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大诗人,他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归隐”。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被后人广泛传颂。其实,在更多时候,陶渊明已经成为人们的道德丰碑,人格尊严的风向标。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那么自然洒脱,耐人寻味。一个人,就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活,不违背内心,才能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读他的《饮酒》,品这位老人。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其中这首诗《饮酒》最经典、最受后世欢迎,此诗境界很高,第一句就点破了人生真谛,而且还写出了很多现代年轻人的心境!

饮酒(其五)

魏晋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赏析: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我们现在看看作者陶渊明身处什么朝代,他创造这首诗的背景!

陶渊明是东晋人,而东晋是个乱世,同时期还有五胡十六国,所以老百姓日子并不好过。陶渊明作为一个文人,学而优则仕,成为了东晋官员,但最大的官职只是个小县令,显然,陶渊明有点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场形态,完全是由士族大夫主导的(此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像陶渊明这样有才华但是没有什么背景的有志青年是很难发展的!

由于在官场过得很憋屈,陶渊明做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惊人举动,直接辞官回乡了。这首《饮酒·结庐在人境》就是在陶渊明归隐后的第12年创作的,此时正是东晋朝廷灭亡的前夕。陶渊明看到了朝廷的昏庸和腐败,以及士族大家把持朝廷的不利局面,于是做《饮酒》抒发自己的情怀!

诗的起始四句便表现了陶渊明的避世态度,也反映了陶渊明对权力、地位的否定。因此,他在诗中才会说,自己的居所虽然处于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但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对于古代贵族或者有名望的人来说,门庭若市是常有的事,但作为贵族后代,本身也有名气的陶渊明来说,却是门前冷寂得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决定不再入仕,就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闹市,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无车马喧”,其实,最主要的是指和官宦贵族断绝了往来。可见,作者态度的坚决。所以下句自问“问君何能尔”?:你怎么能做到这样?核心的回答——“心远地自偏”,内心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接下来的四句,陶渊明则对于自己在田园间的活动以及自然景观作了描述,并把自己的自然哲学寄寓其中。“采菊”这一动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无暇去做的,一般只有像陶渊明这样有着超脱尘世,热爱自然情趣的人才去做,并且乐在其中,无意间抬起头来,目光就能和庐山相会,可见陶渊明“悠然”世间的状态。

似乎在那一瞬间,陶渊明和庐山形成了一种共鸣,并且相互融合,以至于所见到的庐山,都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别样的美,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种景象描写,说明了自然的平静与完美,这与陶渊明的自然哲学不谋而合。

“采菊东篱下”在庭院里开垦一块土地,种上一片菊花,采花泡茶,摘花酿酒。闲适快乐。“悠然见南山”,抬起头来,望着远处的庐山。“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心境和静默的南山完美对立,笔墨间自然而然流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远处的南山,云雾缭绕,迷蒙缥缈,有若仙境。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吹着哨子,正结伴飞回山中。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安逸,一切都是事物的本真,不会掺杂生命以外的附属品。诗人此刻肯定完全融合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升华。

诗的最后两句,陶渊明直接表明自己已经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至于“欲辨已忘言”,则说明诗人这种把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当作自己真正的人生乐趣,是无法去语言争辩的。我们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此意。结合陶渊明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也可以得到他的“真”就是指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既然选择了放弃对仕途的追求,就必然选择一生要固守清贫,把自己的身体融入自然,过着自给自足的耕种生活,清心寡欲。这种超脱的生活,让他精神上得到了真正富足。虽然生活上常常缺吃少穿,冷暖无常,但是这种无愧于心的自我,正是他一生最终的追求。

其实,作者已经在诗句里告诉我们,简单就是最完美的快乐,和谐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