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2020-06-30 来源:hao86 怀古诗 苏轼 古诗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他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中......

他一生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一生风雨,却依旧泰然处之,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活成了诗意的一生。

不管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仕途,都有着从容的一面,让今天的我们羡慕不已,毕竟她是那个时代真正超越了世俗的人。

他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对于文学历史典故非常熟悉,可谓信手捏来。他笔下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极具内涵的诗词。

今天我们谈到的这首诗词也不例外,虽说这首诗远不及《水调歌头》、《定风波》一般知名,但却也是苏轼笔下很经典并极具文化水准的一首诗词。

词虽简单、主题也常见,是一首送给朋友的诗词,但是一首词中却暗含多个典故,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不细细品读,一般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理解它的内蕴。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却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此诗上片当中的“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形成绝妙的对偶,对朋友的清明廉洁加以赞扬,也表达出了苏轼自己的思乡之情。

上片主要是对于景色的描绘,其中不乏经典之语,“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长江和汉江从西面奔腾而来,登高望远,只见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

这句诗看似是对江水颜色的一种比喻,实际上蕴含着一句唐诗的典故。李白在《襄阳歌》曾写到“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显然李白的这句诗赋予了苏轼很多的灵感。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接下来的词句极力描绘江水的美丽,似乎是带着岷山,峨眉山雪花融化的色彩。这些山水颜色都是来自花团锦簇的锦城之地。

杜甫在《登楼》中写到“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这里的“锦江春色”便是借鉴了《登楼》中的文学典故。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作者的描写由眼前的实景,美丽的景色,转换到思绪描写,想到了两个人的处境。

当年鄂州朱使君寿昌之前在陕西担任通判的时候留下清名,有爱民的美誉,“南山遗爱守”毫不遮掩的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肯定和褒奖。

《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这句词是作者对于鄂州朱使君寿昌的夸赞。

眼前的江水来自苏轼的故乡蜀地,面对眼前奔腾的江水,难免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我为剑外思归客”为眼前这美丽的江水景色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是词人面对此情此景发出的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对上片景色描绘的总结。

下片“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这是苏轼引入了怀古之思,开篇既是历史典故,这里作者想起了当年三国曹操借黄祖之手杀祢衡的事情。

这里的《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苏轼在此处劝好友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苏轼带来了很深的感触非。

尤其是其中的祢衡,因为深陷朝廷纷争,忠于汉室皇族反对曹操,甚至当众嘲笑曹操让其难堪,最终被曹操借黄祖之手将其杀害,后葬在鹦鹉洲的情节更让他感慨万千。

此时此刻鹦鹉洲就苏轼的眼前景色之中。“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看到此处这样的景色,想到以前那残忍的历史,心情十分的复杂。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作为一介书生,何必和曹操这样的人争执到底呢?虽然赢得了后世的赞誉那又如何呢?

现在回首再看当时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曹操和黄祖这般有权势的人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不见。

所以书生只需要做好书生该做的事情就好了,不必如此执着参与历史的进程,因为那并非书生所擅长的。

书生该做的是什么事?擅长的是什么事?“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当年盛唐崔颢曾经写下千古七律《黄鹤楼》,让李白都大为叹服。

所以今天的书生就应该像李白和崔颢一样,在诗词创作上有所比较,而不应该把目光投向于朝廷纷争之中。

虽说这首诗词在苏轼一生众多的诗词作品中,不算非常出色的作品,但却借此表明了他此时此刻的人生和生活态度。

以往他的的诗词作品,大多表达思乡之愁,或表达怀才不遇,或表达天涯沦落,或表达渴望回归田园,其中或许有所复杂的心境。

而这首作品却不同于以往,这首诗词却凭借历史典故,真正把词人内心所思所想写了出来。作为一介书生,或许吟诗作赋了此残生并不是最坏的选择。

执迷不悟如祢衡,最终收获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远不如李白和崔颢在唐诗创作中争相斗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盛名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