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当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剧名来源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诗: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该诗是杜牧在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时,离开扬州,与歌妓的分别之作。诗歌描述了一位十三四岁容貌姿态俊美的少女,犹如春日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即使寻遍整个扬州城内的青春佳丽,也没有人能够超过她的容色。
很多人是由于电视剧名字的原因才对这首诗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可不能据此就认为,作者杜牧是位无限风流的浪荡公子。
实际上,杜牧拥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识,一生都希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然而,晚唐的社会环境没有为他提供任何机会,在心情极度抑郁不平时,他便时而投向艳情闺阁,缓解失意苦闷。
杜牧的一生充满悲凉,具有传奇意味:执着于施展抱负,却仕途不顺;诗歌散文成就颇高,却在晚年自焚诗稿。
文章助力金榜题名
杜牧有良好的家学传统。祖父杜佑,任三朝宰相,并编著有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深受家族文化熏陶的杜牧,自幼就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热心于国家政治军事方略的研究和思考,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然而,晚唐的社会,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起,民间枯竭,加上朝廷内部的昏聩腐败,唐王朝几乎陷入不可挽回的倾颓之势。
所以忧国忧民的杜牧经常写诗文咏古抒怀,批判时事。后世传诵最广的,就是那篇杜牧23岁时创作的《阿房宫赋》。
文章通过分析史实,揭示出秦始皇的暴虐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而借古讽今,劝诫和警告唐敬宗,应当从中汲取教训,不要穷奢极欲。
作者的历史感慨至今仍振聋发聩,“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极高评价,也为年轻的杜牧赢得了盛名和机遇。
《唐摭言》卷六《公荐》中记载,大和二年,也就是杜牧26岁时,侍郎崔郾到了东都洛阳,主管进士科考试,受到当地官员名士的热烈欢迎。没想到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也亲自骑驴前往会见。崔郾惊讶不已,亲自迎接,两人进行了交谈。
原来,吴武陵想向崔郾推荐一位贤士。他说道,前些日子,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在讨论一篇文章,情绪激昂,原来是此次参加进士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是篇很好的文章,所以他认为杜牧确实是才学之士。
说着,吴武陵考虑到崔郾之前没读过这篇文章,竟然亲自为他朗读了一遍全文。崔郾听后称赞惊奇。于是吴武陵要求崔郾将杜牧列为状元,不过,得知状元已有了人选,他不得已说,那就让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吧。
见崔郾没马上答应,吴武陵生气地表示,“这样都不行的话,那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吧。”崔郾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吴武陵走后,崔郾的同事听说了第五名的得主是杜牧。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人“不拘细行”,才学虽大但放浪形该,做事不稳重。崔郾解释,已经答应吴君了,不可能再变了,并开玩笑道,“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小贩,也改变不了了这个结果了。
这个有趣的逸事确实能说明杜牧的才学广博,年纪轻轻就盛名远扬。
不过,此次高中进士,却并没能让杜牧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不耻逢迎的性格导致他长期沉沦下僚。此后,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增加了他的壮志难酬之感,也加深了他对于底层民众,特别是弱势女性的关怀和同情。
为弱势女性赋诗
由于空怀理想抱负而不能实现,杜牧遇见同样被人冷落的人时,便极易抒发同病相怜的感受,给予其深切的同情。
大和七年,杜牧31岁。当时,他正在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中。有一天,他奉沈传师的命令到扬州出差,经过镇江(唐代时又叫金陵),遇到了曾经叱咤风云的金陵美女——杜秋娘。
她从原来的光辉灿烂、备受宠幸,竟然沦落到了今天的身居低微,孤苦无依。杜牧感慨她的的身世沉沦,创作了一首长篇五言古诗《杜秋娘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杜秋娘原本是金陵的美女和才女,能歌善舞,擅长创作词曲。她在15岁时作了一首《金缕丝》,“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当时的镇海节度使李錡慕其才华,将其纳为小妾。然而,后来李錡起兵叛乱,兵败被腰斩。杜秋娘作为罪臣的家眷被迫进入后宫为奴,充当歌舞伎。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在皇宫里,杜秋娘又以一曲《金缕衣》征服了唐宪宗,被封为秋妃。她机敏聪慧,会见机行事,深受宪宗皇帝宠爱。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等到穆宗即位,他任命杜秋娘为皇子的保姆。看似她会终生享尽荣华了。然而,世事难料,后来穆宗失势被废,杜秋娘无奈地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被逐出宫殿,赶回了金陵老家。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杜牧在诗中表达了人生命运的无常和无奈。由人及己,反观自身,“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他在感怀中不禁自叹自悲,这位女子的不幸遭遇简直就是广大的士人群体坎坷一生的缩影。
杜牧辗转各处任职,没有得到实际的重用,尝尽备受冷落的凄凉。他眼见国家社会衰微,却不能将一身的济世安民之才运用到实践中,心里的失意苦闷与这位女子有相通之感,当笔墨里浸满无限的真挚悲悯之情,流露出的文章自有打动千万人的力量。
杜牧还有其他叙写女性不幸人生的诗文,如《张好好诗》,无不将身世之感与悲悯情怀凝注进文字,后人读来,仍难抑心酸。
生不逢时的凄凉
杜牧曾先后在沈传师江西观察使府、宣歙观察使府和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府任职。不幸的是,本就仕途坎坷的他,又被卷入了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
以牛僧孺等人为领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等人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朋党争斗从中唐持续到晚唐。杜牧本无意于跟定那个党派,然而现实不允许他置身事外。
他的才华得到过牛僧孺的赏识,并有了进京任监察御史的机会。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李德裕同样是他的上司,对他颇为不满。杜牧在40岁那年,被外放为黄州刺史,随后又到了池州与睦州,做了7年的地方官。
由于两派的残酷争斗,杜牧的官位也变化不定,忽高忽低。即便这样,他仍无法泯灭“刚直有奇节”的做人品行,始终不肯屈身逢迎以获自保。
最终,杜牧在中书舍人这一职位上重病缠身,卒于长安,终年50岁。
辞世前,他心知大限将至,便自撰墓志铭。此外,他尽力搜罗之前创作的诗文手稿,焚烧销毁,仅留下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二三。
杜牧去世后,他的外甥裴延翰对他生前的文稿进行了编辑整理,编纂成《樊川文集》。文集收入了一些被杜牧焚烧了却被裴延翰之前收藏的诗作,但仍有大部分的作品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灰烬中。
我们后人从杜牧悲凉的一生中可揣测他焚诗的动机,一生追求功绩成就,却始终沉沦下僚,无奈中的心酸,抱负无望的绝望,流连闺阁背后的空漠感,都记录在了诗文中。
显然,有些文字是杜牧不愿意被后人看到的,可能是那些曾受其他文人批评的部分艳情诗。可是,了解过杜牧的一生,我们就会明白,这些个人抒情之作看似寻花问柳,实际上,情思缠绵的背后却难掩生不逢时的悲凉。
诗人的不幸,却是诗家的大幸。杜牧虽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却凭借非凡的文学成就,为晚唐的文学天空绽放了耀眼群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