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从小勤奋苦读,不仅记忆力过人,而且博览群书。他入仕后也一直笔不辍耕,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大诗人。王安石22岁就中了进士,在担任宁波知县时,就胸怀大志,更经常以诗歌抒写自己的一腔豪情。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诗人发现很多儒生非常有才,但是因为朝廷每年选拔人才都是有限的,以至于无数青年才俊,即使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也无法金榜题名。
即使他们侥幸入仕,也禁不住宦海的巨大风浪冲击。诗人有感于此,经常夜不能寐。下面介绍王安石的一首诗,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更是卒章显志。
道旁大松,人取以为明
北宋:王安石
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
应嗟无地逃斤斧,岂愿争明爝火间。
王安石为了表达内心的困扰,就精妙地构思了这首绝句。诗人含蓄地在诗行中表达了个人的观点,却值得后人深思。
作者先巧妙地设置题目,“道傍”二字,不应等闲视之,说明这松树不是生于险峰峭崖,也非长在深谷涧底,而是人所共见的路边。但为何“亭亭千尺”的古松,却未能为世所用,而是被当作松明,这就更使人慨叹。
诗的首句,用“虬角龙髯”来比喻大松的枝桠盘曲,翠叶浓密,极为生动形象。再加上“不可攀”三个字,就更显气势非凡。
松树的枝干挺拔,不怕日晒雨淋,也耐得住严寒的侵袭,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赋诗,歌颂其高洁品质。王安石却独辟蹊径,构思精巧,用虬、龙这些神话传说中的神圣之物,表达自己对它的赞颂,也丰富了读者的想象。
次句“亭亭千丈”,又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首句“不可攀”作进一步的描绘。“荫南山”,这也是夸张的说法,除了说明松荫覆盖面之宽,还意味着荫庇力极其广大。
读者似乎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境界:山边路旁,一株参天古松浓荫蔽空,它阅尽人间沧桑,饱经冰霜雪霰,但仍岿然独立。而现在却有人正挥动刀斧,砍削它作松明。作者虽然不提一字悲怨,却在字里行间满溢一种怜惜之情。
第三句“应嗟无地逃斤斧”,其中的“应”字,作副词用,表示加强语气。后两句是说,大松树概叹无处躲避斧子的砍伐,难以当作栋梁之材,难道还肯去作松明,和那些小火把去竞争明亮!
荆公对大材小用感到非常痛惜,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表达了对那些糟蹋人才者的抗议。作者认为这棵古松堪为擎天之柱,当成普通建筑的栋梁尚且委屈,而被砍削为松明,更令人痛心疾首!所以王安石在担任宰相后,就非常注意提携后进,即使有人与其意见不合,他也因为对方是国之栋梁,而给予一定的尊重。
埋没和糟蹋人才,是封建社会中很普遍的严重问题,作品揭露和谴责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也让这首咏物诗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