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杜甫老夫子,一生坎坷。深秋时节,草木肃杀。此时的杜甫,寓居在长江上游的夔州(今重庆地区)。其实,诗人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本是人之常情。原诗题为《登高》,七绝如下: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我们今天只看写景的前四句。
登高观景,肯定是将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啦。写诗也是一样,杜甫通过对四周景物的观察,把我们带入到那萧瑟的情境之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仰头张望;渚清沙白鸟飞回,是低头巡视;无边落木萧萧下,是观察四周;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极目西顾。这四句,表现的是景色的错落,是视线的远近与高下的有机地结合。
用落木替代落叶,有些沉重之感。落木代替落叶,在诗词上并不突兀,反而烘托出诗人的心情的沉重。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诗中也使用落木,其寓意仍然是落叶萧萧的意思啦。
“落木”一词的使用,并不是杜甫的首创,南北朝大诗人瘐信的《哀江南赋》中就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杜甫之后,黄庭坚的《登快阁》中也继续使用"落木"一词:“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你可以说,黄庭坚是在模仿杜甫。但不可否认,落木指的就是满山的落叶吧。
有人说,落木指的是沿江滚滚而下的木排,此说恐怕不通。如果,如那位仁兄所言,落木应当做“沿江放木排”解的话,那么,之前描述的诗情画意,就全部被破坏啦。
如若当真如此,诗圣杜甫岂不是浪得虚名?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中国的古诗词更是注重语言文字的使用。杜甫《登高》中的“落木”一词,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下”发展来的。
屈原《九歌》中有诗句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屈原创造了“木叶”一词,便一直影响着后代诗人,成为诗人写诗时的常用词。
如谢庄《月赋》:“若夫气霁物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如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诗人对文字是非常敏感的,他们都体会到,“木叶”一词,能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感觉,后世诗人一再使用,发展出“落木”一词来。
“落木”是从“木叶下”发展而来,那为什么不使用易于理解的“落叶”,而要使用容易让人误解的“落木”呢?
1、“木”字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诗歌的语言是有暗示性的,生活中,我们常用到“木头”、“木料”、“木板”这些词,这些潜在的形象使得我们一提到“木字”,就会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2、“木”字所暗示的颜色的黄色的,它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疏朗的。当“木叶”连用时,尚能保留“木”所带来枯黄、干燥、疏朗的形象,但单独一个“叶”字,会让人产生密密层层浓郁的联想。
“木叶”一词带来的独特感受是由“木”字赋予的,“树叶”可以简称为“叶”而不失情感色彩,“木叶”简称为“叶”就会失去“木”字带来的独特感受。杜甫的《登高》,是他晚年穷困潦倒时所写,诗中多寂寥凄凉之感,“木”字带来的艺术感受更符合诗人的心境,所以,杜甫宁愿写成“落木”,也不愿写成“落叶”,这便是诗人对文字敏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