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国人评价前人作品时很喜欢夸张,动不动就送上第一的桂冠,加上后人断章取义,往往把吃瓜群众搞得稀里糊涂。例如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提出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观点后,演化出了”孤篇压全唐“的说法,仿佛成了唐诗第一。

纳兰容若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说法,似乎成了清朝第一诗人。如果大家知道王国维还说过周邦彦”两宋之间,一人而已“估计就更犯糊涂了,周邦彦是谁?把苏东坡、辛弃疾们放到哪里去了?

唐朝就有两首名篇分别被后人称之为七律第一,这又是怎么回事?黄鹤楼被称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过有人不这样看,明朝的胡应麟就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两首千古名作,要比较谁是七律第一,是很有难度的,所以笔者从:诗坛名家的认可度,对后世的影响力,诗本身的技术,3个角度来分析它。

1、名家对这“第一”的认可度:崔颢胜

杜甫比崔颢小8岁,属于同一时期的诗人,虽然崔颢写《黄鹤楼》具体时间不明,但想来两首作品问世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太久。

史书记载中,第一个说《登黄鹤楼》是七律第一的是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表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宋、元、明、清不少名家的支持。这些人里包括元代著名诗评家方回,明代文人高棅等。

而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千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

历代诗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清代湖北学者陈诗则冷静进行考证,指出李白搁笔云云,实无其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清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

再看《登高》,从典籍上来看,在明代以前并没有找到名家称其为七律第一,直到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一书中称:“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过胡应麟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可,哪怕是杜甫的铁杆粉丝清代名家杨伦在《杜诗镜铨》中也只是称此诗“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不敢说它是唐诗七律第一。

2、对后世的影响力:崔颢胜

对后世的影响力这一点,2011年中华书局专门出了本《唐诗排行榜》,讨论唐代名篇的影响力。书的作者是大教授王兆鹏等人,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评出了唐诗影响力排名的前100名,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就此做出排行。在这次排名中,《黄鹤楼》排在了唐诗第一名,而《登高》列在了第15名。

本次排名有几个重要的数据来源:古代选本中收录此诗的次数指数,现代诗集收录它的次数指数,历代文人点评指数,相关论文指数,全录和摘录量,文学史收录次数,以及网络总数。通过这些数据,给打了一个综合指数,结果《黄鹤楼》远胜于《登高》。虽然这个数据不一定尽善尽美,但这是王教授等人花了17年时间统计的结果,至少是有一定参照意义的。

3、诗本身的技术水平,个人认为:杜甫胜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从第2点中的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端倪。《登高》的数据中,论文篇数的指数达到了10,而黄鹤楼只有1,这说明从专业性论文更愿意讨论《登高》。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对于诗人来说,四联都对的话不难,难的是如何避免雕琢痕迹。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因为四句都对仗,影响了感情的抒发,成了单纯的白描景物的一首诗。

《登高》是杜甫晚年之作,他的妙处在于“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更在于其8句皆对仗,这是《黄鹤楼》在技术上没有达到的。至于意境本身,《登高》首联14个字无一虚设,这也是一般七律做不到的。次联的两次出神入化的叠字,更是不用说了,光是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落木”不用“落叶”就非一般人能比。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被人推崇备至的千古名句,是写秋景的一流诗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杜甫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杜甫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落木无边,长江滚滚,苍凉萧瑟的秋景令人感叹。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愁,14个字共写了多种愁:“万里”是离家太远的乡愁,你“悲秋”是感怀岁月之愁,“常作客”是多年漂泊之愁,“百年”是年过半百的暮年之愁,“多病”是愁身伤,“独”是孤独之愁,“登台”是登高咏古之愁。不用一个“愁”字,写了这么多愁苦,这就是诗圣的妙笔。因此,个人觉得论诗技本身,《登高》是胜出的。

笔者仅从3个角度,对这两首诗进行了对比,肯定是不够全面的。毕竟诗的好坏,还有精神内核、格局、意境等评判标准。不过仅从这3个角度,咱们就已经明白,这两首诗确实是各有千秋的,算得上是七律双璧。品诗是见仁见智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比较只是为了更深刻的了解本身,对这两首诗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