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人物事件

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先秦时期,周朝名存实亡,七国各自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

那么,七国文字有何异同呢?是否能够互相辨认呢?

在七国文字中,秦系文字与其余六国文字差异较大,其余六国文字又各有不同之处。

东周时期,周王室逐渐衰落,而犬戎又不断侵扰都城。为避犬戎,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秦襄公亲自带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秦国因护送之功,而被赐予岐山以西土地。

秦国将犬戎赶走,获取了西周的故地。因为秦人原来与戎人的居住地混杂,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因而,秦直接继承了西周的文字体系,文字相对保守。相较之下,其他六国文字在当时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因而,秦国文字与六国文字相差较大。

六国文字中,楚国文字字形比较飘逸,字体比较颀长。而晋系的文字笔画细劲。齐系文字则装饰笔画较多。

七国文字也并非没有相似之处。

三晋的文字就相去不远,而齐鲁的文字也较为相近。晋文公曾设立六卿之职,让六卿掌握军政大权。但是六卿手中权势愈大,互相攻打,而晋国王室则越来越形同虚设。到最后,韩、赵、魏三家将晋瓜分殆尽。

由于韩、赵、魏三国本是同源,因而三国文字大体相同,都结构较为修长,可以互相辨认。

至于齐地与鲁地文字的相似,则是因为两地相隔较近,交流较多,在文字上差别也就较小。

七国文字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使得文化下移,不仅掌握文字的士阶层更加壮大,连新兴的地主阶级都开始习字识字。一些手工业者也趁机掌握了文化。当时的统治者要求制造器具的手工业者要将姓名刻在所制物品上,以便日后出现问题追责。

这种策略最早兴起于秦国,后来也流行于其他诸国。手工业者虽然掌握部分文字,但毕竟学识不够,有时会出现刻字错误和简化的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文字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只是文字并未统一改变。

七国文字之所以存在差异,既与七国统治者各自为政有关,也和民间异体字多有关。

由于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各自为政,政令无法统一于中原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文字也就愈加不同。直到秦王一统天下,实行的"书同文"的政策才将这种状况扭转。

而在民间,一字多形的情况屡见不鲜。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被写为不同形态。这些字有些是由官方使用的正体字省改而来,一些则是民间的胡乱造字。

书写材料的不同,也使得文字差异变大。人们不仅在青铜器上写文字,还会在陶器、货币等物上刻字。各地采用的书写材料略有差异,有的喜用陶,有的喜用竹简等材料。譬如,最具代表的喜在帛上写字的乃是楚地,出土的长沙楚帛书便可为证。即使都在同一种器物上刻字,不同的地区仍然有所不同。

战国时期货币文字极为盛行,但是在秦国和魏国环钱盛行,刀币则是在齐、燕等地盛行。不同货币形状不同,金属含量也不同。那么,在其上所刻的字自然也就有所差异。这也是七国文字差异的原因。

七国文字虽然略有不同,还是可以互相辨认的。

首先,七国文字都是由原始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系出同源。虽有变化,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有的字形的改变,也只是简省,大体还保留原来的形体。

其次,七国之间并非没有外交联系。秦国想要吞并六国时,实行连横政策,而其余六国则实行合纵政策。各国之间除了通过使者进行交往外,也会通过书信往来,如果文字差异过大,那么各国之间也就无法沟通了。

另外,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他们各属不同国家,其作品却流通无误,并不需要翻译。这也是七国文字可以互相看懂的铁证。

七国文字的不同虽然也是文字的一种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良性的。它妨碍了文字最基本的交往功能,一字多形的现象也不符合文字的经济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