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今天小编要说的这首诗是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郑板桥的咏竹诗,怎样才能画好竹子呢?

历来古代文人墨客都偏爱竹子,爱竹子的清高淡雅,爱竹子的坚韧不拔。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竹子身上有文人的风骨。竹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是书法家吟咏的对象。在先秦时期,竹子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格。在魏晋时期,竹子代表了清雅脱俗。

自唐宋以来,竹子已成为一种顽强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态度。一言以蔽之,文人爱竹。他们众多的写竹咏竹的作品,都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竹子这种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们欢迎的,不光经常用来吟诗作对,很多的大户人家家里也会栽种上一篇竹林,用来陶冶情操。

如果说画竹子谁是天下第一,这个答案一定毫无争议——郑板桥!郑板桥的“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心中之竹”不知道让多少人茅塞顿开,却原来,画竹可不简简单单是画竹本身。那到底怎样才能画好竹子呢?画竹到底有没有什么要诀呢?郑板桥有一首诗,解答了世间之人的这些疑问。这就是那首著名的《竹石》:

《竹石》

清代: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诗的大意是说:竹子咬住青山那一点微薄的土壤和肥力,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无论狂风暴雨如何击打,它依然巍然屹立,任凭酷暑严寒的东南西北风,绝不低头!

郑板桥写这首诗,其实也是自己真实经历的写照。郑板桥出身寒门,自幼随着父亲卖画为生,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是最终,却因为官场的黑暗而弃官归隐。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从未苟且,从未低头,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所以他才能将这首诗写得如此潇洒和深入人心。

竹子在郑板桥心目中,早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植物,而是一种带有精神生命和高尚气节的灵动的生命。这首诗正是礼赞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或者说就是写作者自己。郑板桥一生崇尚种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全在这28字的诗中,要看懂他的画,先要读懂他这首诗。这首诗托物言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铁骨铮铮。难怪郑板桥画的竹子,无人能企及!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便将竹子人格化了,这是一个极具力量的动作,不仅为我们表现了翠竹挺立在青山的情景,更表现了竹子那种不畏艰难,与大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也正因为有这种顽强的生存精神,诗人才用了一个“咬”字。

“立根原在破岩中”写出了翠竹能够傲立挺拔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将根茎深深地扎入了破岩之中,根基牢固,所以才能如此笑傲一切,这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更有力量;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翠竹的顽强和韧劲。竹与石,浑然一体,无石竹不牢固,无竹山不青翠,竹与石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点睛之笔在最后一句,“任尔东南西北风”,何等潇洒,何等气魄。东南西北风不仅指的是自然的严苛和环境的恶劣,更指的是人间的各种磨难。此外,还暗指那些对正义构成威胁的风言风语。一个人立身正,就能够无惧风雨,这一点,在竹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看郑板桥的画,如果不明白郑板桥画竹到底在画什么,是很难读懂郑板桥的画的。如果说竹子是自然界的脊梁,那么郑板桥就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只是他是用画笔去勾勒并承担起脊梁的重担。如今小学生都必须背诵这首诗,说明这种精神必须在我们的后代中不断发扬光大。画如其人,郑板桥的话就是郑板桥心灵的呼声和人格的外化,而竹子就是郑板桥灵魂的样子,真是美哉,伟哉,壮哉!

诗人说是咏竹,但实际上将竹子人格化了,是借物喻人。郑板桥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内在的理想和品格,所以他的竹石图,是融入了自己人格的,是一种外在美和内在神的统一,画因为诗而更具神韵,诗因为画而更加形象,两者相辅相成,寓意深刻,看着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高尚的情操、不随波逐流的傲气、任凭风霜雨打而不改变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