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小编今天要说说边塞诗的发展,为什么边塞诗会在盛唐达到鼎盛?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读书之时起这些读来气势充盈的边塞诗总能让人心生澎湃之感。
边塞诗的起源很早,可以直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类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以边疆地区汉族的军民生活和塞外风光为主。隋唐之前边塞诗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由现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唐以前保存下来的边塞诗不足两百首。进入唐以后,边塞诗逐渐地成为了一种主流诗体。光在《全唐诗》中就存有边塞诗两千余首。在我们熟知的诗人中,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人均是边塞诗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所创作的边塞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将读者直接带到塞外,亲身体会一番适中的画卷。在爱诗人的心中,唐朝就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些诗中的诉说的情感才能清楚又热烈。
01边塞诗在唐朝
从事实上可以肯定的是边塞诗在唐朝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在诗歌内容方面,整个唐朝的四个时期内因为时代的不同,边塞诗主要传递的情感与精神也各有不同。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得益于国家在边防实力上的上升,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边疆风光以及将士在艰苦生活中,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更多的边塞诗人,例如骆宾王、岑参、高适、王翰等人均成为了边塞诗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所作的诗歌在民间与军队中流传甚广。这一时期边塞诗在内容情感上的关键词就是“雄浑、磅礴与瑰丽”,诗人们也更多将山关、日月、黄河、风沙等意象融入自己的诗歌之中。
到了晚唐时期,因为大唐时局的变化,国家整体逐渐走向没落的边缘,诗人们寄于文字中的情感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早期边塞诗中所传递的“盛唐气候”也不再成为主流,感叹边疆悲凉开始被诗人们关注。正如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意外无定河岸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将疆场寒士骨与春闺梦中人相联系,生与死的惨烈对比真的直让人心生悲凉。此时的边塞诗在艺术的表达手法上与盛唐之时差别不大,但在整体的气势与情感方面就相差甚远了。
在唐朝,是诗歌文学创作的巅峰时刻,众多的诗人们在这个时代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边塞诗派作为其中之一,其庞大的诗人群体用现实的意象,撰写出一首首让人百读不厌的诗歌。唐朝边塞诗就像一部史书,它贯穿了整个大唐王朝的发展历程,它用短小精悍的文字告诉后世之人发生在边关的过往之事。
02为何唐朝会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诗歌可以说是唐王朝在文学创作上的专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大通路的发展等方面都促进了边塞诗在唐朝的繁荣发展。
1. 边疆战争频发,疆土得到扩展,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得以交融发展,文人群体们对边塞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翻看唐王朝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吐蕃、回鹘、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在疆土上紧紧相连。对于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与少数民族在疆域上的争执总会引发战争。据历史记载,整个唐朝的对外战争大约有一百三十多起,每一场战争之后总能迎来一段时间的和平。我们知道,唐王朝在顶峰时期的疆域面积达到过1251.19万平方公里,疆土的扩大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对外战争的取胜。
诗人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表达的就是唐军平定胡虏,取胜而归的心情。诗中那句“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可见唐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实力所在。而这些战争的胜利也直接成为了众多关心家国大事诗人们的写作对象,比如高适的《燕歌行》、《蓟中作》等诗便与边塞战事有关。同时边塞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势也与这些历史上战争密不可分。
另外,关于对外关系方面,唐朝有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就是“和亲”。历史上唐朝先后与回鹘、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和亲共计20多次。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唐与吐蕃和亲史上重要的一笔。和亲带来的是边疆和平,稳定的关系直接促进了边疆之上多民族直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进而直接促进了和亲、边塞风光等主题边塞诗的诞生与发展。
唐朝是包容性极强一个王朝,它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关系上战争与和平直接为唐朝边塞诗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以《从军行》为名,用战争做背景的边塞诗成为一种风尚。另外边疆的和平直接使文人们将关注点放在了边塞的风光与民俗之上,文人们也开始对边塞产生了新认知,在此基础上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
2. 唐朝鼓励文人从军,以立军功为途径入仕报国。文人们在边塞上有了生活体验,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在边塞诗上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扩大了边塞诗人的存在群体。唐朝科举制度比较发达,文人们除了参加科举入仕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投笔从戎,立功报国。正如边塞诗人杨炯在其诗《从军行》中说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参军入塞也成为了许多文人士子们的理想。那些在科举上失意的文人,便选择了这一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当他们来到边塞,看到未曾接触过的现实又怎能不发出一番感慨。从而无形间壮大了边塞诗人的存在群体。
还有一部分文人,他们喜好游历,边塞之地也是他们曾到过的地方,诗人王昌龄曾在漫游河陇、高适曾北上蓟门之地。俗话说,要想了解一个地方就要亲身去体验它,文人们对军营和塞外风景的亲身体验,客观上直接看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现实,触摸到了边塞风光上的瑰丽。无疑这样的经历直接使得边塞诗在表现形式上进一步丰富,为唐朝边塞诗的繁荣增添了一抹光彩。
3. 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没落,让唐代边塞诗的风格与精神更为突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性的历史大通道,从长安一路穿越山川、沙漠,全长7000多公里的距离,直接将东西方相连。唐时期为了维护和拓展这条重要的通道,唐朝先后与突厥等少数民族之间爆发过多起战争,战后并专门设立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为的就是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直接带给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就体现在风格与精神上,早期因为开拓丝绸之路的问题,边塞诗在风格上多为建功立业的家国抱负。在精神内涵中更多的是边塞战争胜利的自信和内心的豪迈。我们看初唐边塞诗人骆宾王在《夕次蒲类津》中写道:“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以及《从军行》中:“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时刻给人一种豪迈之气。据统计《全唐诗》中有边塞诗2000多首,其中与边塞战争和丝绸之路有关的多达1500多首。在每一首边塞诗的背后,总能找到历史上的边塞战争与之对应。可见丝绸之路和边塞战争是大量边塞诗歌产生的根源。而这些诗歌每一首都是慷慨激昂之作,读来令人心生澎湃,让年轻人渴望着前往边塞建功立业。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的句子,他描写的是繁华的丝绸之路上满载着货物的骆驼,在驼铃的伴随下经由丝绸之路向安西而去的场景。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华,让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风俗得以传播交流。而这样的场面也为边塞诗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方向。
安史之乱,这一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使得大唐走向了没落,原来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也不见了。塞外之地再一次成为了各个政权争夺的对象,昔日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俨然成为了人们内心不舍的回忆。因为战争,国家实力的下降,丝绸之路给人更多的是萧条之感,塞外再美的风光看起来也不那么的让人舒心了。原来边塞诗人笔下的盛唐之音,开始变得悲凉,没有斗志。多年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难以避免,社会凋敝民生疾苦成为了现实,诗人也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民生。丝绸之路没落,繁华不在,晚唐边塞诗人更多诉说的是一种哀歌,例如“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这样的诗句,这虽与盛唐时的雄浑壮阔相反,但也让我们看到了边塞诗的另一面。
丝绸之路就像是唐王朝的历史一样,有过顶峰也有过低谷。在不同的时期内它带给边塞的内容与情感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丝绸之路,使唐朝边塞诗在风格与精神上更为明显,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大唐为边塞诗提供了无限地发展空间,每一位边塞诗人就像史官一样用自己的笔写下边塞的故事,留给后人品读。也正是这些诗人与诗作的完美配合,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属于边塞诗的真正“黄金时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