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鲁迅先生说过: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个问题非常奇怪,盛唐诗歌已经达到高峰,但在中晚唐仍然诗人辈出,名作频现,很多被反复吟咏过的题材总是能翻出新意,创造出新的高度。大唐灭亡,诗歌的繁荣局面就戛然而止了。所以唐人的探求、创新和开拓精神真的为后世望洋兴叹。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意象,唐人可以不断地写,但是每次重写,都会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司空曙的名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就是一例。这一句出自《喜外弟卢纶见宿》。

喜外弟卢纶见宿

唐: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这首诗大意是: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为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颔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颈联尾联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这首诗最出彩的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这一联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比兴兼用的艺术手法,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色。首先,以“雨中黄叶树”来比喻人之衰老,非常贴切。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这一句又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特别富有诗味,因此成了著名的警句。

然而,这一句所创造的意境和烘托的效果并非司空曙所独有,在唐代多位诗人都写过相似意象。比如韦应物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比如白居易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途中感秋

唐:白居易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

唯残病与老,一步不相离。

那么这三联诗句哪一联更胜一筹呢?谢榛在《四溟诗话》里作过评论,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三个人的三联创意都基本相同,但是毫无疑问,是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写景写人意境最妙、最优。

韦应物、白居易都是名震当世、流传千古的大诗人,相对而言,司空曙名声要小一些。但是,三联诗各得其妙。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那么为什么说司空曙诗“为优”,因为“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诗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营造了更加凄清的氛围,故而感人至深。

其实,除了韦应物、白居易外,在唐代至少还有两位诗人写过类似的诗句。王维《秋夜独坐》中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句,马戴《灞上秋居》中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句。但王诗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马诗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所以与司空曙既有“雨中”、“灯下”意境,又有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的司空曙诗比较,效果并不相同。

所以,今天,我们几乎人人皆知司空曙的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而其他四位诗人的诗,可能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那么,你认为这五联诗哪一联写得最好?