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遵睛,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从词的小序看,作者是“为时”、“为事”而作,是“有感”而发的。词中通过沙河道中遇雨这一件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的描述,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词一开头,作者就以爽朗之笔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穿林打叶”的骤雨,作者的态度是“莫听”,一面“吟啸”,一面“徐行”,无所畏惧。这两句看似平淡,却很逼真地写出了作者在急迫的境遇中处之泰然的神态。而下面“竹杖芒鞋轻胜马”句,又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说明。这一句有司马图“杖藜行歌”的境界。途中遇雨,别人狼狈不堪,作者自己却如履空灵之境,觉得竹杖草鞋别有其趣。刘腺载认为,苏轼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遇他人以为极艰苦之境,而能外形骸以理自胜。”

是颇有见地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语意双关,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风雨。作者斩钉截铁地表示:“谁怕?”用一反诘语,增强了表情的力量。“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说即使一生出没于烟雨,也任凭它去,没啥了不起。气概何其豪迈!这一句,是苏轼坎坷生活的小结,也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写照。

他虽遭受政治风雨的无情袭击,熬过冤狱和贬谪的生涯,可是他不颓丧,不动摇,从来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里,也隐约地透露了他随时准备以听其自然的态度,来对付阴晴不定、吉凶莫测的政治气候。

词的下片写他雨后放睛的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作者不但坚信风雨终将过去,而且预言“斜照”定然相迎。尽管春风料峭,“微冷”,他都迎着夕阳前进,精神状态始终是乐观、昂扬的。

结尾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由景起兴,发出哲理的沉思。“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写实也带象征意味。风吹雨打,他安之若素;斜阳复照,他无意外之喜。这种感情,不仅是当前直接看到的客观对象所引起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作者坎坷的生活经历孕育起来的对人生和对事物的看法。

苏轼是位有政治抱负的人,只是他的理想在现实的厚壁上碰得鼻青脸肿以后,不得不从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去寻求慰藉。他在政治逆境中,壮志未消,对世事未能忘情,又不与之奋斗,而是采取一种超然物外,忘怀得失的迟观态度,这无疑是他的佛老思想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在取材和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给人以文学艺术所不可缺少的新鲜感。山林遇雨,“已而遂晴”,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象,而感觉特别敏锐的诗人却独具慧眼,从中提炼出诗意来,写成这首词,既使人感到熟悉,又使人感到新鲜。

作者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这首词,你说是写景?是咏怀?是言理?都是,又都不单纯是。词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欣赏,都能领会到不同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