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一说到辛弃疾这个名字,相信我们每个人脑海里立刻浮现一个豪情壮志、义薄云天的爱国志士形象。也难怪,辛弃疾的词,我们读的几乎都是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类的壮阔之句。

这不得不使我们在脑海里为这位爱国词人,刻画出一幅严谨严肃的形象。

然而,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这首词,虽说也是抒发辛弃疾的激愤之情,但却十分具有戏剧性,也颠覆了梦瞻以往对辛弃疾的想象。

1195年——1201年,辛弃疾闲居于瓢泉。这时南宋朝廷只图享乐,不思恢复国土。这种现实昏暗、是非颠倒,令辛弃疾忧心如焚,产生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但又不便明说,于是创作了这首十分有趣《西江月·遣兴》,以发泄胸中的愤懑:

西江月·遣兴

(南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参考译文:

暂且举杯长醉,尽情欢笑,哪有闲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发觉,即使相信了古人在书本上说的话,也一点用处都没有。

昨天晚上我醉倒在松树边上,恍惚间问松树:“你看我醉到什么程度了?”。忽然看见松枝摆动,我以为它要来扶我,于是我连忙用手一推,喝道:“去!”

品读赏析:

虽然在写词这件事情上,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不是辛弃疾发明的,但却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品读辛弃疾的这首词,就可以从词中品出别致独特的戏剧韵味来。

从“醉里且贪欢笑”开始,全篇出现了三次“醉”字。难道辛弃疾真的成了沉湎醉乡的嗜酒之人了吗?当然不是。

这一切都是因为辛弃疾力主抗金而又不被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浇愁,免得清醒的时候总是愁容满面。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刚说完饮酒,“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两句,又开始说读书,这并不是喝醉以后的胡言乱语,而是辛弃疾的激愤之言。

辛弃疾翻用古语,但语含新意: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可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还不如选择不信。

上述种种,如果直接说出来,那就不过是慨叹世道而已了。但辛弃疾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产生了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则更具体地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不是微醺,而是大醉。辛弃疾醉眼迷离,把松树看成了人,问它:“我醉何如?”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还厉声喝道:“去!”

这一段可谓是醉憨神态,活灵活现。同时也把辛弃疾的性格之倔强表露无遗。仅仅用二十五个字,便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一首小令能丰富到如此程度,确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