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第三对脑神经,从大脑脚发出,分布在眼球的肌肉上,主管眼球的运动。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目的:研究和探讨动眼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痛性眼肌麻痹表现为海绵窦增大和动眼神经强化。
3、目的:研究动眼神经海面窦段及面听神经桥脑小脑角段显微血管供应。
4、术后2例不全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无死亡。
5、本症为老年发病,早期诊断和处理,预后较好,与动脉瘤等颅内占位压迫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有区别。
6、临床症状尿崩症5例,垂体功能低下4例,头痛3例,视力视野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
7、外展神经元的滞后组而不是引导组被对侧动眼神经核的逆向刺激驱动。
8、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
9、报告102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其中伴有动眼神经麻痹者61例。
10、动眼神经也负责眼球的转动和提升上眼睑。
11、有一例术后额纹变浅,一例面部麻木,一例颞叶水肿、动眼神经麻痹及皮下积液。
12、目的: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
13、方法观察39例各类动眼神经损伤,分析动眼神经损伤的恢复时限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14、DSA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脑动脉瘤的特征。
15、目的报道12例以无痛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和体会。
16、结论:对于部分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应行DSA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脑动脉瘤的可能。
17、各组动物对照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18、结论动眼神经损伤绝大多数能在4个月内治愈或好转。
19、目的:总结脑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
20、结论导管套接法可作为颅内段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一种修复方法,其疗效近似或稍优于神经桥接法。
21、目的为探讨动眼神经鞘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22、目的研究成年S-D大鼠动眼神经核的显微解剖学特征。
23、目的:探讨海绵窦上段动眼神经的应用解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24、动眼神经下干分出内直肌支、下直肌支和下斜肌支。
25、各营养因子组术侧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免疫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
26、结论对于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应行DSA检查除外动脉瘤的可能。
27、注射部位在动眼神经核的背侧,没有影响动眼神经核的腹侧。
28、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