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与唐人写诗重情韵、重兴象的风格特征不同,宋人写诗注重“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因此宋诗出现了大量的理趣诗,典型特征就是包含浓郁的哲理色彩。苏轼作为宋代杰出的代表诗人,在其一生的丰富著作中,便有许多发人深思、富有理趣的诗篇。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苏轼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共同感受一下古典诗歌里独特的哲理性艺术审美价值。公元1061年,也就是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他的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以表达怀旧和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便是根据苏辙的原诗所作的一首和诗。在这首诗中,苏轼主要针对原诗中“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一人生感叹作出了哲理性的思考和回答。其实在公元1056年,也就是嘉祐元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就曾路过渑池,有过夜宿县中寺舍,共同题诗于僧房壁上的回忆。

但此次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却是独自一人路过渑池。所以苏辙写诗,一方面是回忆曾经的共同经历,表达惜别之意。另一方面则是感叹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即一入仕途,就身不由己,往来各处只能任人摆置。那么苏轼是如何认为的呢?他在诗中又是怎样给弟弟苏辙讲述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的呢?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首先,根据诗的内容,前四句可以看成是一部分。在这部分中,苏轼把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即我们人生所经历过的事情和地方,像什么样子呢?它就象天上的鸿雁飞到积雪的地上一样。雪地因为偶然的机会,有了鸿雁脚爪的痕迹,可是鸿雁还得继续飞行,哪里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正如苏轼与苏辙共同经历过的渑池访僧留题之事。苏辙在原诗中曾感慨如果与渑池没有缘分,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有缘分,为何驻足的时间又那么短暂?除了苏轼这次再次路过渑池,他自己还被任命过渑池县的主簿,只是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所以苏轼这首诗的开篇四句便是根据苏辙的感慨,上升到人生,发出了哲理性的议论。

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这四句也成为了广为传诵的名句,后来还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过的痕迹。其实对于我们而言,人生何处不是“雪泥鸿爪”呢?曾经驻留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多年以后再看,如今它们又在哪里呢?只不过徒留下一些痕迹罢了。

所以接下来的两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便对于自己发表的议论,进行了细节方面的补充。即当年接待我们的老僧已经死了,如今骨灰正放在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当年我们共同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坏了,再也看不到题诗的墨迹了。就象鸿雁在雪上留下的鸿爪,一旦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从苏轼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描写来看,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但是若只是这样,就不符合苏轼的风格了。因此苏轼在最后两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表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它的字面意思是说,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因为进京考试,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吗?

言外之意,便是说,人生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磨难,但是不应该放弃努力。即便事物的偶然性太多,但是也不要放弃对事物必然性的追求。我们当年不正是因为经历过一番艰难困苦,经历过一些不确定,但依然努力前行,才能考取进士的吗?可见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才二十六岁。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抚今追昔,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他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对未来道路的积极乐观,无疑是发人深思,且值得学习的。总的来说,苏轼极具哲理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