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蝉,俗名知了。它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像,其中唐诗中有三首咏蝉的诗,又属上乘。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三首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虞世南的《蝉》,此诗借咏蝉表现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诗。
首句以象征手法开篇,构思精巧。古时侯,人们因蝉居高饮露,素以其为高洁品质的象征。此句明为写蝉,暗用比喻。诗人突破传统地将“垂”所暗示的官宦身份与“清”统一在“垂饮清露”的描写之中,进而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匠心独具。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声远播。梧桐本就高大,用“疏”更衬托出其伟岸挺拔,且与尾句“秋风”呼应。蝉声以“流响”形容,其远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结尾两句是全篇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只因“居高”,而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人若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帮助,也自然能够名扬天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题为《在狱咏蝉》。首句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凄凉的鸣叫声。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听到蝉鸣后,不禁感怀伤情。此句对仗严谨,音律优美。
颔联“那堪”与“来对”相互呼应,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其内容是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专一爱情的渴望。
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多年来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
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比喻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则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
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自己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怨愤的情绪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李商隐的《蝉》,首联闻蝉鸣而起兴。“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此种鸣叫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自己因清贫而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这样的陈情也是白费的。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只是诗人将这种感情寄寓在蝉身上来表达,更显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
颔联将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了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叫声到五更时分已稀疏得快要断了,可是一树的叶子兀自绿着,并不为蝉鸣的“疏欲断”而悲伤难过,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此处涉及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绿本无关涉,而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其实责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顿尴尬的遭遇不能改变。如此看来便顺理成章了。
颈联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将感情挑得更明。“薄宦梗犹泛”,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辛苦辗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头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顿生思乡之情。
同时“田园将芜”,思归的理由又多了一层。这两句看似与上文的咏蝉无关,其实正因官小禄微,所以“难饱”“费声”,得力者“无情”,才使诗人动了归隐之心。
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的方法写蝉,同时呼应开头,首尾照应。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个与之境遇相仿的小官,“举家清贫”劳心伤神的漂泊生活不如归家弄田。
同为咏蝉,同样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却呈现出如此殊异的面貌,构成了如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以上三篇,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