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纳兰性德模仿后主的一首诗成经典。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哪怕历经千年,依旧让后世望之弥坚。
从唐代诗歌流行到宋代词作流行,其实中间也是有个过渡的,而在这段过渡时期内,南唐后主李煜可谓是最独树一帜的,他的作品对于后世词坛的影响颇为深远。
李煜作为帝王无疑并不成功,毕竟作为亡国之君这是没办法“洗白”的。不过作为词人,李煜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哪怕是放在千年词坛,“词中之帝”李煜那也是名列前茅的人物。李煜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亡国以后所写的作品,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虽然李煜前期的作品没有后期那么深远的意境,但是在遣词用句上其实并不比后期差,就像本期笔者要分享的这首词,虽然是亡国之前所写,没有那么复杂的情感蕴含其中,但依旧是李煜平生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思妇的“秋怨”,不过词人却并未将笔触放在对于思妇个人形象和情状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对于思妇眼中所见之景来烘托出思妇难以排遣的相思和怨愁。
上阕前三句描写的是一幅寂寥的秋山图,虽然看似“一重山,两重山”有点重复,但是这却更是突出了思妇情感,似乎想要“望断重山”,同时这三句也是层次分明的三个景象,目之所及,近处是一重山,一重山背后又是另一重山,再往远处,天高山远烟波浩渺。思妇的目光由远及近,但是却久望不见,思念越加深重,心中不由泛起阵阵寒意。眼看红色的枫叶满山,已然是深秋时节,思妇的相思也如这丹枫一样充斥着内心。
下阕则是从“相思”着笔,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从菊花绽放到凋零,时间匆匆而过,但是她的心上人却依旧在遥远的边塞没有回来,能看见的只有塞外的大雁从天边飞来,通过“雁归”反衬“人未还”,也使得思妇心中的愁怨更加浓烈,同时也有深深的担心,他是否还安好,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而在这样的情绪下,虽然帘外风月正好,但是思妇已然无心观赏,也无人可分享。
李煜这首词句句写思妇“愁怨”,但是却不言明,而是将之蕴藏在字里行间,通过思妇所见之景,折现胸中之情,笔触细腻空灵,遣词用句已然是登峰造极之境。所以这首词写出来以后,虽然喜欢模仿前人高水平之作的词人不在少数,但600多年间却没人敢模仿这首词,毕竟“珠玉在前”,胡乱模仿反倒可能落个下乘。
不过600多年后,终于还是有一位词人按捺不住,他就是纳兰性德。
其实对于模仿借鉴这件事,纳兰性德一直都是个中高手,他的很多经典作品,其实都有模仿的痕迹在其中,就像《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中的名句“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就是模仿的晚唐诗人高蟾《金陵晚望》中的“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还有那句脍炙人口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其实也是模仿的谢朓的“故人心尚存,故心人不见”之句。
所以对于李煜的《长相思》,作为模仿高手的纳兰性德自然是想要试上一试,结果这一试便又试出了一篇经典之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作于词人出塞之时,当时边塞风雪凄迷,天气严寒,引起了词人对于故乡的思念。
这首词开篇就惊艳世人,“山一程,水一程”虽然化用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但是却凸显出词人跋山涉水的艰辛,而且这一程一程之间更是与家乡的渐行渐远渐。紧接着词人则是表明了自己的目的地,是往那榆关而行,那么为什么词人要强调“身向榆关”呢?其实这正是为了突出词人“心向故乡”。上阕最后一句,夜已深,本来应该是睡觉的时间,但是很多营帐却亮着灯,这是为什么呢?这也为下阕作了铺垫。
下阕起首“风一更,雪一更”描写了边塞的苦寒,风雪不停,其实也是暗示词人对于人生路上风雪兼程的厌倦,而这也让这些出征的将士不由思乡,不由失眠。要知道,在家乡那边可没有这些聒噪的声音,可以安静安心地成眠。
李煜的《长相思》写得深藏不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写得也是意味深长。虽然相隔600多年,但是他们却通过诗词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倘若活在同一个时代,或许他们也会彼此欣赏,互为知己。
对于这两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