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李贺是唐代诗人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另类”,其实诗人们中的另类太多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正是因为这种与众不同,才能令他们脱颖而出。但是李贺又是这些另类中的“另类”,因为他是一个自带“限制级”的诗人,他的诗风诡异奇特透着一种瘆人的阴森之感,俨然是一种恐怖派大唐诗人。
诗人们似乎都是带着浪漫情怀和灿烂光环的,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这些名号听着就光芒万丈,积极、正能量!但是李贺却被称为“诗鬼”,听着就恐怖、吓人!李贺能有这样的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长相,“消瘦苍白,眼窝深陷,长眉毛连到一起。”长得就这么独特诡谲,和好看不沾边,和帅更绝缘!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李贺的诗风,他的诗中总是不加掩饰的直接描写神仙鬼魅,“嗷嗷鬼母秋郊哭”、“鬼灯如漆点松花”这画风简直就是胆小勿入的惊悚恐怖电影啊!而这些都是早在几千年大唐时期李贺所作的诗句。李贺的诗风不仅有恐惧的鬼神,还有铿锵有力的边塞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有所选录,但对其的解读过于浅显,虽符合中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但其真正的内涵价值远不止如此。
李贺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其诗歌的特色,还代表着盛唐、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诗风流变,体现的是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延续了李贺一贯的风格,采用的是一种跳跃式的写法,每一联之间的关系都有些断层,但在内里却有相关性,仿佛各种画面拼接在一起,组成一组用以叙事的图集一般。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讲述的是敌军围城的压抑状态,前半部分写气氛,后半部分写景象。一时间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就此凸显,大战一触即发。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联没有承接首联去写战争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后场景,没有胜败,双方休战。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在打扫战场。
霜天之中,时不时响起的角声,为激战之后的时间里更显凄凉,而入夜之后,城下土壤依旧呈“紫色”,更是彰显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土壤呈紫色,这是因为人血过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长城就有一个别称,名为“紫塞”。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又是一重跳跃,前面写敌军压境,这句写自身反击。
在绝境之中,城中战士依然在寻觅战机,没有凭险据守,而是主动出城进攻,趁着敌军疲惫之时,前去劫营拔寨。
这一句有“易水”这一意象所形成的悲壮,也有其自身烘托出的紧张气氛,又一场大战在即。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一联在内容上和其他联没有承继关系,脱离对战争的具体描述,而是直写战士们的精神面貌。
即使在绝境之中,依然英勇作战,不惜战死,也要报答君恩。
这是全诗的升华部分,将一场战争背后所反映出的家国情怀彰显了出来。
可以看到,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本身并不连贯,甚至转承都有些艰涩,但组合在一起却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观感,有点像如今影视艺术当中“蒙太奇”的手法。
而它所选取的角度也比较特别,写战争却不直接写战斗的过程,而是以环境来烘托;写军事行动却不写结果,只将画面定格在一瞬间的状态。
这种技法所描写的其实并不是某一场特定的战役,而是为了写出战争状态下的氛围。
用具体的图像、实物等来写虚无的观感,这是李贺一贯的手法,像《李凭箜篌引》用各种神话写声音,《梦天》中以虚幻景物写沧桑变化等等。
这种手法的应用有着化无形为有形的力量,不像后世李煜、李清照写愁用“春水”、“舴艋舟”来表现,这是另一种方式,通过读者对于文字的感受来刻画氛围。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