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宋朝的文人都做过很大的官,宋朝的文人几乎都被贬过,所以宋朝的文人中,曾经与农田零距离接触过的大文人数不胜数,农家的辛酸与欢乐,因为这些知天高懂地厚的笔锋而原汁原味地留存了下来。

比如大名鼎鼎的苏轼,他做过知事,做过尚书,可被贬到黄州时却需要垦荒来养活自己,于是这白面书生被迫去种一块叫“东坡”的田,还留下一系列以“东坡”为题的诗,还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名号。

东坡居士名号虽响,我们要说的却是另外两个人——辛弃疾和杨万里。无巧不成书,他们两位都有幸亲临农作现场,都诗兴大发留下佳作,而千年后的我们,既能欣赏到他们的诗词,又能通过诗词体会当时百姓的生活。

辛弃疾这首词很有名,全文如下: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溪哗啦啦的流,茂盛的青草围着低矮的茅草屋,屋檐下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在说着家常话,媚软的吴地方言带着温情,让听者微醉。

此时,老夫妻的大儿子在溪东边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着鸡笼子,他们心尖尖上的小儿子呢?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扯了莲蓬趴在溪头剥着吃呢!

词中之龙写农家乐也不忘用词雅致,短短几句话将这一家人放入一副清新悦目的画中,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朴素雅静,充满了和谐与友爱的,是无比富有诗情画意的。

同样是劳作,到了杨万里的诗里,可就大大不同了,诗情画意是没有的,酸甜苦辣倒有不少。

杨万里的诗:

插秧歌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不同于辛弃疾那词里的诗情画意,杨万里这首诗节奏紧张多了,描写的场景也很接地气,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耕种生活,难以理解诗中复杂的酸甜苦辣。

在古代,人的能力有限,耕种与收获都要靠天,大到孟子说的“不失其时”,该种的季节就得种,该收的季节就得收,小到与老天爷抢每一场雨,每一个晴天——如果下雨之前秧苗还没种到地里去,一方面下雨天耽误播种,秧苗种的晚可能就赶不上季节;另一方面,就算雨过了再种下去,缺了老天爷的这场雨,人力又无法浇水,秧苗可能长不好甚至旱死。所以在农用机械尚未发明的古代,收获和播种的那个月,真是争分夺秒,简直像打仗一样!

杨万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抢种的场景:下雨之前把秧苗插到田里去。

一家四口天不亮就到田里了,丈夫在地头把成捆的秧苗抛扔给妻子,妻子接住给小儿子,小儿子把成捆的秧苗打开分成一缕一缕的给大儿子,大儿子飞快地朝田里插。

分工明确,合作无间,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可是插着插着下雨了,这家人更紧张了,手上的动作加快,虽然戴了斗笠与蓑衣,雨水还是把头和肩背打湿了,可是也完全顾不上了。

正在这时,家里人(可能是这夫妻的父母?)来唤他们回家吃早饭,歇会再干,这四个人什么反应呢?“低头折腰只不答”,每个人像没听到一样,手上的活一刻不停。

家里的人唤了又唤,丈夫或者妻子只好停下来回应一下:“这还没插一圈呢!你先回家吧,把小鹅小鸭喂喂。”

辛弃疾词中的农民生活,像古代版的“向往的生活”,安逸恬静,富有诗意,杨万里诗中的农民生活,倒像是打了一场仗,节奏快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辛弃疾的词,杨万里的诗,不同的农家生活,哪个更好点?

辛弃疾的词从文学的角度看清新有味儿,雅致可爱,从内容上看,生机勃勃明媚的景,白首相对的爱,幼子无知的趣,有忙有闲兄友弟恭的和谐,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而杨万里的诗用词通俗,基调暗沉,内容上有农作的辛苦,也有一家人的互助互爱,苦乐掺半,感情更复杂,更有代表性。

读辛弃疾的词,我们会感到幸福,会羡慕向往,而读了杨万里的诗,我们会觉得写出了生活真面目,会觉得真实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