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往往由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创作而出。因此边塞诗在整个唐诗众多门类中,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较为深刻的一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岑参的一首《碛中作》,来一起品味边塞诗的艺术魅力。说到边塞诗,它主要的艺术风格,即:气势雄浑、景色壮阔、格调悲壮。岑参这首诗就完美再现了这种风格。甚至它一开篇便气势雄浑,且展现了精妙绝伦的炼字技巧,堪称此类诗中典范,令世人叫好。
公元749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出塞,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在离开长安两个月后,岑参到了银山碛(今新疆库米什地区)。当岑参看到唐军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列营而宿的时候,又恰逢十五的月亮,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边塞诗的名篇。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首先,开篇一句“走马西来欲到天”,便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且炼字精妙绝伦。“走马”,是骑马疾行的意思,它说明岑参远赴边塞路途十分紧张。因为根据唐代军官制度,他是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到任的。“西来”,点明了诗人的行进方向,也就是说岑参骑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而根据唐代出塞的路线来看,可知岑参从长安出发,沿着的正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因此“欲到天”,所展现的便是我国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雄浑气势。如果有去过大漠经历的话,就会明白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给人的感觉正是一种“欲到天”的感觉。由此可见,一开篇便气势雄浑,且炼字精妙绝伦。
次句“辞家见月两回圆”,则是点明了诗人行进的时间。它的意思就是说,岑参离开长安的家,到银山碛,已经是两个月后了。需要的注意是,岑参特意用“两回圆”来表示时间,就是为了突出“月圆人不圆”的意味,来引出思乡、思亲之情。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无疑含蕴丰富,情深意远。
最后“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即今天晚上还不知道将到哪里去住宿,这万里沙漠一望无际不见人烟。从岑参的语气来看,他对自己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反而不关注,却将重点放在了沙漠之景上,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岑参出塞的目的了,纵然边疆再荒凉,处境再艰苦,但是他从军的壮志豪情丝毫不动摇。
正如岑参在自己的另一首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此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大漠的荒凉和无边无际,并不会让岑参低沉、哀伤,反而显现出一种豪迈、悲壮。同为唐代诗人的杜甫,曾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也就是说,岑参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仅从“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既有远离家乡的思乡、思亲之情,又有一种从军的豪情壮志。而这种情感,却是体现在气势雄浑的笔触中,体现在辽阔高远的沙漠景色中,使人读后无不动容。总的来说,岑参这首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深刻的边塞名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