻守高山堰塞湖,风餐露宿的,有记者。没有硝烟,但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记者们像战士一样冲锋。最近的现场,最近的感动:文字图片传递灾情也传递信念,24小时直播凝聚泪水也凝聚感动。如扬声器,如宣言书,中国记者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的不屈力量,向世界宣示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同样,也宣示自己的信仰和忠诚:对职业的信仰,对人民的忠诚……
记者的光荣,来自与国共进。29个大脚印沿北京中轴线走来的那天,刚好过去3个月。这是运动的竞技场,也是媒体的竞技场。中国记者的表现,也当之无愧于一面“金镶玉”。记得有这样一张奥运照片:马拉松选手在奔跑,而前面一辆拖斗车上斜放一块木板,密密麻麻蹲了几十位记者,举着“长枪短炮”,神情专注……其实,每一张照片、每一篇报道、每一个版面、每一期节目背后,都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这样的记者,他们的汗水,流得像运动员一样多。“世界给我16 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奥运会,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记者、中国媒体的表现,像运动员的成绩、志愿者的微笑、中国人的热情一样,写进了奥运会的历史。
记者的光荣,更来自其不断推动社会前行。今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从小岗村摁下的鲜红手印,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发展之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刚闭幕,记者们已经下到农村,了解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探讨流转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在30周年的节点上,面向未来,推进政策的完善,推动时代的前行,是记者的职责,更是记者的光荣。
实际上,每一次有良知的报道,不也是记者在推动时代前行吗?“奶粉事件”后,记者对奶业和食品安全的拷问,推动着相关行业的成熟;“橘蛆事件”的报道,记者反思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瞒报娄烦矿难”、“临汾溃败事故”,因为媒体和记者的参与,或得以公开,或得以澄清……而“一周局长”、“红头文件卖柑橘”、“市长回帖自辩”等等,无不在记录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这一进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使是一小步,也是记者无尚的光荣。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作为记者,在中国是幸运的。是的,在这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这里,3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所谓的“幸运”,不仅是事件多、新闻多,也不仅是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进来,在风云激荡中,成就记者的职业价值,成就作为记者的人生价值……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面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这是个幸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因此,不能不提到来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然而,这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刚刚发生的“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虽然只是个别行为,但仍然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着大于想像的诱惑力。然而同时,绩效考核、评价稿费、收视大战、末位淘汰……也让“无冕之王”倍感压力。这些,也需要记者们坦然面对,既须谨记记者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限,也须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与做“船头瞭望者”,同样重要。
实际上,记者,像教师、工人、农民或者公务员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责任。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不过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到,是失职。因此,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迈步。
新闻界前辈张季鸾,上个世纪40年代,曾对“记者节”作过如此的两个解释:一是记者的节日,一是记者的节操。20xx年11月8日,又是记者节,当庆祝节日,共享光荣,也当坚守节操,从容前行。
记者节的历史起源
上世纪30年代在镇江曾经有一份报纸叫《江声日报》,该报创办人刘煜生为江西人,大革命时期曾接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熏陶。抵镇江后,刘煜生立志以报纸喚起民众,遂创办《江声日报》,喻指是镇江百姓代言人。民国时期,虽然政府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 ,而且强调“保障人民的自由权”, 但这一纸空文丝毫未能约束政府官员对舆论的钳制。
1932年,刘煜生抱着“犁尽天下不平事” 的愿望,在《江声日报》开辟《铁犁》副刊,并称该副刊“需要新的记述,爱的素描,是大众的呼声,是不平的呐喊” 。之后陆续刊登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进步文章。其中在《时代不是时代》一文有这样的描写:时代已飞卷起狂涛,一切旧的马上就被冲倒,时代已撞起丧钟,一切旧的眼看就要葬送,奴隶们斗争吧!不料,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以“显有阶级斗争之用意,察其文字,含有共党口吻” 为借口,称刘“意图颠覆政府,实属罪不可逭”, 亲自下令省公安局逮捕刘煜生,查封《江声日报》。
一介报人何以令省主席亲自出马大动干戈呢?原来顾祝同的儿女亲家赵启录时任省民政厅长,吸食鴉片成瘾不闻政业,百姓痛恨。刘曾多次在《江声日报》揭露省政府官员参与买卖鸦片的内情,触犯了当局。顾与赵关系亲密,刘揭赵,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刘被捕及《江》报被封,立刻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镇江新闻公会率先而起,向全国及南京政府呼吁,要求保障新闻自由。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各大报纸发表文章声援。在民众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经调查,形成结论性意见,认定《江》报“无反动文字” ,促顾放人。顾无枧省党部,拒不放人。顾藐枧法律的行为震惊了国民政府***,院长于右任拍案而起,派两名监察委员赴镇江调查。顾置民怨和法纪不顾,于1933年1月21日将刘煜生秘密枪毙。
刘无端丧命,顾逍遥法外,舆论大哗。上海新闻记者公会成立了“刘煜生案专门委员会” 赴南京,发出通电称 “如此摧残人权,草菅民命,在军阀时代已属罕见,而顾竟敢悍然为之。”南京新闻记者公会在<宣言>中称:“似此任加人罪,何殊军阀暴行,若不加声讨,严惩重罚,不特新闻记者人人自危,即全国人民亦时时恐佈,国家纪纲破坏无余,社会秩序岂有宁日。”之后发出振聋发聩之呼声: 全国各界一致奋起,共作不平之鸣,籍尽护法之责。抗议浪潮迅速蔓延全国,无锡,常州,鎮江,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青島,太原,杭州等地均举行集会,发表通电。
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主席宋庆龄闻知顾如此践踏民权,随即召集紧急会议,并通知驻沪各新闻单位派记者旁听。蔡元培,林语堂,邹韬奋,史量才等均到会。宋庆龄倡议罢市一日,得到一致响应。各地报刊纷纷发文遗责。邹韬奋在<新闻记者>一文中慷慨陈辞,不要“以为只须新闻记者能受操纵,能驯服如绵羊,便可水波不兴,清风徐来”, 而“水波不兴的下面必将有狂澜怒涛奔临,清风徐来的后面必将有暴风疾雨的到来!”为平息众怒,国民党中常委蒋介石,汪精卫,居正,冯玉祥等于1933年8月联署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的通令。並撤销了顾祝同的江苏省政府主席职务。
中国记者节的由来
1999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国务院第270号令公布了重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提到"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全国性节日。《办法》颁布后,在新闻界立即引起强烈反响,9月19日一早,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纷纷给中国记协打来电话,询问"记者节"的情况,希望确定这一节日的具体日期,并提出了不少建议。中国记协是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自己的组织、记者之家,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代表新闻工作者的利益,帮助新闻工作者弄清楚"记者节"的具体时间是记协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记协书记处的领导下,我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解放前我国有一个"记者节"。
据史料记载,1933年1月,江苏《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以"宣传共产"的罪名被杀害,随后上海《申报》披载了其被害的消息,在当时新闻界引起震动,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开放舆论,保障人权"。在强大的声势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9月1日,被迫颁布了《保护新闻从业人员及保护舆论机关的通令》。这个《通令》成为当时新闻工作者争取新闻自由的工具。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9月1日为"记者节"。这一倡议,立即得到全国新闻界的积极响应。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全国各地聚会,以不同方式庆祝"九一记者节"。当时,不仅国民政府控制区,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也都举行了庆祝仪式。1944年3月25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正式核定9月1日为"记者节"。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提到了"记者节",但没有明确是否承袭沿用原"记者节"的日期,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从来没有过过"记者节"。
新中国的"记者节"到底定在哪一天?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处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经主席办公会议讨论同意,认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定在11月8日比较适宜。众所周知,中国记协(前身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于1937年11月8日,是由周恩来倡导支持创立的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1949年,它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15个全国性人民团体及民主党派一起发起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以,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惟一有代表性的人民团体。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和活动,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记协是由中央级新闻单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各专业记协及其它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联合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代表着全国75万新闻工作者,以其成立日作为"记者节"的日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中国记协将这一建议报国务院后,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从此,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